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黄金荣全传
7018100000020

第20章 三鑫开张,大发土财(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海光复,革命局势发生极为有利的改观。因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媒体又极其发达,国际舆论和国内民意,多以上海的反应为标准。上海成功摆脱清政府统治,令革命军声势大振,全国民心因此日益倾向于革命军。

在上海光复的影响下,江苏省会苏州、浙江省会杭州几乎同时宣布独立。12月2日,陈其美组织的江浙沪革命联军攻克南京,长江下游一带遂全部光复。12月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到达上海,陈其美朝夕不离左右,会商临时政府组织方案。12月29日,孙中山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但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便被袁世凯窃取了。

上海光复对黄金荣来说,简直就是一件大喜事。他自恃曾为陈其美筹措军费,对中华民族的光复大计做了贡献,平日里连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137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各省战事不断,涌入到上海的难民骤然增多。黄金荣一向对这些难民是视而不见的,但那段时间他突然关注起难民来。时值寒冬,难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倒毙街头者不在少数。黄金荣突然动了恻隐之心。

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图为革命成功后街头悬挂的五色旗。

一天上午,黄金荣亲自出马了,而且黄公馆里上上下下都在紧张忙碌。从外面抬来一担担的棉衣棉裤,全是簇新的,数量足有两三千套。一会儿,又是一箱箱的银角子抬进门来,大概有两三千元之多。两三千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像样的房子都可以买三四幢了。

杜月笙、徐福生等人都头一次看到那么多钱。他们不知道黄金荣要干什么,居然全部换成了银角子,更加使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原来,黄金荣要用这些棉衣和钱去赈济街头的难民。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为了装装门面,但不管如何,黄金荣此举对街头上的难民来说,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农历腊月十五左右,朔风怒号,看样子可能会下雪,黄金荣穿了萝卜丝老羊皮袍,玄狐坎肩,精神奕奕地从家里出发了。在他后面,有四位彪形大汉紧紧相随,那都是黄老板的小包打听兼保镖。杜月笙、徐福生、金廷荪、顾掌生等人也被吩咐跟了去帮忙,挑棉衣和抬银角子木箱的,连成了长长的队伍。

一行人来到了八仙桥,空地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一个个衣衫褛褴,瑟缩发抖。难民们吵吵闹闹,挤来挤去,在寒风料峭中脸上犹有喜色,仔细看时,居然还有条不紊地排好了队伍。黄金荣令人端张靠背椅,在队伍的排头处坐了下来。吵吵闹闹的难民们突然安静了下来。金廷荪、徐福生和顾掌生等人负责发放棉衣和银角子。堆积如山的棉衣和银角子都抬到了他们的身边,难民们不分男女老幼,每人一套棉衣,四角洋钱。他们领到棉衣和钱之后,还不忘对着黄金荣鞠一躬,轻声喊一声:“黄老板!”

黄金荣突然感到自己成了救世主,心里暖洋洋的。或许正是想找这种暖洋洋的感觉,黄金荣以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冬赈,即每年冬天的时候,他都要拿出一笔钱,购买棉衣,分发给露宿街头的叫花子或难民。

黄金荣事先吩咐好了,领到棉衣和钱的叫花子不许散去,要等赈济完毕之后才能走。马祥生和杜月笙还有另外几个人,大声呼喝,来回不停地跑,忙于把领了冬赈的人赶到附近的宏国寺里。一面吆赶,一面还要监守他们在全部冬赈发放完毕以前,一个人也不许放出来。杜月笙疑惑地问马祥生:“这是为什么缘故呢?发过了让他们走,事情不就了结了吗?”

