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远离抑郁症,还得从“养心”开始做起,只要把心养好了,心态调适好了,抑郁症也就自然不会向你靠近。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一个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所谓情绪,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所处的一种状态。中医习惯把这种精神因素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不可为过,过激就会损伤脏器,有害于身体。老年人的情绪应当稳定、饱满、乐观,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都有损于健康。
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也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恶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机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病患。有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甚至于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坏的情绪更易诱发疾病。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活动减少为主要表现,发病于60岁以上。
如果平常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而所说的罪责在旁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陈年旧事,这就是抑郁症的前期表现。但是,部分老年人的抑郁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治疗时机。
老年人要远离抑郁症,不仅要及时防范和治疗,而且要注意“养心”,只有把心养好了,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远离抑郁症,开开心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邓大妈今年64岁了,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可以说是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得到病人、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与尊重。
邓大妈最招人喜欢的就是她开朗的性格和散发出来的青春的活力。退休后这种性格依旧没有改变,每天她穿着新潮时尚的服装,与以前的同事,邻居交谈、聊天。还经常去医院和那些没有家属陪伴的病人聊天,她的笑容感染着病房里的每一个人,病人心情好了,病也很快地好了起来。
邓大妈还义务当上了“月老”给年轻人牵红线,有时候还要“调皮”地戏弄一下小年轻人,然后自己在一旁偷着乐。邓大妈开心了就唱一曲,高兴了就跳一支舞,经常拉着老伴与她一起踢毽子、跳绳,要是赢了老伴便高兴得像个小孩手舞足蹈,输了就耍赖,硬是要老伴再跟她玩一回,有时候弄得老伴哭笑不得。
每到周六日孙子来的时候,邓大妈就和孙子一起坐在地上玩游戏,和孙子一起堆积木、玩玩具……她吃得好睡得香,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很多人都觉得她不像60多岁的人。很多的老同事都羡慕她充满活力的身段和纯洁的童心。
老年抑郁症患者大部分由生活上的不如意事件或者心理上的一些变化而引发的,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
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年人学会养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心胸要开阔,做到乐观、豁达,通事不慌,安然处之,学会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处理问题的方法。
2遇事不怒,对任何事倩都采取分析态度,先理出头绪来,再慢慢解决。
3对生活琐事要淡漠,保持怡然自得。
4要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尽量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多做工作往往能抛弃烦恼,使精神变得愉快,情绪保持稳定。
假痴呆下的真抑郁
老年朋友同年轻人一样面临许多不顺心的事。比如,儿子下岗,再就业面临困难,遇上拆迁,得张罗换地而居等等。
退休在家的张师傅整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吃不好,睡不香,以前爱说爱笑的张师傅不见了。接着,发展到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进食也需要人提醒。后来,连平常买菜、扫地、洗澡等事也做不了。
家人以为他患了老年性痴呆症,立即将他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他做了全面的检查后,给他服用了优克片(一种新型的抗抑郁症药物)。两周以后,张师傅病去体愈。原来,张师傅患的不是老年性痴呆症,而是老年性抑郁症。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把老年性抑郁症与老年性痴呆症鉴别开来,不要把老年性抑郁症当成老年性痴呆症,延误老年性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老年人面临突然出现的重大精神刺激,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情绪抑郁乃是正常现象,并不是病态。只有出现持久的抑郁症状,并且向严重程度发展时,才应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另外,人到老年,会罹患老年痴呆症,而有些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病人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受到抑制(尤其是思维抑制),此时会出现类似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表现。所以,对这类病人,尤其要注意鉴别“假痴呆真抑郁”情况的存在,以免贻误病情,贻误治疗,影响康复。那么,如何区别老年期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症呢?以下五点,可供参考:
1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2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3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4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病人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塞的表现。
