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058600000021

第21章 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3)

于是李清照答道:“自先夫归去之后,为保这些金石彝器,我夙夜难安。先夫生前多次嘱咐我,这些物品必视若明珠,当如往昔一般贴身存放,务使身在物在。我实在不忍背弃先夫遗愿。更何况我膝下无子,早已将这些古玩书籍视作独子,让我用独子来换三百金,确实是于心不忍。还望您体谅我不能成全您的好意。”李清照一席话说得情真意切,王继先无法反驳,碰了一个软钉子,灰溜溜地去了。谁知这王继先乃是无耻小人,见李清照态度决然,便以自己身份的便利,到处造谣,这才有了我们后来所知道的“玉壶颁金”之传言。当时正值多事之秋,李清照对这一传言极度恐慌,因为她目睹过父亲李格非莫须有遭到谪贬的经过,知道朝廷许多事情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再加上主上是非不明,一不小心就很可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能不明不白地身首异处。因此李清照自知清白,所以决定追随宋高宗的逃亡路线,打算将自己所存的文物进献皇上,以消除朝廷对自己的怀疑。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清照都孤身一人带着赵明诚生前的文物追随宋高宗的脚步,从浙江到黄岩再到温州,又辗转到越州、衢州、杭州等地。李清照在乱世中带着这么多的文物数年奔波实为辛苦异常,但李清照到底还是没能追得上宋高宗的逃跑的步伐。李清照这些年屡遭不幸,再加上常年旅途奔波,早已心力憔悴,最终无力保住她与赵明诚两人视为珍宝的文物。当时朝廷每个人都在急于奔命,已经没有心思去管李清照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玉壶颁金”的传言,因此李清照的担心实在有些多余。但是,这并不是说她的文物古籍就此无虞了,朝廷虽然没有为难于她,但是李清照表忠心切,将大批的金石彝器错投给了一个借机大发国难财的将军手中,所以朝廷没有拿到的这批文物,而是尽数被他人夺了去。李清照悲痛欲绝,但又无处倾诉,满心的愁苦只能一泄在诗词之中,借这些她曾引以为傲的文章来一抒内心的悲苦。

再次遭受巨大打击的李清照将仅存的一点藏品随身携带,此后她一直随着逃难的道路辗转南国数地,最终决定在绍兴落脚住下来。李清照将一位钟姓的读书人的房子租了下来,权当日常起居之用,打算暂且为家,再图后计。李清照此时随身携带的藏品业已区区可数,所以她更是视为珍宝,将这些成箱的古玩书画放在床榻的下面,日夜须臾不离其身。可这些东西实在是心爱之物,因此不免常常拿出来把玩,欣赏。谁知隔墙有耳,就在李清照把玩这些硕果仅存的藏品时,早已有一双眼睛盯上了这些金石彝器。

一天夜里,就在李清照熟睡中时,早已摸清情况的窃贼破墙而入,在无声无息中将李清照藏在床榻之下的古玩字画盗走五箱之多,等到李清照发现时,盗贼早就不知去向。实在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李清照一方面为视为珍宝的藏品失窃痛不欲生,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介女流实在无力将珍宝保存完好而心生悲苦。伤心所及,李清照无奈,只能公开重金悬赏,试图重得失窃之物。她本来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谁知几天之后,房东钟姓的读书人居然拿着十八轴的画卷来找李清照请赏,伤心欲绝的李清照这才大梦方醒,知道是这个钟姓的读书人设计偷盗了她的藏品,现他已经将大部分藏品转手卖掉,只是将卖剩下的几轴画卷拿来请赏。李清照何其聪慧,虽然深知是此人所为,奈何自己一个单身女人,又流落异乡,无依无傍,即使将事情挑明,告上衙门,也不一定能够胜诉,甚至有可能惹祸上身。因此她只好忍气吞声,忍痛重赏这个读书人以换取这几轴书画。

李清照与丈夫毕生收藏的藏品接二连三地丢失,被盗给了李清照巨大的精神打击,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之下,李清照再次病倒了。独在异乡的李清照本就如无根浮萍,四处漂泊,此刻病痛缠身,更是心生悲苦,再加上藏品四散飘零,资财耗尽,李清照经历了人生中最无助和最愁苦的时刻,但又没有赵明诚在一旁倾听自己满心的愁苦,给她以精神上的巨大慰藉。就在此时,一位自称是赵明诚在太学时期的同窗,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张汝舟以赵明诚同学之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名屡屡拜访李清照,李清照此时大病缠身,生活窘迫,张汝舟便时时来访,端水送药,查探病情,极为周全妥帖。刚开始李清照并不十分在意,但怎奈张汝舟时常来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李清照见张汝舟不但心思细腻,更是彬彬有礼,举止谈吐一副君子模样,一来二往,李清照便对这个在自己最无助、最愁苦的时候雪中送炭的张汝舟渐生好感。李清照此时恐怕还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此时对李清照关怀备至的君子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她精神和肉体上以巨大的折磨。

