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幸福就是回家吃饭
7079900000005

第5章 回家吃饭去(3)

1.取精粉250克放入盆内,2个鸡蛋磕开去黄留清倒入面内搅开,加少许食盐,一面不断把面打成穗子,一面不断注入清水,逐渐和成白色面团,揉光揉匀,盖湿净布饧约20分钟。

2.将菠菜除去烂叶及老根洗净,切碎剁成末,用净布把菜末包住,用力把菠菜水拧入另一盆内,将另外两个鸡蛋磕开去黄留清倒入菠菜汁内,加少许精盐,然后把所余的250克面粉倒入盆内打成穗子,再加入适量清水,和成绿色面团。揉匀揉光,盖湿纱布饧约20分钟。

3.饧好后,将两色面团揉压成同样大的长方形,叠压在一起,用擀面杖擀开,方法同擀面条。开始时两面均擀(即擀几下白面,再翻过来擀几下绿面),擀成大片时,即可一面擀(可以细淀粉作面扑),直至擀成厚约l毫米的大片,切成5毫米宽的面条,下开水锅煮熟捞出冷水过凉,用芝麻油拌匀即可。

4.另一种制法是将两色面团拧在一起压扁擀成大薄片,切成面条,煮熟后冷水过凉。面条两面两色,富有营养。

闺中语:翡翠面是山西饮食业经营的传统高档花样面食之一,不仅好看,而且好吃,筵席上常用。吃的时候,可加各种配料煎炒。

给老人做最爱吃的菜:花生炖鱼

把鱼放锅里,倒进花生米,灶堂里的柴火烧得很旺,当鱼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里飘出来时,就不用再往灶里添柴了,水熬干即可装盘。鱼香味让人垂涎欲滴,等待的过程越发显得漫长而让人焦燥。

在我的记忆里,花生炖鱼是爷爷最爱吃的一道菜,也是过去家里的待客菜。

这个菜通常是放进大锅里炖,锅是陷在灶堂里的大铁锅,直径得有半米多。从菜名到做菜的锅灶都应了那句话:土得掉渣!小时候,奶奶家的灶间不大,光线略暗淡,里面有一个用红砖砌成的灶台,上面安放着一口铁锅。灶间厚实的土墙上开着一个狭小的窗子,烟囱从墙角边伸出屋外。黄昏时,袅袅白烟在空中飘散,与浓郁的青草味混合在一起。

冬日的傍晚,我在灶台下抢着帮奶奶烧火,每次都往里面添上许多树枝、玉米芯,看那猩红明亮的火舌舔着黑黑的锅底,有时用烧火棍儿来回拨弄。为此,我常常遭到外婆的呵斥,不过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过去用来做这道菜的鱼,可不是现在那样肥美的鱼,而是一元钱一大堆的杂鱼。过去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调料,但吃到嘴里的鱼却是那样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吃鱼时,爷爷爱夹鱼肉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吃,而自己总是吃那些鱼头、鱼尾。记得有一次,小弟好奇地问他:“爷爷,你怎么只吃鱼汤拌饭?”爷爷微微一笑说:“爷爷最爱吃鱼汤了。”

后来我与爷爷说起这事,爷爷说:“那是饭桌上仅剩的能吃的东西。”“可你还说,这样吃比较香。”“不然还能怎样?总不能啃盘子吧?”爷爷还是那样微微一笑。奶奶留给我一只老盘子,用它来盛花生炖鱼最合适不过了。奶奶用它来盖咸菜罐子,还碎了口,虽不值什么钱,我却一直保存着。我喜欢的是旧东西上的痕迹,它被包裹上了一种物质,那上面藏着生命的味道。

每次看到这只旧盘子,我就会想起奶奶忙碌的身影,想起奶奶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把儿女们抚养大。

花生炖鱼

原料:草鱼900克,花生150克,料酒20克,生抽20克。

调料:白酒5克,胡椒粉、精盐、姜、葱、蒜、香菜、大料适量。

做法:

