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永庆全传
7080000000007

第7章 想一步做一步,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1)

要扩大产业,首先从扩大产品范围开始,如果仅限于从事塑胶吹气加工,在石化工业领域是不会有大的作为的,也不能进一步扩大PVC销路。王永庆要走出这块小天地,必须让塑胶三次加工业产品多样化,大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扩大销路,走向国际市场。

出门破关,改变命运脱胎经

走出去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当年王永庆走出去时也没有想过一定能够成功,然而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因为留在村子里就注定一辈子都不会有发展。

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的时候,王永庆并不开心。他可以闷头工作,把所有的力气活揽下来,减轻父母亲肩上的担子,他可以把茶园管理得很好,可以和村子里的所有人相处得很融洽,但是,他很难开心起来。

为什么不开心呢?鸟儿总有长大的一天,翅膀硬了就向往蔚蓝的天空,这是没有错的。他厌倦了这片天地,厌倦了这种没有前途的生活,厌倦了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这样的生活,好比深渊里的一颗小草,永远见不到真正的太阳和天空;好比井底的青蛙,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年轻人那颗不甘寂寞、不甘平淡的心,让他每每独处的时候,便不自觉地陷入深思。“阿庆仔应该去外面闯一闯了!”父亲感慨地说道。母亲听在心里,并不说话,仍旧忙着她的一堆家务活。

父亲找到弟弟,阿庆仔的叔叔,他是经常在外面跑的,在外面有些门路,父亲希望他能把阿庆仔带出山,带进城,找一份好的工作,开开眼界。其实,父亲对永庆的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是外面的工作,无论做什么,总会比村子里面的好,父母也只能做到这些了。不能为儿女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父母心里只有无奈,然而说到将来,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时候,他很兴奋,要脱离这个环境,去一片新的天地,从而摆脱了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厌恶的生活,这是他盼望了好久的事情。父辈付出艰辛却并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这一点让他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以后要看我自己的了,我已经长大了,要靠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王永庆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1931年,日本开始了吞并中国的军事行动,而屈辱的九·一八事件掀起了中华民族反日的浪潮,大陆的学生在四处游行,全国人民都在强烈地抗议日本的罪行。然而,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却很平静,华人仍被剥削,生活很贫困。

就在这一年,15岁的王永庆开始了出外打工的生活。春节刚过,他就和叔叔踏上了南下嘉义的路程。他表面上看着很高兴,其实心里还是有一些担心的,毕竟家里还需要人手,他走了以后,生活的担子就完全压在父母的肩头,想想就有些于心不忍。

母亲一直是沉默的,她知道儿子这一去要吃很多苦,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去打工总要吃很多苦头,心里虽然舍不得,却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走之前总要千叮咛万嘱咐。母亲边细心地为他准备路上的盘缠和行李,边教导他出门在外要少和人争,遇事要冷静,不要和人打架;给人家打工要勤劳,不要偷懒,主人吩咐做什么,要老老实实办好,最忌讳的就是在主人面前耍小聪明。

王永庆一一记在心里,临别母亲又嘱咐道:“到了那边不要忘了给家里捎口信回来,有好的工作不要忘了把两个弟弟带出去。”王永庆的心里是矛盾的。他最担心的是父母亲,他们被生活折磨得如此疲惫,有自己在家里多少还能帮上一点忙,这个家就能撑起来,而自己走了,将来是个什么样子,谁又能知道呢?况且父亲的身体又不好,家里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他担心母亲有一天也会吃不消。父母似乎能够理解这些,他们一直说家里有他们不会有事,要他在外边不用担心。

外面的诱惑确实很大,他厌倦了这种世世代代种茶、卖茶的生活,他厌倦了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每个人就像一架机器一样,每天忙碌着,没有思想没有乐趣,这里再也留不住他年轻而不安分的心。当他踏上南下的旅途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嘉义位于嘉南平原的南部,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河川遍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所以这里就成为了粮食贸易集散地。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商人聚集在这里,然后分散到岛上的其他地方。

这里人口众多,小店林立,只要有力气肯吃苦并不缺工作。在叔叔的帮助下,他来到一家米店打工,这里管吃管住,每个月还有40元的收入。他很知足,能够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只需要力气和勤快,而且他从没有得到过这么多的收入,他想母亲听到一定会很高兴。

叔叔走之前和老板关照了一些事,还没忘了叮嘱他一定要听老板的话,在外面要多做事少说话,不要惹事。

打工是艰辛的,这除了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老板是位日本人,对人要求很严格,原则性很强,他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按他的指示去办,而不能有丝毫的偏颇。在这里,王永庆养成了对任何事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习惯,这成了一种信条影响了他的一生。

