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6998400000035

第35章 出局的大国(3)

此后,明武宗朱厚照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干出了无数极为荒唐的事情:修建豹房、擅自出巡并沿途强抢民女、加封自己为太师……就差没造反篡位了!

当人们再没有什么可值得失去的时候,生命本身便成为活下去的惟一赌注——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活下去,干脆反了吧!正德年间,大明帝国叛乱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宣化王、宁王先后叛乱,湖广、江西、四川、河北、陕西等地区农民接连爆发起义:正德五年,刘六、刘七的起义军队伍甚至一度攻入京畿地区……

正德朝末年,皇帝在一份《罪己诏》中忏悔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为政数年来所为狂悖,致使官场奸吏频出,优恤之旨被废格不行;如今,勤劳者未尽甄赏、义烈者未尽褒扬,水旱相继、盗贼充斥,最终使得饥馑遍野、邑井萧条、室庐焚荡,人们不得已委身江湖,然后身丧草野;尽管现在已经怨声载道,大患只在旦夕之间,还是要请天下黎庶原谅自己少不更事……

朱厚照,你可以被原谅吗?

资本主义萌芽真相

正德皇帝的继任者叫做朱厚熜,即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四十五年间,荷兰、西班牙、英国已经先后成长为第一代世界性大国,米字旗即将在全世界高高飘扬。

在经济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来中国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有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遗憾的是,这棵小嫩芽被后来的党争、内乱和明末农民战争打断,否则,中国历史进程可能完全改写。也有人这样解释“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东林党、魏忠贤、李自成……中国自明代起就应该能创造出蒸汽机、电动机,然后就应该领袖世界了。

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可我们为什么会跟它再一次失之交臂呢?

如果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看成是一条时间长河,那么它一定有主干也有支流。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是支流,再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实只能改变水位、流量,无法改变河流的走向。决定河流走向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每一个普通人遵从的思维方式、交易方式乃至生活习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才是历史长河的主干。

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点滴小事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习惯,在这些习惯主导之下重大事件的偶然一定会变成历史的必然,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被称为“非制度因素”。与白纸黑字的制度因素相比,“非制度因素”决定制度因素,非经漫长的岁月无法改变每一个人身上潜移默化的基因,这才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大的变数。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流长到嘉靖朝已经形成了很多牢不可破的非制度因素,没有魏忠贤会有崔承秀、没有东林党会有复社、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献忠。何况,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具备资本主义属性,甚至根本不是经济自然演进中产生的商业。

嘉靖朝这部分内容,让我们从“资本主义萌芽”中所谓的商业说起:皇店与官店。

嘉靖皇帝一生都在为长生不老而奋斗,修仙这种工作既需要高超的技术,也需要大量财富支撑。为了让神仙早日在长生报告上签字,嘉靖皇帝几乎耗尽了倾国之财。

嘉靖十年开始,嘉靖皇帝为表示玄修的诚笃,不惜动支巨额国帑修建各种道家建筑物。

没过几年就撑不住了。

嘉靖十九年,工部尚书温仁和上疏痛陈:近年来,内外工程不断,都是殿堂、庙宇、祭坛、碑文,两三年内就花掉了六百三十四万七千两白银(约折合明朝这些年岁入的30%),现在还有三十余处没有竣工,但是,内藏早已耗竭……

严格来说,嘉靖皇帝这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并不能算是修道,只能算是行贿,我为您花掉倾国之财修筑庙宇神殿,您该让我长生不老了吧……

如果真的能用金钱买动神仙,这样的神仙你敢信吗?

嘉靖皇帝是不会考虑这些的,他只是觉得自己的长生报告始终没有批下来,手头的钱却越来越不够花了。于是,在动用国库、内帑之外,嘉靖皇帝又想到了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垄断所有赚钱的商业和手工业,即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店”!

所谓皇店,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开设的店铺。

皇店出现于正德年间,正德皇帝为了玩出花样在京城内先后开了一些店铺,朱厚照以皇帝之尊亲自上阵做起了店小二。这种皇店不过是一种游戏,最多是增加一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嘉靖皇帝却对皇店做了大规模创新,把地摊摆到了全国各地,不但在北京城内形成了统一的标示、经营网络,还将分店开到了张家湾、河西务、卢沟桥、临清、宣府、大同等处。从朱元璋开始,大明帝国但凡稍微赚点钱的生意早就已经被官家垄断,比如,食盐、冶矿、煮糖、茶叶……现在,皇店又来挤压本就已经很小的私商生存空间!

最可恨的,只要皇店经营的东西,其他商人一律不得触碰。为贯彻这一指示,皇店还设有武装,用于检查水陆来往客商,即使走街串巷的小贩亦不能免。有人胆敢和皇帝竞争——资财罚没、人即收监!

正德皇帝化装成店小二,好歹算是演绎了一把真实版的“正德微服私访记”,与民无害;嘉靖皇帝却亲自“持簿握筹”,对皇店下达年度经营计划,确定商品售价和盈利,这些内容均见于煌煌圣谕,在历朝历代也算是仅有的孤证。

既然皇帝开“皇店”,当官的就可以开“官店”!

