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人教子圣经全集
7016400000029

第29章 善于学习——凝聚力量的途径(2)

当彼得森16岁的时候,他来到纽约一家小有名气的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的老板是犹太人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作为一个珠宝商,他在纽约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公子小姐中颇有声誉,他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亲手镶嵌的首饰都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并卖到很高的价钱。

但是卡辛作为珠宝店的老板,又是一个目中无人、言语刻薄的暴君,他对学徒的严厉简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宝店的学徒在他面前无不蹑手蹑脚、谨慎从事,唯恐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惹怒了这个六亲不认的老板。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加工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彼得森上班第一天,卡辛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开始了他炼狱般的学徒生涯。根据卡辛的“教诲”,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斧子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彼得森从没有干过这种活,看着这一块石头发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唯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但是他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头劈成10小块,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而前功尽弃,并招来老板的呵斥。

后来据彼得森讲,尽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加工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来考验学徒们的意志,因为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成功的钻石商人的。学徒第一天下来,彼得森腰酸背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的任务。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变成了一台麻木的机器在那里机械地运转,整日挥汗如雨地在那里劈凿。但是后来成就了事业的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万事开头难,自己支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张工作台就可以了,但是在房租昂贵的纽约找一块地方又谈何容易?关键时刻,还是有着互助意识的犹太同胞帮了他的忙。他就是彼得森在珠宝店里当学徒时认识的犹太技工詹姆。詹姆与他人合资在纽约附近开了一个小珠宝店。彼得森去找他想办法,詹姆他们的小珠宝店很小,约有12平方米,已经摆放了两张工作台。詹姆很热心,看他处境艰难,允许他在这个小房间里再摆一张工作台,每月只收10美元租金。

工作台得到了解决,但是身无分文的彼得森无力预付房租,必须找到活儿干,否则仍然无法生存。到了第23天,他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个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坚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郑重地问彼得森跟谁学的手艺,当得知面前这个首饰匠是卡辛的徒弟时,她就放心地把戒指交给了他。这对彼得森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如此有分量,他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也正是从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

尽管自己和师傅之间有一段无法说清的恩怨,但是他从心里还是对老师心存感激。彼得森靠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干了两三个月,生意不错。这时,外地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在听说彼得森的名气后,这家戒指厂商慕名请他去负责,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都一一热情接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加工首饰上。当然,他每星期的收入也开始明显增多,有时可赚到170多美元。这样,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加工首饰,终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渡过了失业难关,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生也像一块宝石,磨砺的次数越多,磨砺得越精美,其价值就越高。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件慢功夫的事,所以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服输的精神。

用水中的“盐”代称上帝

知识只是潜在力量,它只有在被有计划、聪明地实践之后,才会变成力量。

——犹太人格言

盖图满12岁后,被送往老师家学习,一直到24岁为止。完成学业后,盖图满身傲气地回到自己的家。父亲对他说:“我们如何认识那不为我们所见的神?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这位全能者无所不在呢?”

这个男孩开始背诵《圣经》中的经文,但是他的父亲却从中打断:“你背的东西太复杂,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可以习得上帝存在的道理吗?”

“爸爸,据我所知,是没有的。现在我是个有文化的人,我需要从《圣经》文化中找出解释神圣智慧的奥秘。”

父亲抱怨道:“把儿子送到修道院学习,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于是,父亲将盖图带往厨房,在一个陶罐内注满水,并撒下一点盐。父亲要求盖图:“请从水罐中取出我刚才撒下的盐。”

盖图找不到盐,因为盐都溶解于水中了。

父亲说:“那么,你尝尝水罐里的水,看看味道如何?”

“是咸的。”

“你再尝尝水罐深处的水?”

“同样是咸的。”

父亲说道:“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不懂上帝虽不可见,却无所不在的道理。简单地用水中的‘盐’代称上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请你还是抛弃你的傲气,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吧。”

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至今受用,因为万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学习是寻求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肯于动脑、善于思考,就可以找到一种简便有效的办法。

秘密武器

由人安排假日,非由假日控制人。

——犹太人格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犹太士兵抓了好多俘虏,受到了很多赞扬。夜深的时候,交战双方都停了火,四周没有什么动静,他总是很小心地爬到无人地带去。不久总能带着一批俘虏回来。他总是出其不意地整夜如此,直到天明。他对上级军官也不肯吐露秘密,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所在部队的将军听说了以后,把他叫上来问话。

“小伙子,”他严肃地说,“将你的奥秘说出来吧!如果你很容易就能抓到俘虏,你就应该将奥秘告诉我们,我们也好教教别人。”

