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强上弱,曰尾大不掉;上权下夺,曰太阿倒持。
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子鱼注: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太阿倒持:太阿,宝剑名。阿,e,一声。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曰:‘......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太)阿,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器名考》:“宝剑名:钝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五剑皆欧冶子所作。龙泉、太阿、工市,三剑皆楚王者。风胡子因吴王请干将,欧冶子作。干将阳龙文,莫邪阴曼理,此二剑吴王使干将作。莫邪,干将妻也。夫妻甚喜作剑也。赤刀,周之宝器也。”
当今之世,不但君则臣,臣亦择君;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
当今之世,不但君则臣,臣亦择君:东汉马援曾对光武帝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后汉书?马援传》:“(光武帝刘秀)建武四年冬,(隗)嚣使(马)援奉书洛阳。援至,引见于宣德殿。世祖(刘秀)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
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唐太宗在一次与房玄龄和魏征的谈话中说帝王之业,草创难,守成亦不易。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司马光之自信;运用之妙惟存乎一心,岳武穆之论兵。
司马光(公元1019—公元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年二十中进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神宗时王安石当政主持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纷纷表示反对,光以判西京御史台的名义,退居洛阳。神宗卒后,守旧派当权,迎他回朝为相。任相年余,尽罢新法。司马光学识渊博,经史百家及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其著作甚多,以《资治通鉴》最为有名。
《宋史?司马光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兒。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运用之妙惟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艺术。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完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后而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不修边幅,谓人不饰仪容;不立崖岸,谓人天性和乐。
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后汉书?马援传》:“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隗)嚣使(马)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公孙)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传》:“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也。......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和乐:和睦快乐。
蕞尔、幺么,言其甚小;卤莽、灭裂,言其不精。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小)。如,蕞尔小国。
幺么:微笑。如,幺么小丑(指微不足道的坏人)。
清?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然极韩、岳、张、吴诸武臣之力,卒不能制幺么小丑兀术之横行。”
卤莽灭裂: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庄子?杂篇?则阳》:“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误处皆缘不学,强作乃成自然。
缘:因为。
《采草药》:“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强作:成语“强作解人”的简语。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求事速成曰躐等,过于礼貌曰足恭。
躐等:躐,lie,四声,超越,越过。超越等级,不按次序。
《新唐书?李峤传》:“冒级躐阶。”
足恭:足,读“巨”,过分。恭,恭顺。阿谀奉承,过分恭敬。
《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赵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赵王遂反破后,彭祖王广川。(汉景帝)四年,徙为赵王。十五年,孝景帝崩。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假忠厚者谓之乡愿,出人群者谓之巨擘。
乡愿: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巨擘:擘,大拇指。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
孟浪由于轻浮,精详出于暇豫。
孟浪:孟,猛然不及思考、冒冒失失。浪,没有约束、放纵。○1粗略;漫无边际。○2狂妄’鲁莽。○3放浪;浪迹。
轻浮:轻,随便、不庄重。浮,不沉静、不沉着。言语举止随便,不严肃不庄重。
暇豫:从容考虑。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流芳百世:流,流传。芳,香,指好名声。百世,时间久远。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转》:“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明,流芳上世。”
遗臭万年: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晋书?叛逆?桓温传》:“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明?张岱《夜航船?人物部?奸佞?晋》:“晋帝奕五年,大司马桓温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郗超谓温曰:‘明公不为伊、霍之举者,无以立大威权。’温然之。遂诣建康,宣太后令,废帝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昱,是为简文帝。温卒,使弟(桓)冲领其众。冲既代温居任,尽忠王室。”
过多曰稔恶,罪满曰贯盈。
稔:事物酝酿成熟。
任昉《奏弹刘整文》:“恶积衅稔。”
稔恶:积恶太多。
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铭》:“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
贯盈: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尝见冶容诲淫,须知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诲,诱导,招致。淫,淫邪。指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的事。
慢藏诲盗: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子,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曰:‘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遂拂衣而去。”
(子鱼注: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唐?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子鱼注: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有道则见,君子有展采之思。
英雄无用武之地: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诸葛)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子鱼注: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孤,不能与之抗衡,迫而逃至夏口。诸葛亮自请于刘备,偕鲁肃一道往东吴谒孙权。以行“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策略。诸葛亮见孙权时,以“激将计”说之曰:“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操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戮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孙权本欲一战,复闻此言,勃然大怒,遂从诸葛亮之言,联手抗曹。)
有道则见,君子有展采之思:天下有道君子就会出现,以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