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7177100000013

第13章 体育常识(3)

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是经过反向的方式反映出来的。反射是从感受器接收到刺激而到效应器发生反应的神经过程。而这个过程存在着大脑的分析和综合作用。在这里,作用于有机体致使其发生反应的内外因素就叫刺激,像吃喝是由于体内饥渴的刺激,打听情况是由于外界一种奇怪现象的刺激。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它带有接收外界刺激住处而转化成为电流冲动的特殊功能,就像视网膜的锥体细胞与柱体细胞可以接受到光而产生冲协;内耳中的毛细胞可以接受到声音的振动而会产生冲动等。效应器是在接受传出神经的冲动时产生反应的不同组织。器官和系统,比如肌肉和腺体、内脏器官、循环系统等等。如今,假如一个危险的刺激出现以后,被感受器接收并即刻产生电流冲动,传递到传人神经,经过丘脑的转换再传入到大脑,而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之后,并做出反应的决定,立即发出躲避掉危险的指令,沿着传出神经到达丘脑,再传到效应器上,致使全身肌肉收缩,而产生躲避危险的动作,并致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致使身体产生能量来对付紧急的情况。在这里,大脑把感受器和传出传入神经、效应器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反射活动,以此来保持自身同外界环境的平衡。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多为复杂的反射活动,在实际上并不是一次单向传导所能够完成的,而是在传人和传出部分都有着来回往返的传导。而当感受器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逐个传导时,神经中枢自身的变化也返回传导到感受器;而当神经中枢使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向效应器进行传导时,效应器自身的变化也返回到中枢。如此,就保证了有机体对外界反映的精确性与对自身活动控制的准确性。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如何才算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不但要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有: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基本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们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若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而且有自我控制能力。若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中,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但能维持心理健康,也能获得心理健康。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管现实环境有何种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然而心理健康并不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能使心理平衡协调,就具备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人常常追求身体健康,注重生理卫生,可是常常忽视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能保护人的身心健康,能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每个人从出生到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不讲究心理卫生。就像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卡尔·赫希特所认为的:讲究心理卫生应该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空闲时的单调无味,不要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目的在于能处理好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指的是治疗者与患者之间通过表情、态度和行为等等方式,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纠正或影响患者的消极认知情绪,去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行为。

心理治疗方法有下面几种:

疏导疗法

该疗法常常凭借“言语”进行。依据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劝导、启发、说明、鼓励等方法,引导患者自我领悟,提高病愈的信心,调动治疗的能动性,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认知疗法

该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由于人的心理过程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当人的认知发生偏差或做出错误评价与解释时,会产生不良情绪与行为。

暗示疗法

该疗法是指用某种观念或语言影响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况下顺利接受,并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变化。

暗示疗法常常在清醒或催眠状态下进行。它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大类。不管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全是在患者意识清醒时,利用语言、思维、认知或一定的医疗措施与药物,将某些观念强加给患者,让患者对此深信不疑,来增强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该疗法还常常通过催眠术或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再用言语进行暗示。

行为疗法

人的各种行为常常经过学习和训练得以调整和改造,来建立新的正常行为,这也是该疗法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疗法。

什么是心理防卫

心理防卫是指人们的心理适应倾向。每当人们处于各种挫折和冲突的情况中,便会产生一些紧张和烦恼的心理状态。此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降低或消除这种紧张和烦恼的心理状态,以便恢复心理的稳定和平衡,这种心理过程叫做心理防卫。

心理防卫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比如:发泄不满的情绪,维护个人的面子,隐瞒见不得光的事情,压抑不能表露的情感,弥补生理的缺陷,摆脱不利的环境,愈合心灵的创伤等等。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维护个人的自尊心,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所有的这些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防卫的范围。

心理防卫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应该学会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来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健全的精神生活。

人们为什么要有心理防卫呢?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生理的,也有社会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经过努力后需要得到了满足,心理达到了平稳;经过努力,目标仍达不到,需要仍不能满足,便会产生冲突及挫折,由此在心理上造成一些焦虑、紧张、烦恼和不安的情绪。人们不能让这些焦虑、紧张、烦恼、不安的心理状态持续地存在并发展下去,而是要改变需要的方向,或用其他需要的满足来弥补;或者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或者用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解释需要之所以不能满足的原因。总而言之,人们要千方百计地消除或降低心理上出现的焦虑、紧张、烦恼和不安,来实现心理的平衡,保持心理的健康。

如何掌握心理防卫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掌握心理防卫原理的呢?当有的人常常被人欺负但一时又无反击之力时,便会感叹道:“虎落平阳被犬欺”。把自己比作老虎,把欺负自己的人比作犬,借此来安慰自我。当有的人处境困难,地位低下,经常被人看不起时,常常自我解嘲地说:“凤凰脱毛不如鸡”。以凤凰自诩,来维护自身的价值。这些防卫方式虽然有阿Q精神胜利法之嫌,却也达到了平衡心理的效果。但也有令人奋起的心理防卫。比如残疾人练就一技之长;生活中的不幸者,发奋图强在事业上做出一番贡献;也有一些心理防卫仅仅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如有的青少年外语学不好,便自我安慰道:“我一不想出国深造,二不想当翻译,为何在外语上花大功夫呢!”有的人工资不高,耿耿于怀,但在他人面前却表白道:“我工资虽然不高,但活儿不重,单位离家又近,何乐而不为呢!”心理防卫人皆有之,防卫的方式又各种各样,虽然都起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有的可以催人奋起,有的可以起自我安慰作用,有的纯属自我欺骗,也有的心理防卫方式只会让人逃避现实,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挫折。因此我们在使用心理防卫时,一定要择善而从之。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即异常心理。在心理学上,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常用心理障碍的程度来区别。对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整体的心理活动瓦解的患者,一般运用医学模式治疗,使用“精神病”之术语;对于轻度心理障碍,例如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但自知,有毛病的患者,运用心理或行为校正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心理障碍者”这一术语,一般指神经症和人格障碍,这两种情况常常统称为“变态”。