第一天上班,天刚刚泛白,就要起床了。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在家里也要这么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是兴奋的,即使被别的伙计呼来唤去时,他并没有多想,也没有不高兴。

米店早晨营业前,要把店前的街面打扫干净,还要撒上水,然后忙着从仓库里搬米到店里。这要忙一个早晨,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大家开始吃饭。

这里的早饭要比家里好一点,但是米粥里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只有一些咸菜下饭。要做工,就不能计较饭的好坏,这里的米店都是这样,他们并不特殊。吃饱了肚子,不用多久就会消化,只有强忍饥饿坚持到中午。

上午来买米的人一般会很多,大多是本地的住民。王永庆刚刚进店,只能帮忙搬米,每个上午要卖几十斗米,他要前前后后跑很多次,不久就累得满头大汗了,然而他的心里是快乐的,因为他总觉得他搬的不是米,而是自己的命运,看到握在自己手中的命运,他的心里当然是快乐的。

中午会有一段短暂的空闲,大家趁这段时间轮换吃饭。雪白的米饭,这在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这一点就足以让王永庆感到满足。大家会赶在客人到来之前,趴在米店的柜台上休息一会儿,就这么一会儿,王永庆就能够恢复体力。看,这就是年轻的资本!只要有一个好身体,就不怕没饭吃,他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工作的时候是偷不得一点懒的,不细心就会被老板骂,他就曾亲眼见到一个伙计不小心弄撒了几粒米,结果遭到了老板的训斥,还要一粒一粒地捡起来。伙计很委屈,但是老板并不留情。

从此,王永庆就更加小心干活了。其实,老板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对,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浪费,那米店还怎么经营下去?勤俭是成功的基石,这一点在许多人的成功过程中都有所体会。能够严格地管理员工,让他们懂得勤俭的重要,这对一个米店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王永庆也就是在此时才懂得了这个道理,要想成功,不但要自己做到勤俭,还要让所有的员工做到勤俭。

下午来买米的人照样很多,一直到天黑都不会间断,米店也不会打烊,直到天黑,路上所有的店铺都关门的时候,老板才会让大家收拾好后关门。打烊后,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要盘点今天卖了多少米,因为米的成色不同,还要分别计算每种米卖了多少钱。老板戴着眼镜,在蜡烛下查看着账簿,计算着今天的利润,仓库里还剩多少米,过多少天要再上一批。

王永庆边收拾,边观察老板是如何记账的,如何核算成本的,没想到这一个好学、好奇的习惯让他在多年以后自己开店的时候受益匪浅。

把米归堆,收拾柜台上的米放到架子上,不然晚上会被老鼠偷吃,这也是一项不小的损失,老板是不允许发生的。然后把地打扫干净,把无意中落下的米捡到斗里,日后洗干净自己吃。

等一切都收拾好了,才会开饭,伙计们总是吃得很快,因为大家都很累,希望早点去睡觉。

晚上,老板是不允许长时间点灯的,为了节省,每个伙计都被要求早点休息,明天早晨好有精力干活。

鼻息声中,夜静悄悄。

尽管很累,但是王永庆并不能马上入睡,他是个有心人,喜欢思考问题。

他在回忆这一天的情形,他在想这一天所做的事,他在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这些他都会记在脑子里。学习,改进,再学习,再改进。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天气好的日子里是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每天都是这样忙碌,清闲的时候就是下暴雨的时候,因为那时来店里买米的人很少,大家也就得到了一个休息的机会。台湾的雨较多,下暴雨并不稀奇,不过雨来得快,过去得也快,休息不了多长时间,就要继续忙碌地工作。

王永庆毕竟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能够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经验,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由于他做事谨慎,工作认真,踏实放心,不久就取得了老板的信任。

老板开始让他参与更多的事情,比如在柜前卖米,帮助老板算账,和米商讨价还价,以及去更大的米商那里上货,等等,不久米店这一套活他就全部掌握了。

在王永庆到米店打工近两个月的时候,叔叔顺路来看过他一次,老板破例给他放了两个小时的假。他于是和叔叔来到镇子上的一个小饭店,吃了一点饭。叔叔说老板夸他能干,做事很聪明,又肯用心,将来一定能够有出息。临别交代他要好好跟着老板学本事,将来一定能够用得上的。他让叔叔带走了他这两个月的工资,没有留下一分钱,因为他觉得自己用不到,而拿回家却能帮上大忙。这样过了大约半年后,父亲和叔叔还一起来了一次,叔叔忙着去办事情,父亲则来到店里。见到父亲他满是惊喜,父亲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父亲见他比在家的时候要胖了,似乎还白了一点,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只是父亲头上的白发似乎多了一些,可见家中生活压力仍然不轻。永庆问到的时候,父亲才淡淡地说:“家里都好,母亲也好,两个弟弟也有力气了,能够帮家里的忙了。”

