书城励志沟通的艺术
7188400000029

第29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3)

也就是说,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比起那些得不到赞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好,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

所以,大胆地为孩子喝彩吧!别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赞美的。而你所要做的是,发现他的“美”,然后大声地赞美他。

当然了,赞扬孩子也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否则非但达不到赞扬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应该如何赞美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经常的关注和及时的赞扬。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诸如吵嘴、打架、乱叫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试问家长们,你是否认真地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安静地游戏和做自己的事情时,家长一向熟视无睹,等到孩子吵嘴了,打架了,才来充当调解人,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夹带武力。在孩子看来,这种爸爸妈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整天板着面孔训人,他们一点也不亲切可爱。家长应该明白,在孩子的小心眼里,渴望着自己的行为引起关注,得到赞许。要知道如果他们积极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就必须采取消极的行为。假如你没有赞扬孩子的习惯,不妨现在就试一试,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现在的表现让你感到满意,就马上提出赞扬。当然,任何事情的开端都会有困难,但随后就会变得容易起来。赞扬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你不断的赞扬声中,孩子的行为将发生奇迹般的变化,积极的表现会越来越多,消极的行为随之减少。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赞扬,其实,对他们来说,家长的赞扬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其次,要明确赞扬的目标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当孩子做错事时,有的家长气急败坏,张口责骂他们自私、懒惰、顽皮、不听话,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他们变得无私、勤劳、温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须知一个人的个性是难以改变的,家长如果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的孩子的行为上,事情就好办了。

赞扬的目标指向,使孩子本身可能产生这样的积极后果,使他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做得好就是好孩子,做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为了做好孩子,就不能出错。还应该明白,没有人永远正确,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这时候家长没有必要一概指责,穷追不舍。

再次,方式得当。赞扬,要具体明确,因为这样的目的是增加所期望的行为,所以要让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赞扬,赞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

当然,对孩子,并不是事事都要赞扬,也并不是赞扬越多越好。称赞不当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孩子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好骗。你说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孩子心里也有数呢。赞扬太过,他会觉得父母没有诚心,很虚假。时间长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这些称赞的话放在眼里,也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另外,过分的赞扬会显得很抽象,孩子听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所以,赞美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量。如此才能在你的赞美和赏识中茁壮成长。

孩子为什么和你对着干

“好像总是跟我对着干,这么小就这样倔,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一位母亲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可以说,在亲子关系中,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但孩子却不在乎这些。没有多少孩子能自觉地去洗手,或者是注重外表的整洁。

因此,在这方面家长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调教,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

乐乐13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乐乐的妈妈却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好像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终于被气极了,她忍不住问乐乐:“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每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对此束手无策。

可是有一天,等到乐乐妈去接乐乐放学时,发现女儿的学校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比女儿更甚者大有人在。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想好了如何对待孩子的着装。

女儿放学回来后,妈妈就和气地对女儿说:“今天我到你们学校去了,看了看你们的穿衣打扮,我也许对你的牛仔裤反应过度了些。不过,从现在开始,去上学或出去玩,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我不再过问。”

“真的是这样吗?那太好了!您真的不再反对我这样穿吗?”女儿有些不太相信。

“是的,不过,我只有一个条件让你答应,陪我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要穿得像样点儿。”妈妈说。

女儿没有及时回答,她显然是在考虑。妈妈看着女儿,继续说:“你看,这样做你只需让步1%,而我却得做99%的让步,你想一想到底是谁划算?”

女儿听了以后,想了想说:“好吧,妈妈,就按您说的办,咱们一言为定。”

后来,妈妈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看着女儿去上学,对女儿的穿着不再唠叨半句,而女儿和妈妈一起出门时,也主动打扮得很大方得体。妈妈与女儿也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式母女。

故事中的女儿为何从不合作变为合作呢?关键的一点是母亲了解了她的所需,并给予了适当的让步。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行为,而应给予其选择自己行为和做决定的机会。父母如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要允许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维、新做法,必须明确一点: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以身作则,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大家都知道这句老话,现实中人们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真实的情况是,还有很多家长虽然苦口婆心地说教,却没有以身作则。

比如,女儿写完作业后在书房看故事书,爸爸妈妈则在客厅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嘻嘻哈哈的电视节目总是把女儿从无声的故事书中吸引过去。“小孩子看什么电视,看你的书去!”妈妈一扭头,发现了探出的小脑袋,大声喝道。

“我作业都写完了。”

“作业写完了去看看别的书,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既然看电视对眼睛不好,那你们为什么还看?”女儿有些不甘心地小声嘀咕着走进了书房。

又比如,爸爸和女儿坐在公交车上,途中上来一位老奶奶,爸爸连忙起身让座。过了一会儿,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上车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女儿跳下座位说:“阿姨,您坐这吧!”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即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分毫不差地记在心里,并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可以说,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不是用大脑思考的过程,而是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并自然表达的过程。他感受的源头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什么样”,他就感受到“什么样”,自然表现出“那个样”。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我们能做出好的榜样,不用要求孩子,他们也会学着我们的样子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即使我们把嗓子吼破,他都不会服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身教”虽然是无声的教育,但却是最有力度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前,应做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言传加身教(或者身教辅以言传),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值得父母注意的一点是,言传身教时,不仅要重视言谈的内容,更要重视言谈时所营造的沟通氛围。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问: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作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不能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如果父母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父母都能顺利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因为,不论多大年龄的孩子,良好的沟通氛围都会传达给他们一个信号,那就是,你有多么重视他或尊重他,这样他才愿意去听你所说的话,如此沟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