年轻的士兵终于坦白了,不过有点尴尬:“将军,我的方法不是军训手册上学来的。我是这么做的,夜深的时候我爬到最近的敌军战壕里,用意第绪语叫道:‘犹太人都听着!我们要十个人为一个死去的战友背诵祈祷文。’犹太人就在德国军队的战壕里排成队,我就将他们领回来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秘密武器,让人在笑过之后往往会有一番思索。善于学习的精神在犹太民族是根深蒂固的。

聪明鱼

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犹太人格言

罗马官员发布了一条法令,禁止犹太人学习律法。于是拉比阿开巴冒着生命危险,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讲学。他本人也对民众进行了很多次充满学识的讲演。

一天,拉比阿开巴遇到了一个圣者和爱国者——拉比帕朴斯·本·耶乎塔。

帕朴斯问道:“难道你不怕那些官员吗?”

“那么多人认为你很聪明,而你说话却像个傻瓜!”拉比阿开巴说,“让我讲个寓言吧,那里面隐藏着很深的寓意。

一天,有一只狐狸在湖边走。他看到小鱼在湖里快速地游着,就很想吃掉它们。

他问道:‘小傻鱼,你们为什么游得这样快啊?’

鱼儿回答:‘我们刚从渔夫的网下脱险。’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像你们的父母那样上岸来,让我们像兄弟一样住在一起?’狡猾的狐狸说。

小鱼哈哈大笑:‘哦,你这个狡猾的东西!尽管那么多人都认为你聪明,但你说话像个傻瓜。你给我们的是什么蠢建议啊?如果我们害怕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你会以为我们就能到我们无法生存的陆地上去吗?好啊,你就等到死吧!’”

拉比阿开巴最后总结说:“这些小鱼和我们犹太人一样。我们在学习律法时也害怕敌人,但律法是我们的支柱和生活。你怎么能因为害怕而放弃学习呢?”

一个人想要拥有聪明的大脑、超群的智慧,就要有坚持不懈学习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能力,不能因为害怕而放弃学习。

父亲的教育方式

没有经过驯养的马是倔强的,一个不受拘束的孩子是不可忖度的。

——犹太人格言

一个小男孩正在和他的姐姐一起玩耍,这时,他的父亲走了过来,抱起小男孩,把他放在一个窗台上说:“你往下跳,爸爸在这接着你。”

小男孩以为爸爸也来和自己一起玩,高兴得欢呼起来,毫不犹豫地向他父亲的怀里跳。当孩子跳下快要落到父亲的怀抱里时,他爸爸突然撒开双臂,孩子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哇哇地哭起来。

小男孩边哭边委屈地说:“爸爸骗我,爸爸真坏。”

父亲则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儿子,语气严肃地说道:“儿子,这是我们犹太人所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小孩子是没有从窗台上跳下来的胆量的,但我用这种鼓动的方式你就跳下来了。我故意把手撒开,这类的事情要是再发生几次,你就会慢慢明白的,父亲也并不是可靠的,不要一味地相信父亲。只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为此,我从现在起就开始对你进行这种方式的教育。”

有些父母把孩子像“温室之花”一样小心呵护,事事俱到,面面俱全,致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犹太人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这种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玻尔与父亲

在他童年时要使他低头谦逊,只要他还小,可以打他的屁股。否则,他会变得对你倔强和反抗,而你要为他而忧伤。

——犹太人格言

尼尔斯·玻尔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很注重对他的教育,经常故意编写出很多科学研究的课题,让他思考和回答,使他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他们在父母面前也是如此,因此,小玻尔和父亲经常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争执和讨论。

一次,父子俩在讨论水的张力问题。父亲是物理学教授,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真是太简单了,但儿子并不服气。最后,父亲与儿子达成协议,由儿子去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仪器必须由儿子亲自操作,父亲只是担任仪器制作和实验的“顾问”,最后让事实说话。玻尔非常高兴,因为他和父亲合作得很愉快。

后来,玻尔在学校里做了类似的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玻尔也凭此在学校里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不要禁锢孩子的思想,要放手让他们把心中的想法付诸实践,尽管会有失败挫折,甚至不切实际,但那是孩子内心最真、最美的世界,千万不要扼杀。没准,坚持下去就会有奇迹的诞生。

压力就是阻力

不要以他为唯一的寄托,否则你要有忧虑并且最后咬脱你的牙齿。

——犹太人格言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的掌声中啜泣。

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常不自觉地把家庭当成另外一个集中营。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

他不知不觉地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

一个品格没有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艰苦奋斗的父亲,也常制造痛苦的集中营,无视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地照说了。

“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有办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是父母的职责,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损害了孩子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