1.花生用清水浸40分钟。

2.草鱼洗净抹干水,加胡椒粉、盐、料酒将鱼腌制20分钟。

3.白糖一汤匙、酒一汤匙(我很少用料酒,都是用白酒),生抽2汤匙、老抽一汤匙、醋一汤匙调成汁。

4.锅中用姜抹一遍,内放油,烧热,下鱼煎至两面金黄盛出。

5.炒锅中放入色拉油1汤匙,爆香大料、姜、葱、蒜末,再次下鱼,将小碗中的调味品倒入锅中,下花生、清水,大火加热8分钟,放上香菜即可。

有时候,亲情只有“一碗汤”的距离:猴头菇煲乌鸡“一碗汤的距离”形象的说法是指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到老人手中时,汤还没有凉。

日本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提倡亲情养老,让夫妻二人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而“相见好,同住难”“各有各空间,相处更快乐”是年轻人说得最多的答案。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老人有老人的想法,相隔“一碗汤”的距离,既不疏远老人,又尽了孝心,还避免了年轻人和老人因生活观念有差异而导致的小冲突。

猴头菇煲乌鸡

原料:猴头菇2朵,乌鸡1只,干红枣5个。

调料:大葱3段,老姜4片,盐适量。

做法:

1.用剪刀略剪去猴头菇表面的细毛后,加温水和一勺细盐浸泡12个小时以上。中间多次换用清水攥洗猴头菇,洗净后切掉根部。

2.乌骨鸡去掉内脏和鸡头、鸡脚,清洗干净后斩成大件,红枣洗净去核。

3.大葱切段,老姜切片。

4.乌骨鸡放入煮锅中,一次性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待鸡肉中的血水浮出后,放入猴头菇、红枣、葱段、姜片。

5.加盖后,中火炖2小时左右。出锅前,放入盐调味。

闺中语:

1.用剪刀略剪去猴头菇的蒂部,是为了减少猴头菇本身带有的苦味。

2.猴头菇炖至软烂如豆腐时,其营养成分才能完全释放出来。

妈妈或老婆做的家常菜最美味:豆角土豆炖宽粉

人们常说,妈妈或老婆做的家常菜最美味不过,离乡在外的人尤其怀念家乡的家常菜味道,以至一碗粥、几根咸菜也会和幸福划上等号。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带着浓浓的酱香味儿,它总是在冬天进入我的记忆。虽然其他季节也能见到它了,然而只有到了冬天,我才感到温暖。它好像生就有一种冬天里暖阳的缠绵与惆怅。

它就是老家的那道烩菜——豆角土豆炖宽粉。把豆角、土豆、粉条和一些新鲜五花肉放在一口小铁锅里,架在小煤球炉上炖,临出锅前,撒上一把葱花,淋上几滴香油,顿时香味指鼻而过。吃着土豆炖宽粉,我想起了与父亲一起吃饭的情景。老屋外面的合欢树在黄昏里发出奇异的香,父亲絮絮说着前尘旧事,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小时候总舍不得离家,长大离家很多年,依然放不下这份想念。多少次梦回故乡,母亲趁着良辰未尽,潜入我的梦里,附身在耳畔柔声叮咛:“不管走多远,飞得多高,黄昏日暮之前记得回家。”

人的一生中最难忘的也就是故乡与亲情。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正如古清生在他的散文《味蕾上的故乡》中所写:“味觉是故乡的,故乡是一种酶,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那初始的品味,将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品味。”

记忆中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味。有些回忆隔了多年后触摸,我以为会痛,但触摸到的却是柔软的潮湿和温暖。想来最怀念的,不是那碗豆角土豆炖宽粉,而是菜里的少年时代,是失而复得的亲切。

豆角土豆炖宽粉

原料:小土豆5个,芸豆角200克,五花肉100克,宽粉100克。

调料:姜块、蒜末、酱油、盐、糖、味精、料酒适量。

做法:

1.小土豆去皮,切成小的滚刀块,浸泡待用。

2.芸豆角去丝,洗净切段、姜、葱切末。

3.五花肉洗净,切成薄片加少许淀粉。

4.锅中倒入适量油,爆香姜、蒜末,倒入五花肉煸炒,加一点点料酒,煸炒至变色。

5.加入芸豆一起煸炒,反复煸炒至翠绿色。加入土豆煸炒,加适量酱油、盐,加水至原料的三之二处,烧开。

6.然后放入宽粉转小火焖烧约十分钟即可,中间要勤翻炒,以免宽粉粘锅。

新采嫩藕胜太医:桂花藕片

“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这是宋代诗人赞美莲藕的诗句。外婆告诉我,新采嫩藕胜太医。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的屋后有一个大水塘,里面种了藕,夏天开满了荷花。朵朵荷花如带着心事的小女子一般,楚楚的让人生怜,又如江南殷实人家的小家碧玉,带着惹人疼爱的一脸风情。到了秋意渐浓,丹桂飘香之时,荷塘里能采许多的莲藕。

