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7132400000006

第6章 感官心理常识(5)

这个定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其实中国古语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很有道理的。谁也不能持续保持高昂的状态,会休息才会工作,会松弛才会紧张。当生理上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的时候,就要抓紧时机赶紧工作。当感到疲劳、思维迟缓时,就可以顺势休息,而休息要尽量充分一些,才最有利于体力和脑力的恢复,才有利于以最高的效率投入下一个阶段。

其实,中午的休息是很有用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每天午睡的习惯,现在许多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把中午休息时间定得稍微长一点,以使员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眼球定律

在北京的夜晚,如果乘车到市中心的街道上行走,会看到诸如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办公楼上醒目的名字。每次从那里走过,这些企业的名字,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现在我们都已对“眼球经济”这个词并不陌生。1996年,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提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世纪的主宰。

葛鲁夫的话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有人说,这是一个推销的世纪,推销能力、宣传能力在以往任何年代似乎也没有今天这个时代显得重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导致竞争目标转移。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个大汽车厂一年的产量,够现满足世界各国一年的需要。类似过剩的生产力还有很多。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也已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状况,彩电、冰箱、布匹、自行车等已超过年需求的四五倍。

过剩的生产力同有限的需求相比,从不足到过剩,导致了竞争的重点从商品的竞争转移到注意力的竞争上来。谁想要卖掉商品,首先得竞争大量的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信息量以爆炸方式骤增,信息量现已经过剩并难以量化。信息量的爆炸发展导致了注意力的相对短缺。全世界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信息量的爆炸发展和过剩打破了与原来注意力的比例,造成了注意力的相对缺少。缺者为贵,当然注意力就变得更值钱了。

其实,现在就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你拥有一项产品,一个技术,它的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没有推销出去,也只能沉在箱底,白白地错过机会。相反,如果你的推销、推广能力很强,即使东西并不是一流的,只要一流的东西没有推销出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人家就以为你的东西是一流的。

所谓推销、推广、宣传,说白了就是争夺人的注意力。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交通要道、在人多的路口会有大副广告牌竖立了。这些广告牌即使价格不菲,也竞争激烈,但是,因为它是最方便的争取注意力的方式,所以,很多商家都展开了对它的争夺战。

而注意力,在心理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成功的广告商都是很善于利用注意力规律的人。由于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记忆较牢,注意力有一个特点是,近期获得的经验可能会引起注意的定式。

在伦敦某地铁的出口处没有电梯,只有一段陡峭的楼梯。在楼梯的台阶之间印有“为呼吸困难者使用”等等字样,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可以看到。当大多数人气喘吁吁地奔上楼梯时,这则广告一下子就触动他们的心,因为说的正是他们的状态啊!

同样,不久之前的经历也可以用来引起注意。那些所谓的时事广告就属于这个类型,比如在一部戏剧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同名的书会出来。甚至相关的玩具也会热销。这就等于谁抓住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会成为商战中的赢家!

记忆系统定律

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要充实自己,想把整部百科全书学习掌握。于是他从头开始学,可是从“A”学到100多个单词的时候,就再也学不下去了。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即使他继续这样学下去,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他违背了记忆的规律。

教育的基础是所获知识的体系,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想要最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最好是把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之中。有了相互的关联,相互的比较,知识才容易记忆。而百科全书是一种辞书,它不是按知识体系排的,所以不好记。甚至因为枯燥,会让人半途而废。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他们的全部知识在记忆里,却是一些死东西,当需要忆起某种东西时,却总是忘记了,而不需要的东西却“浮上心头”。还有些人,知识虽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应手,并且在记忆里随时能够再现所需要的东西。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脑子里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后者却有。

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有过忘事的时候。比如在某场合见到一个认识的人,我们知道认识他,可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当人家招呼时,就只能说:“哎呀,是你呀!”却说不出人家的名字。如果人家不发现还好,一旦感觉到没认出他来,那么对你的印象一定会下滑,因为觉得你不重视他。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从一开始,就不要随随便便地、泛泛地学习东西,而是在学习的时候要同时建立知识体系,在脑子里把知识和用这些知识的场合之间联系起来。或者说,材料在识记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加以系统化。在这里,从事物中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苏沃洛夫建议道:“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拿破仑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说一切事情和知识在他的头脑里安放得像在橱柜的抽屉里一样,只要他打开一定的抽屉,就能取出所需要的材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说过类似的话。

在生活中记忆力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让我们避免社交中的尴尬,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许多有用的知识。其实,一切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就像一位科学家说的:“一切知识归根结底都是记忆。”

就内容来说,记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感知形象的记忆,语词概念的记忆,情绪的记忆和运动的记忆。比如游览黄山,可以想起云海和迎客松,这是形象的记忆;对于抽象概念的记忆是概念的记忆;第一次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记住了那种情绪所以记住了歌曲。是情绪的记忆;多年前学会打字、游泳,现在还都会,是运动的记忆。

那么怎样记忆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记忆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而是有方法可循的。一般来说,死记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

总之,积累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记忆很重要。

体貌效应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武城人澹台灭明,字子羽,体态相貌很丑陋。他比孔子小39岁,想要师从孔子,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的态度很冷漠,不愿收为弟子。

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此后刻苦自强,终有所成。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无论是取舍给弃都成为当时人们的效仿典范,因而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

同时,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字子我。他长如眉清目秀,而且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一见面就给孔子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后来,孔子发现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而是躲在房间里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说:“腐朽了的木头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秽的墙壁是不能够粉刷的。”后来宰予做了齐国,临淄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谋作乱,因此被灭族。