任何心理的产生都不会脱离社会实践基础。人的心理是在其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个青年人,有谈恋爱和结婚的欲望,是非常的心理;若他认为恋爱和婚姻是他(她)所不能接受的,其行为就是变态心理的反映。变态心理有程度上的差异。一般的,一个抱独身主义的青年,他的心理是变态的。通常,一个不愿或不能结婚但出现露阴癖的人,同样属于变态心理,因为他(她)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认的准则,就应负一定的责任。对于变态心理的理解和正常心理的划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分析和确定,不要简单地下结论。

女孩为什么爱哭

首先,男孩和女孩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不一样,家长总是愿对男孩说:“别跟个女孩似的,动不动就哭”。“遇上这样事男人可以不哭”。因此,在男孩子的思想中就形成了一种“哭就意味着丢掉男子气”的观念。当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轻易的为一点小事流眼泪了。相反的,女孩子如果要是哭的话就不会遭到责备。人们反道会说:“就让她哭吧,等一会儿就好了。”所以,女人即便哭了,也算不上什么过分的事情,这就是从小在人们的头脑中勾画出的“男人”和“女人”的形象。

其次,女人与男人相比更容易回到单纯状态中去。也就是心理状态返回到幼儿发育的阶段。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退行”。

比如:当母亲有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在这以前,全部集中在第一个孩子身上的爱,现在就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这就使第一个孩子感到弟弟或妹妹抢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有的时候盼望母亲能关心一下自己,但是却遭到母亲的拒绝。所以,长子便有了不满的情绪。突然,有一天又尿床了。妈妈就只好在他的床上又重新换上新的尿布。这儿的尿布就相当于退回到以前发育的阶段。

那么,爱哭和“退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流泪本身就是幼年阶段的行为。我们在现实中难免要遇到不顺的事情。如果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会产生不高兴情绪。所以就发生了“退行”,也就是用哭泣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男人是不会轻易“退行”的。假如,他们总爱哭的话,就会被当做是“不成熟的人”。某人被当众称为“幼稚”、“年轻”、“孩子气”的话,这个男人也一定会感到非常丢脸。可是假如对哪个女人说“她还很孩子气”的话,这不算是什么不好的评价。因为,很多情况下,“孩子气”与“可爱”意思相近。如果被人说“还年轻”的话,女人则会更高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流泪。

为什么老人总喜欢说过去

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一些老人说,无论什么都是过去的好。例如:“我们当孩子的时候,常常和别的伙伴一块到广场或者野外去。一直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可是现在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时间了。”“最近的那些专业棒球队真是差劲,再也看不到过去那些国手们打的好球了。”

不管是谁,一旦上了岁数,或者到了退休的年龄时,都会怀念过去,年过半百的人们,虽然现在还很热爱工作,但难免产生那种激流勇退的情绪。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搞不出什么名堂了。只不过这样而已,就连退休金恐怕也不会比别人拿得多。所以他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和老朋友一起重叙旧情的思绪。

为什么那些老人们总喜欢说“过去好”这句话呢?

首先从字典里找到“记忆力”这个词。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少把握呢?一般来说,人都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开始记事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记清从四五岁开始到现在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其中包括各种行动和他们说过的一些话。肯定也有很多让人感到羞愧和不好意思的事情。甚至有些坏事或者产生过想死的想法。如果心里总是装着这些事,那你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如果能忘掉过去的不愉快,就可以减少很多的心理压力,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其次,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记忆力究竟有多少准确性,谁也没有把握。特别是一些极其细小的地方,记忆力相当好的人,恐怕也会有遗忘。因此,有许多事情不是记错了,根本就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创造出来的。

第三,有些东西是由于长辈经常对你提起,于是就和你记忆中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例如:母亲经常对你说:“你两岁时经常做……”但事实上,我们对四五岁以前的东西几乎不再有任何记忆。

并且,人们总是很快地忘掉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因为,一想到那些往事,心里就很不高兴,并且总会责怪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会做那样的事呢?那件事做得实在是没道理。”一旦心情不好,进入了一种非常苦恼的状态,人就很容易自我折磨,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这样下去就会使精神不好而从此一蹶不振。

在人体的内部,有能够保护我们正常思维的功能。正是因为这种机能的工作,我们才能更快地把不高兴的事忘掉。反过来,它也能帮助我们长期地记住那些令人愉快和高兴的事情。因为不管你什么时候想起那些高兴和愉快的事情,你都能重温当时的那种愉悦的心情,这样就会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