提到两个弟弟,永庆有些歉疚,那时候家里是养不起两个学生的,所以他们都没有怎么上学,很早就开始帮家里做活。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大户人家放牛,回家了还要帮忙喂鸡喂鸭。

相比之下,这几个弟弟妹妹中,似乎要数永庆幸运了。然而,作为长子,他身上的担子也是最重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造就的。他支取了这几个月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些东西,还给弟弟妹妹们买了一些吃的,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父亲,让他带回了村子。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永庆的心里有许多酸楚,是啊,只要父母能够轻松一点自己苦点就是值得的。

王永庆从小就是这样,很看重亲情,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以后的创业过程中,能够把弟弟妹妹们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艰苦创业,富裕后仍旧能够紧紧地拧在一起,把事业做大,发挥各自的长处,目的就是要让家族产业蒸蒸日上。

在米店打工的这段日子,他没有忘了和顾客搞好关系,米店的顾客一般都是固定的,有些人会经常来买米,渐渐大家就熟识了,有些人还能说上一些话。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他在这里交到了朋友,就为以后自己开米店打好了基础。

在春节回家之前,他已经开始谋划要开一家自己的米店了,他暗暗注意周围的环境,把能够作为铺面的房子记下来,然后计算开一家米店要用多少钱,能不能拉住客户等等。

年底毕竟是年底,一切生意都红火,包括米店,永庆一直忙到最后几天才带着剩下的工资和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中。

那一天,母亲的笑容是灿烂的,全家人都沉浸在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来年会有更好的生活,大家都这么想。

胆大心细,诚信利客米店经

1932年的春节,王永庆过得并不轻松,他把自己要开一家米店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全家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毕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样的事情父母都不会轻易地作决定。

父亲已经和他的叔叔商量过了,觉得这件事情还是有出路的,毕竟每家都要吃米,买谁的都是一样,最可贵的是难得永庆这么小就有这种闯劲,父母不要轻易地否决,而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既然别人能够开店挣钱,永庆就能,他并不比别人懒。

然而,父亲并不能就此决定,他要询问永庆怎么把这家米店开起来,问问他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永庆认为开米店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条件,首先要租一个门面,临街才能做生意;然后要有一定的运作资金,毕竟要先买进米,然后才能卖给别人;其次要能把米卖出去,所以开米店要找消费人群集中的地区;最后要想办法留住顾客,这样才能长久地经营下去。

这些想法父亲很赞同,思路是对的,这也是一个人成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有人说成功的过程就是理顺思路的过程,这话一点不错,往往制约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并不是想像中的资金或者人脉关系,而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计划,其中思路是最重要的。

永庆已经物色好了一个合适的门面,就在自己打工的这家米店旁边,这样做有几个好处,其一是他对这里的环境熟悉,知道这里开店的情形,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了解,甚至根本就不清楚,这样很容易出现意想不到事情,到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其二是这里的居民大多都认识他,毕竟在这里打工已经一年了,多多少少也认识了一部分人,这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如果换了别的地方,大家首先要接受你,然后才会去买你的东西,这样开店要想盈利就会慢得多;其三是这里已经有几家米店了,虽然竞争很激励,但也说明这里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规模,吸引其他地方的居民来这里买米,如果人们都来这条街上买米,那么总会有一些人到自己的店里来买,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商业区。

这是王永庆当时的思路,思路是对的,但是还有许多客观条件需要解决,首先是钱的问题,开米店需要资金,而这部分资金要从哪里来,这就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难题。

然而,父亲却告诉他不必担心钱的问题,总会有办法,只要想好了,就要勇敢地去做。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人员的问题了,自己开店雇不起人,而米店里人手少了根本不够用,这怎么办呢?

母亲本意是要父亲跟去一起做,但是父亲并不这样想,毕竟还有一大家子人,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全压在米店上,事情要靠他们自己去闯,父亲去了反而不能让他们发挥出所有的能力,没有人在他身边,所有的事情他要一人承担,这样他才能有锻炼的机会。况且父亲还可以在家里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他不能成功,全家人总还有一个别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