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幼学琼林崔氏注
7006900000017

第17章 人事部(分)

求名利达,曰捷足先登;慰士迟滞,曰大器晚成。

捷足先登:捷,迅速,快捷。足,脚步。捷足,迈步快。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至,上(刘邦)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觽,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刘邦)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子鱼注: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齐,破齐都临淄【今属山东省】。齐王田广大败,向楚军乞援。楚霸王项羽派龙且引兵援齐,也被韩信打败,龙且战死。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请求刘邦让他做个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因为怕韩信叛变,索性封他为正式的齐王。这时,韩信声势浩大,蒯通劝他趁此独立,背离刘邦,和楚、汉三分天下。韩信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并继续出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统一的天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果然不信任韩信了:首先,解除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将他拘押到洛阳,然后赦免而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闲住,郁郁不得志,便和奉命赴钜鹿【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豨秘密约定,待机起事。后来,陈豨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征,韩信装病不起,暗中准备作内应。不料被人告密,刘邦的妻子吕雉,便跟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去,当场处死。韩信临死叹道:“我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今天枉死在一个妇人的手里……”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由于韩信临死的自叹,蒯通后来也被刘邦捉来审问道:“你曾煽动淮阴候造反吗?”蒯通是当时闻名的辩士,极有口才,他承认鼓励过齐王夺取天下。刘邦大怒,喝令把蒯通煮死,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蒯通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秦朝失去了它的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但是只有材高腿快的人方能首先得到它!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形势非常混乱,谁都想取得象您今天这样的地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都是造反,恐怕您不可能把他们个个都煮死吧?”刘邦听了,无话可说,只得释放了他。

由于“材高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后来产生了成语“疾足先得”。但一般多说作“捷足先得”或“捷足先登”,指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老子?四十二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子鱼注: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光武帝时代名将。)

(子鱼注: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代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援人虽小,只想却很大,他的几个哥哥都深以为奇,认定他能成大器。马援曾跟人学习《齐诗》,但他的心思根本不在章句上,学不下去。于是,他向长兄马况告辞,要到边郡去种地放牧。马况对他说:“你有大才,定会大器晚成。一个好的工匠是不能老把简朴的原料拿给别人看的,所以你要争取早有成就。如今你既然要到边郡去,那就去吧。”)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下第?大器晚成》:“《老子》云:‘大器晚成。’汉马援失意。其兄马况谓援曰:‘汝大器晚成。’”

不知通变,曰徒读父书;自作聪明,曰徒执己见。

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闲。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子鱼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这也是“纸上谈兵”的由来。)

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做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尚书?蔡仲之命》:“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子鱼注:周公摄政的时候,蔡叔、管叔等散布流言,中伤周公,甚至勾结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把蔡叔囚禁在郭邻,直至死都没有赦免他。蔡叔的儿子蔡仲贤明敬德,周公就请命成王,封蔡仲为蔡国国君。史官记载了成王册命这件事,名为《蔡仲之命》。)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州县牌额》:“州县牌额,率系于吉凶,以故不敢轻为改易。严州分水县故额,草书‘分’字,县令有作聪明者,谓字体非宜,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是年,邑境恶民持刃杀人者众,盖‘分’字为‘八刀’也。”(子鱼注:各州县的牌额都关系到吉凶,因而不敢轻率更改。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分水县的旧匾额上是个草体的“分”字,有个自作聪明的县令认为字体不合适,便亲自动手写了三个楷体字,经镌刻后挂起来。不料,当年县内的持刀杀人案件就急剧增加,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正楷体“分”字乃是由“八刀”二字组成的)

浅见曰肤见,俗言曰俚言。

浅见:肤浅的见解。如,浅见寡闻(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肤见:肤,表面的,浅薄的。形容见解很浅薄。如,肤见谫识。

明?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俚语:俚,li,三声,民间的,通俗的。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如北京话里的“撒丫子”(放开步子跑)、“开瓢儿”(打破头),等等。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裴氏注?蜀书?诸葛亮传》:“晋?习凿齿《襄阳记》:‘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昧先几者非明哲:昧,不明白。几,细微的变化。不了解细微的变化不是明哲的人。

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不识一丁:丁,“个”的讹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指没有文化的人。

《旧唐书?张弘靖传》:“(张延赏)子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有韦雍、张宗厚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蓟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

愚者岂无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即“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拔去一丁,谓除一害;又生一秦,是增一仇。

拔去一丁:宋朝丁谓擅权,阿谀奉承,排挤贤臣。后因擅自移动皇陵位置被王曾制罪。《续资冶通鉴》载:“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钉即丁谓。

又生一秦:又造成一个强敌。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CD君。”