马祥生笑着说:“你寻开心啊!发过银角子和衣裳不关起来,他们排头领了再去排队挨末尾,像这样转来转去,莫说一天,一生一世都发不完。四只角子、一套棉衣,究竟也值几个钱吧。”马祥生说得不错,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上海滩什么花样都有。由此可见黄金荣确实不是一般人。他的心思之缜密,简直无人能及。花了大半天功夫,赈济品终于发完了,黄金荣带领众人,在难民的欢送声中徒步回家。一路上,杜月笙、马祥生和金廷荪等人异常兴奋,而黄金荣则一句话也没说。自从公开赈济难民之后,黄金荣在民间的声誉也跟着水涨船高。实际上,黄金荣为了装门面,或者求得心里踏实,还是干了不少有益于上海滩稳定或建设的事情的。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上海城隍庙举行建醮大会,场面空前宏大。不料,庙里的一名张姓道士吸食了过量的鸦片,在烟塌上睡着了。由于香客太多,香炉里的香烛越堆越高,竟酿成了火灾,城隍庙139被烧得精光。事后,黄金荣带头捐资重建了城隍庙。抗战期间,日军曾驻扎在城隍庙内,大肆破坏庙内的设施,致使相信城隍老爷的人们失去了祭奠的场所。黄金荣又于1940年择地另建了一处城隍庙。庙宇虽然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但到底是需要些金钱的。

除此之外,黄金荣还创办过上海乞丐收容所,还曾多次捐款救助灾民。为了方便法租界的华人孩子上学,他还在法租界内创办了金荣小学。不过,黄金荣做善事跟杜月笙和张啸林不同,杜、张两人不喜欢大张旗鼓地去宣传自己,而黄金荣则认为做好事不张扬,如锦衣夜行。是故,每次做了善事之后,他都会让人在报刊上刊登鸣谢启事,以便让整个上海滩,甚至全国都知道他黄金荣是个大善人。也正是这些原因,当时鼎鼎大名的上海滩大亨黄金荣虽然干尽了坏事,但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他并不算十恶不赦的罪人。

二、巧破宋教仁遇刺案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宋教仁自幼饱读诗书,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宋教仁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年末,宋教仁与同学吴昆等人一起留学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创办了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光绪三十一年,在孙中山倡导下,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宋教仁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并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悄悄回到国内,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再度回到日本。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宣统三年,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宋教仁非常高兴,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南北议和成功之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宋教仁被任命为农林总长。由于袁世凯借共和之名,大行专制之实,宋教仁与蔡元培等民主人士愤而辞职,遍游各地,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

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8月25日,宋教仁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三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准备乘火车北上参加即将在北京召开议员大会。黄兴、廖仲恺、陈其美和于右任等国民党中央要员正在和宋教仁握手话别。谁也意识不到,灾难在这时已经悄然降临。就在宋教仁的双脚刚刚登上列车车门,正要转回身准备向前来送行的同志们挥手道别的那一瞬间,从人群中窜出一个身穿黑呢子制服的瘦小男子,以极快的速度越过了在站台上的黄兴等人,手脚麻利地跑到车门前,面对毫无防备的宋教仁,果断地开了一枪,然后快速消失在茫茫黑夜里。

宋教仁用手摸着他的腰,大叫说:“我中枪了,有刺客。”话还没说完,他的身体晃了晃,然后软软地倒了下去。黄兴见状一个箭步就冲了过去,一把扶住了倒在门旁的宋教仁,和廖仲恺、陈其美、于右任一同搀扶着他快速地上了自己停在车站站台上的汽车。他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我痛得很,恐怕活不下去了,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黄兴)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

汽车直奔距离最近的靶子路(今武进路)沪宁铁路医院,由当值的法国医生皮埃尔马上给宋实施了手术,很顺利地将子弹取出。但是,由于弹头涂有剧毒,即便已经取出,仍无济于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终未保住宋教仁的性命,于两天后的3月22日凌晨4点死于医院,年仅31岁。临终前,宋教仁在病榻上曾托黄兴代拟一电,向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电报原文如下:

北京袁大总统鉴:

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

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宋教仁遇刺案,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袁世凯曾下令捉拿凶手,并暗示,这件事发生在上海,很可能与沪军都督陈其美有关。陈其美为了表白与自己无关,当即雇佣了一些密探侦查此案。黄金荣早在辛亥革命期间就曾与陈其美有过接触,平日里往来虽然不多,但遇到如此重大之事件,陈其美不能不请他帮忙。于是,黄金荣也参与到了侦查宋教仁遇刺案中来。