此时的李清照对张汝舟颇有好感,再加上独身一人飘落他乡,境况窘迫,也需要一个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靠,于是在张汝舟的提亲和媒人的妥为说合之下,李清照终于在四十九岁之时改嫁张汝舟,开始了自己认为的新的生活。但是显然李清照并不了解张汝舟,李清照下嫁张汝舟就是他蓄谋已久的圈套,这一切还得从我们之前提到的王继先说起。

王继先是宋高宗身边的红人,找他疏通关系、送礼跑官的人不在少数。有部分野史上记载,一次张汝舟在军队上虚报部队官兵数量,以侵吞国库资财,骗取军粮,无奈东窗事发,被王继先人发现。王继先此时对李清照手中的藏品仍然念念不忘,于是他答应张汝舟只要张汝舟能从李清照手中得到这些藏品,他便对之前的事既往不咎,并为张汝舟洗脱罪名。张汝舟此时已是身不由己,自己都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不得不想方设法得到李清照的藏品。他知道不能硬取,思来想去只能通过迎娶李清照来骗取她手中的藏品。这才上演了我们看到的张汝舟对李清照虚情假意、骗取信任的闹剧。

婚后的生活果然不像李清照想象的那样完美,李清照与张汝舟的结合本来就是孤身飘零、无依无靠下的无奈之举,并不像与赵明诚一样是两情相悦,再加上两人志趣大异,并非是同道中人,因而生活并不如意。张汝舟娶李清照的目的本是李清照手中价值连城的藏品,但是李清照漂泊流落的这些年里,这些藏品或是遗失或是被盗,大半已经丢失,实在是所剩无几,而且她对仅剩的这一点儿藏品视为珍宝,轻易不与他人。再加上此时李清照立志要编写的金石著作尚未完成,因此两人在藏品的支配权上横生矛盾,此时张汝舟已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他见从李清照这儿夺宝不成,便将怨愤都发泄在李清照身上,时常对她拳脚相加。李清照是性情中人,对这种仓促的婚姻本来还心存幻想,但经此之变,李清照心灰意冷,想起自己旧时与赵明诚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两相对比,更觉得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遂生了告发张汝舟以求脱离苦海的想法。

原来张汝舟在迎娶了李清照之后,十分得意,将自己以前的秘闻旧事尽数说与李清照,其中就有他在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的事情。科举作弊在宋朝是极大的罪过,只要证据确凿便难逃牢狱之灾,但是按照宋代的《刑统》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即使是事情确凿属实,也得“徙二年”,也就是要坐两年的牢。但李清照是一个个性刚烈绝不妥协的人,她宁肯承受牢狱之灾,也断然不愿与张汝舟勉强一起生活,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可见她对张汝舟的深恶痛绝,因此李清照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一纸诉状将张汝舟告上衙门,判决的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结果很快便出来了,张汝舟科举舞弊事实充足,责令将张汝舟发配柳州,而李清照也因为告发丈夫被判决坐牢两年,这场起于一场阴谋的婚姻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破裂了。

幸而天怜其人,后来,通过多方营救,也许是李清照名气太大,也许她得上天眷顾,总之李清照找到了曾与高宗皇帝共过患难的翰林学士兼任兵部侍郎綦崇礼出面营救。綦崇礼乃是赵明诚的姻亲,他极为同情李清照的悲惨命运,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他毅然觐见宋高宗,直言李清照的现状,代李清照陈述冤情。高宗甚为感叹,在他的直接干预之下,李清照只入狱九日便被释放。李清照的罪状得以赦免之后,她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以表达她对綦崇礼的感激之情。

李清照虽然最终得以释放,但是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李清照心上留下巨大的精神阴影,她早已没有了少女时代的天真浪漫,青年时期的幸福美满也早已离她而去,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身体与心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词风也由此又一大变。李清照本是一个个性率真爽朗之人,此时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命运,不由得在词中尽诉满心的愁苦,词风也变为沉郁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的晚景

