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人教子圣经全集
7016400000028

第28章 善于学习——凝聚力量的途径(1)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且终身享受并用不尽的资产。

学习是一生的主题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且终身享受并用不尽的资产。

——犹太人格言

“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依然被现代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同样,学习也是犹太人一生都要坚持的工作。犹太人纽特·阿克塞波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的榜样。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科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书。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须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须养儿育女,繁重的家庭负担使他暂时放弃了青年时代的理想。

终于有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

“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女儿女婿虽然不知他的初衷,但还是尊重了纽特·阿克塞波的决定。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在他的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风中摇曳着草和树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这使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某一天的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了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合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纽特·阿克塞波以真诚的态度看待生活,他将生活看成是在人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渺无尽头的道路,人们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

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一个人的教育却没有终止的时候。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内涵、有品位的人。

正中靶心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犹太人格言

一次,艾列嘉教士对他的布泊农的教士朋友扎蔻博说:“告诉我,你怎样才能发现和这个世界上每样东西都相称的比喻呢?”

这位布泊农的教士回答道:“我借用一个比喻来告诉你我运用比喻的方法吧。

有一回,一位贵族送他的儿子去一所军事院校去学习射击。五年之后他的儿子掌握了全套的射击技术,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使他获得了一个学位证书和一枚金质奖章。

在他毕业返乡的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便停下来在那儿歇息。在那里他发现许多粉笔画的靶子留在一面墙上,在每一个靶子正中都留下了一个弹孔。

这位年轻的贵族眼里充满了惊奇,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靶子,心想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了不起的人,能够百发百中。他这样高超的技艺应该获得了很多的奖章吧。那么他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军事学校里学习的呢?

满肚子狐疑了老半天后,他终于发现了那位神枪手。令人吃惊的是那只是个赤着脚、衣衫褴褛的犹太小孩。

‘这么好的射击技巧是谁教给你的?’年轻贵族迫不及待地问孩子。

孩子答道:‘我是先朝墙上射击,而后拿粉笔在弹洞周围画上了靶子。’

“我做了同样的事,”布泊农的教士满脸含笑地总结道,“我没有给那些特别的事物寻找相应的比喻,而是相反地,我将我听到一个好的比喻或是一则智慧的故事牢记于心,迟早我会找到一件合适的事情能通过它来揭示道德教训。”

犹太人一生都把学习作为人生必修课。学习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它就在平时生活中,甚至孕育在身边的每件小事中。

红光是红玻璃映出来的

上帝让每个人长一个脑袋是用来思索的,不是用来戴帽子的。

——犹太人格言

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麦卡罗因小时候被人开过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过来。那时他是一个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种非常易于受欺骗的情形几乎远近驰名。他只知靠别人而且绝对地依赖别人,所以他自己从不费力去思考。他那时在火车站的车道上做各种零碎的工作。

一个7月的大热天的下午,位于山岩与河流之间的西岸车站热得就好像锅炉一样。有一个名叫比尔哥林斯的工头,叫麦卡罗去拿一点“红油”以备红灯之用。他说“红油”是在离那儿1里远的圆房子里,麦卡罗很恭敬地听了工头的话,便一心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务。到了圆房子里,他就向那里的人要“红油”。

“红油?”那里的职员十分奇怪地问,“做什么用的呢?”

“点灯用的。”麦卡罗解释说。

“啊,我知道了。”那个职员心中明白了,“红油是在过去那个圆房子的油池里。”他说道。

于是麦卡罗又在那滚烫的焦煤碴上走了1里之远。那里的人告诉他“红油”并不在那里,而且不知道究竟是在哪里,最好到站长的办公室里去问问。于是麦卡罗又抬起脚走了。因此,在火热的太阳下,他就这么走来走去地走了一个下午。最后他着急了,便跑去问一个年老的工程师,这个慈祥的老工程师很怜悯地望着他说:“孩子呀!你不知道那红光是红玻璃映出来的吗?你现在回到工头那里去和他理论吧!”

那个工头不晓得他是和将来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开玩笑,也不晓得这孩子将来手下所用的职工有6万人之多。麦卡罗得到这次教训后,就发誓以后绝不像呆子般被人玩弄了还不知道,他决心将来做事要眼睛和耳朵打开些,而且也不再让脑袋瓜只是用来戴帽子的。

不肯动脑的人就只能听命于别人。脑袋是用来思索的,不只是用来戴帽子的。你不能仅仅依靠别人的话就采取行动,你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反客为主

知道如何使用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者。

——犹太人格言

有一个顾客欠了迪特毛料公司15美元,经常接到该公司的催款电话。这位顾客愤怒地冲进了犹太人迪特先生的办公室,说他不但不付这笔钱,而且一辈子再也不会花一分钱购买迪特公司的东西。

迪特先生让他耐心地说了个痛快,然后对他说:“我要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如果我们的信托部门打扰了你,他们就可能也打扰了别的好顾客,那就太不幸了。相信我,我比你更想听到你所告诉我们的事。”

这个顾客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听到这些话。迪特先生继续说:“既然你不能再向我们购买毛料,我就向你推荐一些其他的毛料公司。”

结果,这个顾客又签下了一笔比以往更大的订单。他的儿子出生后,他给他起名为迪特。后来他一直是迪特公司的朋友和顾客。

犹太人认为,要在企业或其他任何事业中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才思敏捷、口才流利。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善于表达自己意愿或观点的能力往往是一种利器。

书本给人知识,人生给人智慧。

——犹太人格言

一家电视台为了进一步提高收视率,用丰厚的奖金,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获得冠军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小伙子。这短短的10秒钟,在常人看来就是眨几下眼的时间,然而,却让这家电视台频率所能覆盖的区域里的人们,在播放这组镜头的当天晚上,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而后,每一双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

这个10秒钟的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进站。假如他不及时扳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

此刻,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是抢救儿子,还是扳道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功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中间。火车轰鸣着驶过,孩子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大多数人都以为,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知道,那个扳道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没误工过一秒钟。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

他对记者说,自己曾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死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就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能够听懂,并做得最为出色的一个动作,想不到在最危险的时刻,竟派上了大用场。

在竞争残酷的商业社会中,要求人们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多学一些知识是好的,但多中有精才行。因此犹太人强调,在一个人所掌握的全部技能中,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为了学艺不怕辛苦

像采金一样追求知识。

——犹太人格言

在美国,“钻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彼得森从16岁给珠宝商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最后一跃而成为享誉世界的“钻石大王”。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于伦敦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迫于生计的压力,母亲携彼得森移居纽约谋生。在他14岁时,作为他生活支撑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彼得森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