嘉靖朝中期后,各级封建官僚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商铺——“官店”。最常见的业务之一是中国第一代金融业——当店。据《严嵩抄没册》记载,严嵩任首辅期间,在南昌、宜春、分宜、扬州等处繁华的黄金地段广置店房,并委派家奴开设当店。

当店,即后来的当铺,是中国金融业的鼻祖,看起来金融业官营的传统自古有之。

提起当铺,多数人印象里大抵是一个菱形牌子上书一个大大的“當”字。大家对当铺一定不会有什么好感,在影视剧里,当铺专门盘剥濒于绝境的穷人。

这是不对的。

金融的本质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只会把钱送到更能赚钱的地方,什么时候会轮到穷人?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当店或者当铺的主营业务其实就是抵押贷款,穷人自己都混得无以为生了,还能指望当店给他放贷款?

前期的当店、后期的当铺,都只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最初客户几乎全部来自候选或初任官员,当店会事先借给这些人数千两白银,待上任后连本带利还清。当然,当店的风险控制措施还是很有威慑力的,因为,当店后台老板往往可以决定借款人仕途——不怕你不还!

到了隆庆朝,当铺才在大明帝国逐步普及,普通生意人遇到资金紧缺也会在当铺抵押融资。从《三言二拍》中的记述来看,抵押品一般是地契、珠宝,价值一般在数百两白银,折合今天的价格约为几十万。

这些皇店、官店就是嘉靖朝最为普遍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西汉武帝年间推行盐铁专营,“官商”在数十年内就能摧毁文景之治民间近百年的积累,何况现在一马当先的是皇帝!

强权之下,何利不可求,又有何利不可得?用一句时人的口头禅来描述皇店与官店的后果: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残局

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封闭环境下,西汉《盐铁论》就能把官营垄断的害处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封建官营垄断的害处又不仅限于损害经济效率。正是这个原因,大明帝国在世界强国角逐中被红牌罚下。

“皇店”、“官店”包含了这样一种可怕的逻辑:财富阶层与官僚阶层合二为一,波谲云诡的官场成为左右财富分配最强有力的风向标,每当一任首辅倒台(1),财富分配就要重新洗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宦海沉浮本无定标,大明帝国财富循环的流转速度实在太快了,快到根本无法形成正常的资本积累,财富阶层也根本不能独立、长久地维持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所以,依靠上层社会内生演进出产权保护制度便成为泡影。

仕途险恶造成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官商”的掠夺性——人们只看重短期利益,根本无暇顾及长期获益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即使游离于朝廷之外的私商也很快卷入其中,把目光紧紧盯在了封建权力之上。

更大害处则体现在海外争霸的动机:皇店、官店即使产生再大的收益,与帝国行政也没多少关系,封建官僚不可能把自己的灰色收入用于纳税;如果帝国不能从商业等创新行业中获得足够收益,帝国也就没有动力扶持、支撑这些创新行业。

据黄仁宇估计,嘉靖年间大明帝国正常商税不足帝国总收入的1%;而同一时代英国海外贸易的税收就已经占英国皇室收入的40%。在强烈的经济激励下,西方王室的最佳选择便是从掠夺国内转向掠夺海外,以荷兰、西班牙、英国为代表的第一代世界强国无一不是选择了这样的路径:以国家名义授予商人海外贸易专营权,以国家武力扩张殖民地、抢劫各种财富、维护不平等贸易。

在西方大国的成长逻辑中,私商的财富相对稳定,一个逐渐脱离王权束缚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壮大,最终积聚了足够的力量,从技术创新延伸出了制度创新,封建王权被彻底抛弃。反观大明帝国,既然帝国无法从商人手中获得足够的利益,加之“薄来厚往”朝贡贸易的思想根深蒂固,由帝国出面支持对外贸易也就失去了最根本动力——帝国未能从中获益!

帝国无法从中获益,并非意味着无人染指中国海外贸易利润。既然在正常法律框架下无法从事海外贸易,这块蛋糕就必然被黑社会拿走了——也只有黑社会能突破帝国“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当时,从中国贩卖生丝、丝绢、瓷器、漆器乃至脂粉到日本的利润都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必要制度束缚,海外贸易商(走私商)逐步蜕变为真正的海盗。

所谓“倭寇”、“倭患”,其实十之八九都是东南沿海的中国人。明代以后倭寇研究逐渐廓清了迷雾,民国史学界甚至将当时的“倭寇”誉为“明代视野最广阔,思想最解放的一部分中国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商队”!

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一定道理,可是倭寇毕竟是倭寇,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非常巨大。对他们而言“片板下海”已经是杀头之罪,此后犯下再大的罪行也不可能被砍头两次!这些人从海盗、走私发展到登陆劫掠平民,甚至武装攻取帝国州县,威胁帝国存亡。由此,嘉靖皇帝痛下杀手,诱捕并杀害了“倭寇”首领王直、徐海——两个正宗的中国人。

大明帝国“视野最广阔,思想最解放的一部分中国人”被赶尽杀绝,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垄断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自此,大明帝国对外政策开始单纯采取守势,著名的万里长城真正的修筑年代正是这个年代(秦代所筑不足今天的三分之一)。就在大英帝国热火朝天造大炮的同时,大明帝国的军人仍就在啃砖头、垒长城,封建官僚主导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既然皇权主导下的国防事业未能向近代军事工业转型,城郭之间就更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技术创新。

在第一轮世界强国的竞争中,大明帝国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