莲藕也有七孔和九孔之别。九孔藕吃起来没有渣滓,生吃熟吃都脆嫩清香,而且没有丝。七孔藕折断时,两个断面之间有细丝相连。唐代孟郊的《去妇》诗有云:“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藕断丝连,说的这个藕就是七孔藕。九孔藕和七孔藕的性状不同,做法也不一样。七孔藕多含淀粉,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合做汤。九孔藕水分充足,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佳。

外婆做过莲藕焖牛腩、莲藕肉饼、糯米藕糕等。印象中,我最爱吃外婆做的桂花藕片,爽脆鲜嫩的藕片浸在黏稠的桂花糖汁内,细细碎碎的黄色桂花瓣点缀其中,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缠绵的香气。

桂花藕片

原料:藕150克,糖桂花40克。

调料:蜂蜜15克,白醋20克。

做法:

1.藕去皮切片,用水加盐浸泡,备用。

2.将藕片入沸水中汆熟,冲凉,控干水分。

3.碗中放入糖桂花、蜂蜜、白醋调成汁。

4.将藕片放入盆中,倒入调好的汁拌匀即可。

把日子过得青翠欲滴:西芹百合虾仁

小时候,我们盼望长大,长大是那样容易;长大了却又盼望年轻,年轻却永不再来。

戏文里唱得真好:“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老了,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

岁月催人老,似在梦中飘,当初那个白衣胜雪,裙裾飘飘,拈花而笑的我,一天又一天伴随着岁月流逝,已在十几年的光阴里渐渐褪去了年少时的青与涩,融入滚滚红尘中,蓦然回首已是流年。

对于生活,我已怀了一颗朴素的心,不再刻意去想那些不必要的琐碎和细节,不再刻意去看那些华而无用的装饰,拾起了那最素朴最简单的一些生活方式。就像这西芹百合炒虾仁,越清淡越好。

这道菜看似简单,但做到虾仁鲜滑、百合清甜、西芹爽脆也不容易。生活也不过如此,如何做才能让日子过得青翠欲滴?日子,是自己的,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谁也无权指手画脚,不要在乎别人如何说。

那么,就让自己成为一个淡然的幸福女人吧。

西芹百合虾仁

原料:虾仁100克,新鲜百合200克,西芹100克,红椒50克。

调料:精盐2克,苏打粉1克,味精2克,蛋清1个,生粉2克,色拉油250克,绍酒2克。

做法:

1.虾仁抽去泥肠,沥尽水,加精盐、苏打粉、味精、蛋清、生粉上浆。

2.百合取瓣洗净,西芹切粒,红椒切菱形片。

3.锅放油烧至四成热,小火将虾仁滑2分钟至熟盛出。

4.锅中留少许油,烧至六成热后下西芹、红椒片大火炒半分钟。

5.放入绍酒、精盐、味精,勾薄芡,放入百合、虾仁一起炒匀即成。

回家就是回到小时候:炸藕合

至今,还有些怀念小时候的年,看着父母在厨房里忙碌,我伸手去捏父亲刚刚炸好的藕合,父亲也改了往日的严肃,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在厨房里跑进跑出……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炸藕合,可是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如今,生活一日好过一日,很多人说过年愈来愈无趣,我还是喜欢过年,且迷醉年俗里特有的那些仪式。

小时候,每年进了腊月门,心里就开始甜蜜起来,这种心情随着“二十三,糖瓜粘”更加浓烈。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祭灶在民间算个大典,俗称“过小年”。

腊月廿十三过了小年,家家都炸藕合、炸丸子和炸麻花,蒸馒头、花卷、枣饽饽和年糕。要过年了,馒头也穿新衣,雪白的馒头配上红红的枣,色泽亮丽,外形可爱,这就是讨喜的枣饽饽。