孔子为自己在这两个人上面的错误判断深为后悔,他曾经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孔子之所以最初漠视子羽而青睐宰予,也正是因为相貌而“看走了眼”。应该说,作为卓越教育家的孔子,在识人方面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也难免忘了应有的客观标准,以至“以貌取人”。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体貌效应。

所谓体貌效应,是指因人的身材和相貌而产生偏见的认识。在生活里,身材、容貌对人的影响力很大,很容易导致人们判断失误。一般情况下,身材好、长得漂亮、长得帅的人,对人有魅力,令人羡慕,令人爱接近。相反的人,则容易受冷遇。

兰德和阿伦森在1969年曾做过试验,即假扮法官的试验。用同样的语言描述罪行,结果有魅力、漂亮的“罪犯”被判刑轻,而无魅力,丑陋的“罪犯”被刑重。

沃尔斯特等人做试验,让332名大学生,男女各半,每两人一对进行两个半小时舞会。舞会后询问每一位学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跳舞。结果有魅力、长得漂亮、长得帅的人与无魅力、长得丑的人相比,被再次选择的人数超过一倍以上。

这两个试验都证明了体貌效应的存在。

至于体貌效应的影响,我们首先必须指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方法,在这方面,不知发生过多少误会。

一部《三国演义》之中,最丑的好像无非张松与庞统二人。前者“其人生得额镢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后者“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因此,也就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分别发生了令人扼腕叹息的体貌效应。

孙权是一位珍惜人才、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见面后却变成“心中不喜”;因为他看见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霹,形容古怪”,再加上庞统并不怎么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狂士也,用之何益”!

鲁肃进一步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孙权却先人为主,顽固表示“誓不用之”,结果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作书把庞统推荐给刘备。

早知庞统价值、爱才心切的刘备,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就让他去当了个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怎么漂亮,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

同庞统一样,张松也是天下奇才,最初在益州刘璋手下做别驾。刘璋胸无大志成天只晓得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张松暗中起了心,把西川41州的要道、山川、地形画成地图,准备作为晋身礼献给明主。

后来,刘璋听到说张鲁在汉中聚兵屯粮,准备进攻益州。刘璋准备了礼物,就叫张松到许都去游说。张松于是就暗带西川41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都,打算进献给曹操。可是他在曹府门前一连等了三天,才见到曹操,可是一向以民“爱才”著称的曹操一见到张松长得“额锨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听到他的声音粗声粗气的,说话硬头冰梆的,心头就有几分不喜欢。

张松怎么能受得了这份挖苦,早就要毛了,后来一听曹操自夸,马上反过来把他挖苦了一通。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苹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子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只有您。”曹操听罢,气得胡子翘起,眼睛鼓起,马上命人用乱棒把他打了出去。

张松从许都转展要到荆州。刘备知道了,亲自迎他进城,一直陪着他,专门为他设宴摆酒席。张松见到刘备这样热情,厚礼相待,很受感动,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产向他介绍,还把早已画好的西川地图献上,请刘备早日出兵入川。

不久刘备入川,三分天下布局初步奠定。如果曹操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益州谁属,恐怕就有另一番结果了。

在日常生活中,识人是了解一个人的开始。看一个人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人的得失成败。但是心理规律的作用是不因人的理性而改变的,在那些被聪明绝顶、位高权重的人身上就更是如此。

一对老年夫妇求见哈佛大学的校长。老妇人身穿已经褪色的方格条纹套装,老头则是一身破旧的手织行头。校长对花费几分钟的时间给这两个老人甚为不满,尤其是看到他们的衣着,甚至还认为他们污染了会客室的环境。

老妇人对校长说道:“我们的一个儿子在哈佛读了一年书,他特别喜爱哈佛,他在这里很开心。但是一年前,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我丈夫和我希望在校园里的某个地方建一座纪念建筑来怀念他。”

校长没有被打动,而是被激怒了,他翻了翻眼睛,两眼紧盯着这两个衣着朴素甚至破旧的老人,解释道:“一座建筑!你们知不知道一座建筑要花多少钱?在哈佛,仅建筑物就超过了750万美元。”

老妇人沉默了一会。校长心想,这下可以赶他们走了。老妇人转向丈夫,静静地说:“建一所学校总共就花这么多钱吗?为什么我们不建一所属于我们自己学校呢?”丈夫点头同意。

校长的脸在困惑不解中变得十分难看。这两位老人:斯坦福先生和夫人站起来,离开了哈佛大学,他们来到加利福尼亚的帕拉托,在这里他们以自己的名字建了一所学校,以纪念他们早逝的儿子。

感官定律

宋代的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矢,眼、口岂不到乎?”朱熹的这个理论在我国的学术史上是很有名的。被后代的许多文人奉为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朱熹谈的“三到”,包括了两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视觉和听觉。心理学研究证明朱熹的理论是正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的知识也就越扎实。多种感觉器官一齐上阵参与记忆,要比一种感觉器官孤军作战单独记忆的效果好。这种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高感知效果的作用叫协同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智商相近的10个学生均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屋里只有5张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组在室内除5本《圣经》之外,还有几本宗教故事画集,并播放宗教音乐。然后要求两组被试者都背诵《圣经》,结果他发现第二组被试者成绩远远优于第一组。

如今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的优越之处也在于此,就是可以使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生动形象与情绪感染相结合,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还发现,人从不同感觉器官得到的知识记忆效果是不同的。一般的,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但是如果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二者所获得的知识的65%。也就是说,把感官协同起来一起发挥作用,要比它们单独运用的结果的和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