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易经密码
7000000000034

第34章 展阅卷发展演变与传承意义

(第一节):《易经》流派与术数

据文献记载:相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易经》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宰相李斯将其列入医术占卜之书中。因而,今天我们有幸能读到这部经典,有幸研究周易这门学问,都应该感谢这位早已逝去的先贤。

在后来的各个朝代里,研究《易经》的人数不胜数,其中的佼佼者也层出不穷,这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从相关的文献记载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兴起了易图的研究,比如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图案),以及神龙八卦图等等,这些都是《易经》原着中所没有的,是后人根据对《易经》的认识与研究而添加进去的。

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里,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而象数派则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注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在明代末年,《易经》通过外国传教士的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到了17世纪晚期,德国着名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更是将《易经》以二进制来诠释,使《易经》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因而到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有不少人在研究《易经》。

而研究和诠释《易经》的《易传》,版本也层出不穷,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先入为主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本书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而编者则认为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就取代了京房原有的模式。

此外,由于易经流派的分化,也造成了术数的多样化。

那么什么是术数呢?

所谓术数,又称数术,其实也就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术,指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

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

狭义的术数学,特指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六种最常见的预测吉凶的方术。《术藏》一书所采用的“术数”概念,就是指狭义的术数学。

广义的术数学,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一般说来,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第二节):八卦符号及其精髓

由前边的正阅卷,我们可知易经的核心内容就是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主要是由阴阳八卦演变而来。

而所谓八卦,可以称之为华夏文明中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就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ɡèn),止也;兑(duì),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

这八种符号与特征之间的联系,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

另外,八卦中的“卦”,属于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在八卦的各类单位里,最基本的是爻,通常是用来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太阳,阴爻表示月亮。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间一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

八卦有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一)八卦歌诀

先天八卦:“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后天八卦:“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二)八卦代数

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七)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八)八卦代数顺序

先天八卦:震四,离三,兑二,乾一,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坤二,兑七,乾六,坎一,艮八,震三,巽四,离五。

(九)八卦分阴阳

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卦。其中:艮为少男,坎为中男,震为长男。

(震、坎、艮中阴多阳少,表示阴从阳,故为阳卦)

坤、兑、离、巽四卦属阴卦。其中: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

(兑、离、巽中阳多阴少,表示阳从阴,故为阴卦)

后天八卦九宫排列:

乾六、坎一、艮八;

兑七、宫五、震三;

坤二、离九、巽四。

以上后天八卦九宫排列数,横竖相加、对角相加之和,均等于15。即:

6+1+8=15;7+5+3=15;2+9+4=15。

6+7+2=15;1+5+9=15;8+3+4=15。

6+5+4=15;2+5+8=15。

(第三节):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甚至可以这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着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易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其中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六十四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八柱七十二脊”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的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相,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如“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等。“咥”至今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故来源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故来源于《易经》的“和谐律”,而着名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易经》。

《易经》对中华文化影响的领域广泛而且深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是世界上传承完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文化宝藏。

直至今天,《易经》的影响力不但没有稍逊半分,甚至更胜往昔,我们有理由相信,《易经》将会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第四节):易学的传承与开拓

也许是成书久远的缘故,以及文字含义随时代的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着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图腾崇拜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中华文化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来源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如儒家和道教的学说,都明显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如今的我们,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在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知,自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着六经阐述《易经》以来,关于《易经》易学的传承,在相关的史书中,如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等等,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从汉以后,我们所读的《易经》,以及相关阐述着作,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后人编排附会的内容,如汉末王弼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弼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因而,如果现在要研究《易经》,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忽略的。

从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由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子弓(即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燕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虞子乘授齐田何子庄。这是其中一条传承脉络。

在孔子逝去之后,子夏在河西区域讲授易学,但受到了孔门中同门师兄弟的排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达不到基本要求。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没有比较确凿的记载资料。唯一流传到今天的着作是《子夏易传》一书,不过书的真伪依然难以辨别。尽管如此,这本着作依然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这是其中第二条传承脉络。

而西汉的易学传承,由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以及(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这四个人都着了数篇《易传》内容,但到后世已经失落。其次,从(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京房传梁丘贺,梁丘贺传子临,子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张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易学名家间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再传焦赣(字延寿),其着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

而另外一系的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着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就有些断裂。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

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

此时的着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为杰出代表。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针对这个而言。至于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离开京学,专注于费直的学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

汉末的易学传承越来越没落,因此才俊青年的王弼独辟蹊径,从老、庄玄学的思想出发,结合具体条例来解读《易经》。

让人遗憾的是,后世的易学,主要是传承自王弼的易学思想,没有新的思想体系。

因而,在现代物质如此丰富的利好条件下,作为一名易学研究者,赵誉人努力在传承易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诠释《易经》。但赵誉人更寄望于更多的易学爱好者能够努力钻研,开拓出易学的新天地。

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