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帝王将相家训
7059800000022

第22章 《圣谕广训》节录(1)

雍正辑撰【撰主简介】

雍正(公元1678-1735),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玄烨第四子,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时为德嫔)。幼年曾受过比较严格的皇家家庭教育,曾随其父四处巡幸,或奉命出京办事,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实践锻炼。在后来谋夺皇位斗争处于白热化的时刻,他纵观全局,心计颇深,终于在康熙死后继登皇位。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在位的十三年里,他励精图治,勇于革新,通过实行摊丁入亩、停止户口编审、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等制度,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他致力于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打击朋党,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进而加强皇权,出现比较清明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环境。他重视少数民族问题,致力于经营边疆。他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即在那里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他还平定了西藏的噶伦阿尔布巴之乱,并首次设立驻藏大臣。这些行动对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他断然驱逐了西方传教士。综观其一生,他虽然镇压了贵州苗民起义,应当批判,但仍然是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帝王。清代前期康雍乾盛世的出现,与他的努力和作为不无关系,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不可泯灭。在位十三年卒,谥宪,庙号世宗,年号雍正。

同时,雍正对家教问题亦颇重视。他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巩固,为了从思想观念上使皇亲国戚和全国民众都服从于他的专制统治,特将康熙在世时所制定的有关齐家治国的上谕十六条,加以演绎、注释、整理和归纳,并详尽阐发其要义,“旁征远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直朴”,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颁行全国。不仅自己决心延继前朝风范,沿袭旧有体制以资统治,因而恪遵不渝,身体力行;而且要求皇族子弟带头执行,要求在全国政府官员、士庶黎民中广为宣传,使全国兵民人等“仰体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清代,各府州县学官,按例于每月初一、十五日,择地聚集士庶,宣讲《圣谕广训》。因此,《圣谕广训》不仅是典型的帝王家训、庭训,而且也是“面向全国”的名副其实的“广训”。

圣谕广训序

【原文】

《书》曰[1]:“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2]《记》曰[3]:“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4],明七教以兴民德。”[5]此皆以敦本崇实之道,为牖民觉世之模[6]。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万物,义正万民。

六十年来宵衣旰食[7],只期薄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共成亲逊之风,永享升平之治。故特颁上谕十六条,晓谕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8],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之所习,皆睿虑之所周,视尔徧民诚如赤子[9]。圣有谟训明证,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

朕缵承大统,临御兆人,以圣祖之心为心,以圣祖之政为政。夙夜黾勉,率由旧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诰诫,以示提撕。

谨将上谕十六条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旁证远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直朴。无非奉先志以启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户晓也。愿尔兵民等仰体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共勉为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嚣凌之陋习[10],则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乐观其成。

尔后嗣子孙,并受其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其理岂或爽哉!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注释】

[1]《书》:指儒家经典之一《尚书》。

[2]遒人:古时官名,掌握宣布教化之权。木铎:一种以木为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的注意。

[3]《记》:指儒家经典之一《礼记》。

[4]司徒:古时官名,掌管治理民事等权。六礼:古代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礼之合称。

[5]七教:古代对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几种伦理关系之合称。

[6]牖(y侬u)民:开通民智。

[7]宵衣旰(g伽n)食:天没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吃饭。比喻勤于政务。

[8]八旗:满族首领努尔哈赤所创八旗制度,初期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后来成为兵籍编制。以旗色为标志,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称为八旗。

[9]徧民:徧同“遍”。普通民众,全国老百姓。

[10]夫:文言助词。

【译文】

《尚书》说:“每年头春时节,掌管政教法令的官吏手拿以木为舌的大铃,巡行振鸣,向民众宣示于交通要道,以引起众人的注意。”《礼记》说:“主管民事的官吏修订有关衣饰、婚丧、祭典、饮食、交往等礼规,以便于节制民众的思想言行;阐发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主客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便于振兴民众的良好品行。”这都是以重视根本崇尚实际的道理,作为开通民智、启迪民众的榜样。方法无不优善,用意无不深厚。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长时间实践治世驭民之道,并且卓有成效,心意广阔,恩遍天下,其友爱之心培育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其思想言行影响着他的亿万臣民。在位六十余年,由于勤于政务,常常天未亮就起床,天黑才吃饭,殷切希望举国上下兴仁义讲礼让,革除轻浮以从忠实,共同形成一种亲密谦逊的风气,永远保持一种兴盛的景象。所以他特意颁布指令十六条,明确告诉八旗人等和全国人民,从古有之纲常伦理、圣人言语,甚至于在耕田种地休养生息的问题上,主从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所关之事,都深思熟虑得很周到,把全国人民当做子民百姓来对待。贤明的先君为我们留下了谋划治世法则的显明例证,可以作为万世后代永远谨守的良法,应当守之不能轻易更改。

