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精品选
7101700000006

第6章 说佛讲禅(5)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佛法学习初步

戊寅十月八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惟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惟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惟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四)妄言

(五)两舌

(六)恶口

(七)绮语

(八)悭贪

(九)嗔恚

(十)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

(二)不偷盗:给施资财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说诚实言

(五)不两舌:和合彼此

(六)不恶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语:作利益语

(八)不悭贪:常怀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悯

(十)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惟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惟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

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到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

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述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

何谓因果?

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

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那里能够得到呢?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

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

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

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

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功效多。

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那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家原谅!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予来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厦时,王梦惺居士来信,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请予讲经。斯时予曾复一函,俟秋凉后,即入城讲《金刚经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关习禅乃不果往。日昨梦惺居士及诸仁者,入山相访,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适逢地藏菩萨圣诞,故乘此胜缘,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以资纪念。

净宗道侣修持之法,固以“净土三经”为主。三经之外,似宜兼诵《地藏经》,以为助行。

因地藏菩萨与此土众生有大因缘,而《地藏本愿经》尤与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劝净宗道侣应兼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仅述旨趣于下,以备净宗道侣采择焉。

净土之于地藏,自昔以来,因缘最深。而我八祖莲池大师,撰《地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逮我九祖藕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赞叹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并尽形勤礼地藏忏议,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又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藏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

今者窃遵净宗诸祖之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

《地藏法门》以三经为主。

三经者——《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

《本愿经》中,虽未显说往生净土之义,然其他二经则皆有之。

《十轮经》云:“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占察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所以我莲宗九祖藕益大师礼《地藏菩萨占察忏》时,发愿文云:“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事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由是以观,《地藏法门》实与净宗关系甚深。岂唯殊途同归,抑亦发趣一致。

《观无量寿佛经》以修三福,为净业正因。

三福之首,曰孝养父母。而《地藏本愿经》中,备陈地藏菩萨宿世孝母之因缘,故古德称《地藏经》为“佛门之孝经”,良有以也。

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以副《观经》孝养之旨。并依教力行,持崇孝道,以报亲恩,而修胜福。

当代印光法师教人: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者,必先劝信因果报应——“诸恶莫诈,众善奉行”。然后乃云“伏佛慈力,节业往生”。而《地藏本愿经》中,广明因果报应,至为详尽。

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依教奉行,以资净业。倘未能深信因果报应,不在伦常道德上切实注意,则岂仅生西未能,抑亦三涂有分。

今者窃本斯意,普劝修净业者,必须深信因果,常检点平时所作所为之事。真诚忏悔,努力改过,复进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为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资粮。

吾人修净业者,倘能于现在环境之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依苦境而消除身见,以逆缘而坚固净愿,则诚甚善!

但如是者,千万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处于凡夫地位,虽知随分随力修习净业,而于身心世界犹未能彻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饥馑等天灾人祸,亦不能不有所顾虑。倘生活困难,灾患频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碍也。

今若能归信地藏菩萨者,则无此虑。依《地藏经》中所载,能令吾人衣食丰足,疾疫不临,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寿命增加,虚耗辟除,出入神护,离诸灾难等。古德云:身安而后道隆。即是此谓。

此为普劝修净业者应归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诵《地藏经》之旨趣。义虽未能详尽,亦可窥其梗概。惟冀净宗道侣广为传布。于《地藏经》至心持诵,共获胜益焉。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师之生平

大师为陕西人。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出家,三十三岁居普陀山。历二十年人鲜知者。至民国元年,师五十二岁时,始有人以师文隐名登入上海《佛学丛报》者。民国六年,师五十七岁,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册。至民国七年,师五十八岁(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钞》一册,世遂稍有知师名者。以后续刊《文钞》二册又增为四册。于是知名者渐众。有通信向法者,有亲至普陀参礼者。

民国十九年,师七十岁,移居苏州报国寺。此后十年,为弘法之最盛时期。

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乃移灵岩山,遂兴念佛之大道场。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

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

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举盛德之四端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甲)习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