3月23日夜,黄金荣刚刚在位于均陪里的家中睡下,巡捕房的华探金九龄急匆匆地前来报告说,英租界巡捕房刚刚打来电话,说国民党人陆惠生等陪同一个叫王阿发的古董贩子主动前去四马路中心捕房报案称:有个叫应桂馨的人曾经想雇用他去刺杀,他没敢答应,但应桂馨让他看的照片他记住了。在宋教仁被刺杀后,王阿发看到报纸上宋的照片才知道应桂馨让他刺杀的就是宋教仁。他害怕自己被牵连,所以赶快去英租界自首,同时供出应桂143馨的住处在法租界。英租界巡捕房的巡捕们闻言不敢怠慢,当即前往住在迎春坊228号的妓女胡翡云家,将应桂馨捕获,而另一同案疑犯武士英正躲藏在法租界文元坊应桂馨的家中,希望法巡捕予以配合捉拿。

黄金荣一听,立刻起床穿衣,一面安排金九龄火速带几个人到均陪里集合,一面将案情报告给法籍总巡捕石维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应桂馨的家。

黄金荣一行来到应桂馨的家中,忽然发现应家神色仓皇的人中,有一个身材矮小、面目猥琐的男子,在巡捕面前显得惊慌失措,还未等巡捕上前询问,这厮却突然撒腿往后院跑。

应家客厅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廊道通往厨房,而厨房后面则是一个不大的天井,西北角上是一个不高的煤屋,连接着高约一丈有余的后院墙。

那人身手非常敏捷,此时已跃上了煤屋,正待准备攀越后院墙。黄金荣紧随其后追到了天井,跟着爬上了煤屋的房顶,可他的身体肥胖,面对很高的院墙急得他“哇哇”直叫。情急之中,黄金荣急忙把手枪掖在腰里,好不容易才攀上院墙。只听“噗通”一声,那人已经从墙上跳了下去。黄金荣什么也顾不上了,跟着也从墙上跳下去,不偏不倚,刚好砸在了那人身上,竟然把那人当场砸晕了!那名个子矮小的男子便是武士英。

当场擒获了疑犯,回到巡捕房的黄金荣当即对武士英进行连夜突审。武士英,本名吴福铭,山西平阳人,22岁,在贵州学堂读过书,曾在云南充当七十四标二营管带。辛亥革命后,军队裁员,流落上海,得与上海流氓头目应桂馨结识。据武士英交待,是应桂馨给了他一千块大洋和一支装满了子弹的勃朗宁手枪,同时拿着宋教仁的照片,要他前去将此人除掉。

对于应桂馨这个人,黄金荣是再了解不过了。此人名应夔丞,字桂馨,是上海滩青帮“大”字辈大佬,和“大”字辈的陈其美同出范高登的门下,两人关系甚为密切。光复上海之役,应桂馨便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上海光复后,应桂馨出任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谍报科长。之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从上海下船后,陈其美便派应桂馨一直陪伴左右,并亲自率队将孙中山护送到南京,得到孙中山的认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直接将应桂馨留在了南京,担任总统府庶务科长,后因参与了械斗被革去了职务,回到上海组织以帮会为主要成员的“中华共进会”,并自任会长。如果此事确系应桂馨所为,那么与之关系密切的陈其美自然脱不了干系。3月24日,黄金荣陪同法捕房蓝未霭总巡捕与翻译曹显民一起领着几名巡捕,押着疑犯武士英再次来到文元坊应桂馨家进行正式搜查,当场搜出刺杀宋教仁的勃朗宁手枪和枪内剩余的两发子弹,经法医鉴定,与宋教仁体内所取出的子弹完全吻合,同时也搜出了应桂馨与其指使者、时任内政部秘书洪述祖的电报密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