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公议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盖亏空万六千两,须大钱三万余千,每都几须派千吊。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户,必有怨声载道者矣。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令之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朱令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此无安息之日矣。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则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呆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帮垫空,通邑挽留,而格于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此缺也。问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大违成例。季弟来书,若以朱公之实授与否,全视乎亏空之能垫与否,恐亦不尽然也。
曾仪斋若系革职,则不复能穿补子,若系大计休致,则尚可穿。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损。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自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若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疚可以稍释,幸甚幸甚。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大家议论粮饷一事,如果真是出自全县人之意愿,则会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付官府之亏空,则我家千万不能出力,由于亏空一万六千两,就需要大钱三万余千,每一都(地区)人家几乎需分派一千吊。当前只不过是几个大绅士一时萌发豪气说出此种急公好义的话。之后分派到各处,仍旧会是投机取巧者和权大富有者为讨好官吏,多少出一点;大多数都得让笨愚者和势弱者出,不免受人勒索。穷乡中较为富有的小户,必有怨声载道不满之人。而且此风一开,则今后别的接任官来到这里,就会既拿师县令的借钱办公为例证,又拿朱县令的百姓帮官垫亏为例证,分派民间出钱帮他,民间百姓反而没有理由拒绝了。如此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我县百姓从此就无安宁之日了。
凡是办公事,必须深谋远虑。此事若是各位绅士想办,我家不必阻止,我们家则万万不可倡议做这件事。况且官位补缺都有死规定,什么官位亏缺,该轮什么级别人补缺,即便是一省的最高长官巡抚或专管财赋、人事的布政使,也不能稍作变动。澄弟在外多年,怎么连这一点也不明白?朱县令如果还没有轮到补缺班次,即便是全县人都挽留他,愿帮他垫补县府公款之亏空,由于受制度限制,也不可能让他再当这个县令。他如果轮到补缺班次,即便不帮他垫补公款亏空,也不能不补这个县令空缺。这中间要是有特意为朱县令作变通的,就由总督或巡抚专折奏请皇上,谁也不敢违背成例。从季弟来信看,似乎朱县令的官还能不能当下去,全看县府公款亏空能不能垫补起来,恐怕也不一定是这样。
曾仪斋若是被撤职,就不能再穿补服了,要是考核后退休,则还可以穿。
季弟有志于研究道义修身的学问,我看了此信,真是非常高兴啊。任何人没有不可以成为圣贤的,也绝不在乎读书的多少。我弟要是当真有志于道义修身,必须熟读《小学》和《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种书籍能读固然很好,不读也全无害处。做天地间之完人,做父母之孝子,不一定非要读书才能做到。不但四六文、古诗可以不看,即便是我弟愿学的古文,不看也没有什么妨碍。只需守住《小学》、《五种遗规》二书,照做一句算一句,照做十句算十句,比背诵辞章之学要好千万倍。
季弟还说愿尽孝道,惟父母之命是从,这尤其能弥补我的遗憾。我在京十多年,没有能够早晚向父母请安,不能堂前笑脸服侍父母,心中的内疚,一刻也消除不掉。如果诸弟在家愉乐父母颜色,承顺父母要求,那么我能尽忠,弟能尽孝,这难道不是我家祥瑞的征兆吗?但愿诸弟坚持这一志愿,日日不忘,那么兄的愧疚可以稍微减轻一些了,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