我继承先君之大业,治理着亿万人民,决心以先君之心为心,以先君之政为政。我早晚激励自己,要一切秉承旧有体制,延继前朝风范。但我害怕一般民众遵照实行,时间长了或许懒惰松懈,特予重申警告,以表明提醒之意。我郑重其事地将先君所颁旨令十六条寻绎其道理,推敲延伸其文字,加起来有万余字,取名为《圣谕广训》。同时又引经据典,反复斟酌,尽量做到情简意明,语言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用前人的精神来启迪后人,使天下之臣民人人都知道其用心之所在。

我衷心希望广大兵民等仔细体会先帝端正品性重视民生的极好意愿,不要把它看做为一般说教式的不讲求实效的条条框框,而将其共勉为加强自身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的准则。如果人人都自觉除去不讲实际、狂妄自大的坏习惯,那么整个社会就将出现一种风俗淳厚,合家欢乐的兴旺景象。在朝廷说来,端正人民品性的目的就能高兴地看到其成效。你们这些人的子孙后代,也就能得到无穷的好处。那些讲究友善的家庭,必定其乐无穷。这方面的道理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评析】

此篇系以下各篇之序。雍正登位之初,地位并不稳固,宫廷内外,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从思想观念上使皇亲国戚和全国人民都服从于他的专制统治,特将康熙在世时有关治家治国的法令条规加以整理,并增加他自己的思想详尽阐发其要义,以表明他决心延继前朝风范,沿袭旧有之体制的心迹。他在这里所反复强调的兴仁义,讲礼让,完全是封建的纲常伦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并不能代表广大下层人民的意愿,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引起注意的。

笃宗族以昭雍睦

【原文】

《书》曰[1]:“以亲九族。”“九族既睦[2]。”是帝尧首以睦族示教也。

《礼》曰[3]:“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4]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家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异形,要其本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通,而疴痒相关。《周礼》本此意以教民[5],着为六行[6],曰孝曰友,而继曰睦。诚古今不易之常道也。我圣祖仁皇帝既谕尔等敦孝弟以重人伦,即继之曰笃宗族以昭雍睦。盖宗族由人伦而推,雍睦未昭,即孝弟有所未尽。朕为尔兵民详训之。

大抵宗族所以不笃者,或富者多吝,而无解推之德;或贫者多求,而生觖望之思[7];或以贵凌贱,而势利汩其天亲;或以贱骄人,而忿傲施于骨肉;或货财相竞,不念袒免之情[8];或意见偶乖[9],顿失宗亲之义;或偏听妻孥之浅识[10],或误中谗慝之虚词[11];因而诟谇倾排[12],无所不至,非惟不知雍睦,抑且忘为宗族矣。尔兵民独不思子姓之众,皆出祖宗一人之身。奈何以一人之身分为子姓,遽相视为途人而不顾哉[13]!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毋薄,宁亲勿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14],戚则相邻以通其缓急。立家庙以荐烝尝[15],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即单姓寒门,或有未逮[16],亦各随其力所能为,以自笃其亲属,诚使一姓之中秩然蔼然。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雍睦昭而孝弟之行愈敦。有司表为仁里[17],君子称为义门,天下推为望族,岂不美哉!若以小故而隳宗友[18],以微嫌而伤亲爱,以侮慢而违逊让之风,以偷薄而亏敦睦之谊[19],古道之不存,即为国典所不恕。尔兵民其交相劝励,共体祖宗慈爱之心,常切水木本源之念,将见亲睦之俗成于一乡一邑,雍和之气达于薄海内外,诸福咸臻[20],太平有象,胥在是矣[21],可不勖欤[22]。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注释】

[1]《书》:儒家经典之一《尚书》。

[2]“以亲九族”两句:出自《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句后有“平章百姓”句。汉代儒家对九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明清刑律服制图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分直系和旁系两个部分,合称为九族。

[3]《礼》:儒家经典之一《礼记》。

[4]收族:指整齐家族的意思。

[5]《周礼》:书名。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两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全书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6]六行:《周礼·地官》把人的善行分为六种,即“孝、友、睦、姻、任、恤”。

[7]觖(ju佴)望:不满意;抱怨。

[8]袒免:袒衣免冠。古代丧礼规定,凡五服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9]乖:不顺,不和谐的意思。

[10]孥(n俨):儿子的意思。

[11]谗慝(ch佗nt侉):指恶言恶语,亦指邪恶之人。

[12]诟谇(g侔usu佻):辱骂、数说。

[13]遽(j俅):作“遂”解。哉:文言助词,此处表示感叹。

[14]绸缪:此处指情意殷勤。

[15]烝尝:古代指冬祭为烝,秋祭为尝,泛指祭祀。

[16]未逮:不及。

[17]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仁里:

《论里仁》说:“里仁为美。”后人泛指风俗淳朴的地方为“仁里”。

[18]隳(hu侃):毁坏的意思。

[19]偷薄:轻薄;不厚道。

[20]咸:都。

[21]胥:全;都。

[22]勖:勉励。欤(y俨):语气词,此处表示反问。

【译文】

《尚书》说:“应该密切内外亲戚之间的关系。”如果亲戚之间已经亲近和睦,然后就要使百姓辨明礼义。”这表明帝尧首先重视的是以和睦家族来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培养。《礼记》也说:“尊敬祖先所以要敬重宗族,敬重宗族所以要整饬家族。”表明做人的道理必须把和睦家族放在重要的位置。家之所以有家族,如同江河之流水有分脉,山中之树木有分枝,虽然水流之分脉远近不同、大小有异,树木之分枝有稀有密,形状多别,但归根其本源却是一致的(无源之水不存在,无树之枝也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宗族,必须如全身四肢五官等俱全,务使血液脉络相通自如,而一处发生病痛,则会感到牵动全身。《周礼》本着这个用意以教化民众,明确把人的善行分为六种,而首先重视的是孝友之道,继则指出亲近和睦的必要。这的确是自古以来不可轻易变更的道理。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既然告诫天下臣民诚心讲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从而也就紧接着强调要做到注意宗族的重要,以显示出和睦友好的风气。这是因为,宗族由人与人之间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推论而来,如果和睦之气未明确显示出来,那么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发挥得不够。为此,我特意向全国臣民进行详细的训示。

一般说来,宗族里面的人所以不忠实的原因,或者富裕的人大都对钱财看得很重,缺乏慷慨施舍,让与他人的美德;或者贫穷的人大都追求所取,时常产生不满所望的想法;或者以高贵欺压低贱,而被其势利沉沦其固有的亲情;或者自甘低贱看不起别人,而愤恨高傲之情施加于至亲骨肉之上;或者亲友之间因货物财产而相争,忘记了对远亲近戚应有之情意;或者相互间意见稍稍产生分歧,立即失去宗族间亲近之义;或者偏听妻子儿女的浅薄之言,或者误中邪恶之人的花言巧语,从而辱骂、数说,竭尽全力打击排斥他人,无所不至。诸如此类,不仅是不知和睦友好,而且还因为是忘记了自己的宗族观念所致。你们军营士兵和老百姓唯独不想一想,为数众多的子孙,都是来源于共同祖宗的道理。为何只以自己一人之身份为祖宗的子孙,遂将他人相视为不相识的同路人而不关心、眷念呢!

古代有一个人叫张公艺,他一家九代共同居住于江州;一个陈姓之家族七百人没有分家,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因此,凡属一家一姓,应当时刻想到你们的祖先和宗族,要厚道不要轻薄,要亲近不要疏远。长幼之间必须以严格的顺序区别,和谐相待,尊卑贵贱必须以名分相联。可喜之事则相互庆贺用以维系殷勤之情,亲戚之间相处为邻,则用以互通其帮助照顾之谊。建立家庙用以推重祭祀,创设家庭学校用以督教子弟,置办以救济贫穷者的田地用以周济贫穷之人,撰修族谱用以联络不常交往的远亲。即使是那些人丁稀少、不甚兴旺的人家,或许无力做到以上这些,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能力,以珍重其亲属关系,实实在在地使得一姓之中长幼之别整齐严肃,和善之气兴盛。做父亲的讲慈爱,做儿子的讲孝顺,做兄长的人讲友善,做弟弟的人讲恭敬,和睦友善之情明显突出,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风气就会愈来愈淳厚。官吏表彰为风俗淳朴之地,有才德的人称颂为忠义之家,天下人推崇为有名望之族。这难道不是美事吗?!如果以小小摩擦而毁坏一宗一家的关系,以稍微一点嫌隙而伤了亲近爱护的感情,以轻侮傲慢而违背谦逊推让的风气,以不厚道而影响讲究和睦的友情,致使古有的正当之理不复存在,那么就会为国家法律所不能允许。你们士兵百姓如相互劝导勉励,共同体会祖宗慈爱之心,常常切实存记江河之水有源、山中之木有枝的念头,将可以看到亲近和睦的风气遍行于城镇乡村,友善平和的气氛风行于举国上下,诸多幸福全都达到,天下呈现一片太平的景象,道理全在这里。你们难道不应当互相勉励,以期实现吗!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