闻着楼道里飘香的油炸食品的味道,我仿佛听到了藕合在油里吱吱地响,一盘一盘从料理台上一直排到窗……

炸藕合

原料:新鲜莲藕300克,鲜肉末200克,韭菜50克,面粉50克,蛋清1个,生粉50克,糯米粉50克,泡打粉1克。

调料:姜、料酒、盐、白糖适量。

做法:

1.莲藕洗净后切成5毫米的薄片,两片不要切断,形成一个中间连着的藕夹。

2.藕片切好后放入开水中,焯烫1~2分钟,然后捞出藕片用凉水洗净备用。

3.肉末中加入韭菜末、姜末、盐、白糖、料酒等调料拌匀。

4.将肉馅夹在藕片中间轻轻用手压紧。

5.将面粉、生粉、糯米粉和泡打粉倒在一个大碗中,加水和一个蛋清拌成糊,挑起面糊能自然滴落即可。

6.将夹好的藕盒用干净布擦干水分,均匀地拍上干淀粉,粘上面糊,放入四成热的油锅中,用中火慢慢炸至外表金黄即可。

闺中语:1.藕合炸好出锅后,一般在半个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一个小时,就会绵软,口感不再酥脆,所以要及时吃掉。

2.如果按照面粉、糯米粉、生粉1:1:1的比例来调制浆糊,则能让炸藕合保持酥脆。

小时候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香的:桂花糕

陆游说: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儿时的记忆最纯真,最亲切,随着那些记忆的回落,又有莫名的惆怅,更像黑白的旧电影,什么时候想起都有刹那间难忘的时刻。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童年的往事已沉入记忆的深海,但关于食物的记忆,尤其清新。

那时候还小,小到还流着鼻涕满街跑,穿着姐姐的旧灯芯绒裤子盼着过年,总觉得日子是那样的长。

屋檐下,春天里莺歌燕舞,秋收时挂满一串串玉米、一串红辣椒,这些都为穷日子添进了一丝温暖。

北屋的房梁上,垂下来一个大大的木钩,上面挂着一只小竹篮。那竹篮里放着母亲做的一种桂花糕,桂花糕是糯米粉蒸的,有两寸见方,五分厚,放进一个刻有花纹的模子里,薄薄的面上便有了吉祥的图案,映起桂花豆沙馅的褐色,用胭脂点过水印,留出雪白的四边,方方正正的像玉玺。玉玺一样的桂花糕,几乎定格在我的童年里。

那时候,桂花糕只在过年才有,被放在竹篮里,高高地挂着,散发出的香味,深深诱惑着我。盛着桂花糕的竹篮挂得真高,我站在竹篮下,眼巴巴地看着它,痴痴地堕落在那香甜里。

过年后,走过所有的亲戚,我才可以分到一点香甜的桂花糕吃。母亲安详地坐在高凳上,看着我们姐弟三人一边吃,一边舔着小手,她的微笑里带着些歉意。

长大后,尝遍珍馐,童年过年时的美味显得粗陋,但每每忆起,总觉得温暖。物质贫乏的时代,因了父母的辛勤劳作,我们才能在过年时吃上香甜的桂花糕。一块小小的糕点里,蕴藏着父母无尽的爱。

如今的孩子真是幸福得奢侈,要什么有什么。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他们就不会珍惜,也无法体会到我那时的快乐。

桂花糕

原料:糯米粉250克,粳米粉150克。

调料:白砂糖100克,豆沙400克,糖桂花2勺。

做法:

1.糖桂花2勺加开水化开。

2.先将糯米、粳米粉筛一下,加白砂糖,用糖桂花水和成面团。

3.取一面团,用擀面棍擀成2厘米厚,宽8厘米左右的长方形薄面片,两片。

4.在面片上放上豆沙,然后再盖上一片。

5.压实用刀切去周边多余的面片,再切成大小一致的小块。

6.蒸锅里水烧开后,放上笼屉大火蒸15分钟左右即可。

青梅竹马枣泥糕

有些滋味,哪怕小到风怎样爬梳发丝,也需等到相当的年岁之后,才能玩味其中的深奥,就像奶奶做的枣泥糕。

记得鲁迅的散文里写过一句话:“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我看过甚是不解,做学问的却对此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