(子鱼注:秦末陈胜派武臣安抚赵地,武臣自立为王,陈胜想攻打他,相国房君说:“秦未亡而攻打武臣,是又生出一个秦朝。”意思是又增加一个仇人。)

戒轻言,曰恐属垣有耳;戒轻敌,曰无谓秦无人。

属垣有耳:有人靠着墙偷听。属,zhu,三声。

《诗经?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子鱼注:《小弁》是被父放逐的人,抒写忧伤怨愤之作。《毛诗正义》认为是“(周)幽王信褒姒之谗,放逐宜咎。其傅亲训太子,知其无罪,闵其见逐,故作此诗以刺王。”《鲁诗》、《韩诗》则认为是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惑于后妻,逐前妻之子伯奇,伯奇作此诗。但“三家诗”之说都缺乏根据,因此未可全信,仅作为参考,用以帮助了解辞意即可。

浚,深。由,于。耳属于垣,将有偷听的人贴耳于墙壁。

大意:最高莫过那大山,最深莫过那清泉。君子勿轻易发言,有人贴耳在墙边。)

无谓秦无人:秦王赶走了有才能的士会后,秦国大夫绕朝对士会说:“不要说秦国无人,只是我的计策得不到采纳罢了。”

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晋灵公)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晋之郩。六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晋侯怒,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七年,晋六卿患随会之在秦,常为晋乱,乃详令魏寿余反晋降秦。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子鱼注:晋灵公四年,晋军攻伐秦国,取得少梁。秦军也取得晋国的殽。六年,秦康公攻伐晋国,取得羁马。晋侯发怒,派遣赵盾、赵穿、郤缺领兵攻击秦国,在河曲展开激战,赵穿最有功劳。七年,晋国执政的六卿担心随会在秦国,常有造成晋祸乱的危险,就命令大夫魏寿余假装反叛晋国投降秦国。秦康公派随会到魏邑接受投降,魏寿余乘机拘捕随会而返归晋国国都。)

《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赵盾)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荀林父)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郤缺)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秦康公)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子鱼注:晋国人担心秦国任用士会,夏天,晋国六卿在诸浮见面。赵盾说:“士会在秦国,贾季在狄人那里,祸患每天都可能发生,我们改怎么办?”荀林父说:“不如让贾季回来,他懂的怎么处理外面的事,而且他过去也有功劳。”郤缺说:“贾季喜欢作乱,而且罪过不小,不如让士会回来。士会为人谦虚知耻,柔弱而不受侵犯,他的智慧足以胜任,而且从来没有什么过失。”于是就让魏寿余假装率领魏地的人叛变,诱骗士会,又假装把魏寿余的妻儿逮捕,囚禁在晋国,故意让他夜里逃走。魏寿余到了秦国后,请求将魏地纳入秦国版图,秦康公答应了。魏寿余在朝堂上踩了一下士会的脚。秦康公的军队驻扎在河西,魏地人驻在河东。魏寿余对秦康公说:“请派一位原籍在晋国而且能够跟魏地的几位官员说上话的人,先跟我一起返回魏地。”秦康公打算派士会和魏寿余一起回去。士会辞谢道:“晋国人都好比老虎恶狼,一旦后悔将魏地献给秦国,又不想让臣回来。不但臣会死,妻儿也会将被杀,结果对王上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后悔莫及。”秦康公说:“如果晋人违背诺言,又不让你和妻儿回来,我绝不会善罢甘休,此誓有如大河!”于是士会就出发了。临行前,秦大夫绕朝把马鞭递给士会,说:“您不要说秦国无人,只是我的计策没有得到采纳罢了。”)

(子鱼注:“六卿”,指晋国当时三军的六位将佐。具体是:赵盾、荀林父、郤缺、臾骈、栾盾、胥甲。

“贾季”,即狐射姑,狐偃之子,食邑于贾【在今山西襄汾西】,排行季,故称贾季。公元前六二一年任晋中军元帅,旋为赵盾取代,出奔投狄。

“士会”,名会,排行季,谥武,食邑于随【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更受范【在今山东梁山西北】,故又称士季、随会、范会、随季、随武子、范武子、季武子等,曾任晋上军主将、中军元帅、太傅等职,公元前五九二年告老引退。

“魏寿余”,晋国大夫,毕万后裔。魏系其采邑,在今山西芮城北,因以为氏。按魏寿余至秦策反随会事,亦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帛书《春秋事语》。“魏寿余”,帛书作“魏州余”。)

同恶相帮,谓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

助桀为虐:桀,即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得陇望蜀:陇,古代地名,指今甘肃东部一带。蜀,古代地名,指今四川中西部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得无厌。

《后汉书?岑彭传》:“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域。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明?张岱《夜航船?兵刑部?军旅?得陇望蜀》:“司马懿言于曹操曰:‘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操曰:‘人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