关于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由于史料的不足,我们现在已经所知不多,但是我们可知的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国,生活依然十分凄凉悲苦。在孤独无依的环境里,李清照完成了一部《打马图经》的创作。同时李清照也没有放弃词的创作,在逆境中的李清照更加将自己沉浸在词作中,我们只消读一读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就大致能看出她的满心愁苦,比如说这首被后人广为称道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历经沧桑的多情女子在孤苦伶仃中的碎语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谁能想到这位年少时便久负才名、曾得晁补之的赞誉的礼部侍郎千金,此刻正在江南的某个角度独自咀嚼着难耐的寂寞?

此后的李清照长期居住在南国的一个小庭院内,每日除了吟诗作词之外,别无他事,幸而还有赵明诚生前尚未完成的金石著作。李清照膝下无子,没有人依偎床畔侍奉汤药,每当于孤独寂寞中想起赵明诚时,李清照便将这浓浓的思念融在笔端,把满心的不舍都倾注在赵明诚未竟的事业中去。这年的上元节正是腊梅初开之时,这天正好瑞雪纷飞,李清照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她自己独自坐在室内,屋里炭火正烧得旺盛,火光映衬在她的脸上,使她的脸色看起来如同新妇一般红润,她此时百无聊赖,赵明诚未竟的《金石录》自己已经基本修缮妥帖,只需再稍加润饰便可成书。她想起三十多年前,也是这个时候,赵明诚在太学请假回家,自己女扮男装拜见赵明诚,她记得那日的天气极好,她就这样随着赵明诚游逛着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往事如昨,倘若当时能知现在孤苦伶仃的窘境,彼时的李清照将会是怎样的珍惜眼前的光景?她的目光落到了墨色未干的《金石录》上,自己膝下无子嗣,本是一生别无他求,但这么多年辗转颠簸,一方面大约是自负才情不甘被世俗淹没,另一方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面大约也是因为要完整地传述赵明诚未竟的事业吧。想到这里,她不禁多少感到些安慰,自己虽然被环境所迫,情非得已有贰夫之责,但赵明诚若泉下有知,明了她的心意,多少也算是不枉此生。

李清照正愁肠百转地思索着自己的辛酸人生,突然门帘被挑开,正是李清照的一位孙姓的朋友。李清照客居他乡之后,绝少与人来往,只有三两知己也少有走动,这位孙姓的朋友便是其中之一。见有客到,李清照换了副面容,急起身让座,两人略微寒暄,随意攀谈起来。窗外如杨絮般的飞雪将世界裹得严严实实,但屋里多少有了些人声,便不显得空寂难耐。李清照晚年不太喜人打扰,一是自己已是年高之人,二则是李清照才情泉涌,所谓是曲高和寡,跟俗子凡人本无什么交往。但这位孙姓的朋友深得李清照垂爱,大约也是因为她女儿的缘故,这位小姑娘年仅十岁,却聪慧异常。李清照本就是少负才名,因而常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少女时代的影子。这日孙姓的朋友又带着女儿来访,李清照对她说:“我已是垂垂老矣,纵是有才情,只能空叹韶华。你虽然年幼,但是也应该学些诗词文章,我虽然没什么太高的才学,但是我愿意用剩下的时间,将我平生所学尽数的传授给你。”李清照一边跟她说话,一边想起自己年少时,晁补之对自己的怜爱和欣赏,一晃数十年过去了,真是物是人非了。谁知这十岁女孩竟脱口而出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如我应当尽心女红,诗书之学实非我之所愿。”李清照顿时倍感凄凉,自己一生以才情自负,将吟诗作词视为毕生财富,今日这十岁顽童的一句话仿佛一把利剑直插李清照的心窝,使她剧痛难忍。她感到一种巨大的寂寞吞噬着她还未老去的灵魂,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她,当她拿起笔的时候,如同千斤般沉重,望着自己行将完成的巨著《金石录》,竟然无以应答。

大约在公元1155年,也就是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终于走完了自己七十三年坎坷悲苦的人生,在南国的某个庭院里结束了生命。李清照一生才情奔放,诗词、书法、绘画皆工,尤擅音律,怎奈天妒英才。清代冯梦龙曾评价李清照是“哀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虽十分中肯,但也许不甚全面。李清照最吸引我们的既有她不世的才情,也有对赵明诚至死不渝的深情,更有那种在坎坷中砥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