5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期抑郁症病人会病去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而对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当然,有部分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可出现抑郁症状,颇像“老年期抑郁症”,到了病程的中、晚期,才露出老年性痴呆的“庐山真面目”。对此尤需警惕。
老年人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精神疾病。为了便于与老年痴呆症相区分,要真确的认识老年人抑郁症的病人的具体表现。老年人行动迟缓或减少,常退居屋角或整天躺在床上,平时不愿讲话,家人唤之,病人常常只以轻声细语相答。平日生活显得懒散,不愿洗澡更衣。病人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面容憔悴,感到活着无趣,度日如年。当病情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消极的自杀行为。
赵大爷今年66岁,以前身体非常好,天天与社区里的老年朋友们一起下棋聊天,谈笑风生,日子过得非常开心。可是最近也不知道赵大爷是怎么了,不爱说话了,也不经常出来找人下棋了,一个人呆在家里,为了点小事就和儿女们发脾气,老伴不叫他就不起床,对老伴也是爱理不理的。儿女们以为赵大爷心里不舒服,过一阵子就好了,就没有太在意赵大爷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大爷身体不如以前了,天天面容憔悴,无精打采,记忆力也没有以前好了,经常自己的东西都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老伴提醒好几次也记不住,行动也变得缓慢,开始儿女们以为赵大爷得的是老年人痴呆症,就去咨询了一些有关老年人痴呆症的情况,也买了一些治疗老年人痴呆症的药物给赵大爷服用,但是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后来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才发现赵大爷得的根本不是老年人痴呆症,而是严重的抑郁症,要是再晚治疗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讳疾忌医乃大忌
现在老年人患抑郁症也很普遍,但老年人对患抑郁症有较强的心理排斥,许多老年人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或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把患抑郁症看作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把抑郁和觉悟低、品行差混为一谈,所以极力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生怕一生的声誉被否认,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拒绝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
他们总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不良状态,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调适能力。因此让老人认识抑郁症的疾病性质,解除老年人对于抑郁症的种种误解和顾虑,让他们同意接受治疗这是首先第一步。
老年人对于接受治疗的认识往往也有许多曲解。有的怀疑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会把身体搞糟;有的认为药物有依赖性,用药治疗会导致药瘾;有的认为抗抑郁治疗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会有冲突;还有的不相信心理治疗有疗效,以为心理治疗就是规劝和聊天,不管用。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科学的,许多临床研究提示,与心理健康者相比,心情抑郁的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存活率要低得多,同时抑郁症也会严重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患有躯体疾病的老人应该认识到抑郁症可能是他们最具有灾难性的杀手。
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如果没得到积极关注和有效治疗,他们往往会陷入到自杀的危险之中。一项权威调查表明:老年自杀者中,70%在自杀前一个月内与医生有过接触,39%在死亡前一周内因病看过医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抑郁症并未得到识别、诊断及治疗。所以老人的心理疾病应与身体疾病一样应当被充分地重视。与年轻人相比,老年患者较少谈论自杀,而是采取行动。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到了出现自杀的地步才开始诊治。
总之,老年人要清晰地认识到抑郁也是病,需要去治疗。对于老年人患抑郁症除了非药物方法外,抗抑郁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这能改善60~80%患者的抑郁病态。
吴老太这几个月来,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心慌气短,胸口发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全家都担心吴老太得什么病了,陪吴老太多次到各大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最后,精神科大夫诊断为抑郁症,需要及时治疗,要不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就在家人要陪吴老太到精神科去接受治疗的时候,吴老太说什么也不去,她说自己身体上没有什么毛病,就不用去看医生了。而且她还担心这种病是见不了人的,要是别人知道她得了这种病会看不起她……一想到这些,吴老太就害怕,所以她一直坚决不去看医生,家人跟她说多了,她还大骂家人,说儿女不孝顺,自己没有病非说她有病,想骗她到医院里去受罪。
老年人要正视自己的病症,抑郁症只是疾病中的一种,不要抵触就医,一旦发现自己患了抑郁症,就要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很快地恢复健康,不被疾病困扰,使身心免受损害。
抑郁症要是不经过科学的彻底治疗,往往会越拖越严重,并反复发作,大大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各国对老年人抑郁症病因的研究,取得了共识:引发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脑部分泌的失衡;抑郁症虽属“疑难病症”,但也绝非不治之症。目前,每年都有10余种疗效明显的新药推向市场,一般服用后抑郁症状能减轻或消除。此外,药物治疗如再辅以心理治疗,效果往往更好。
老年抑郁症极易复发,因而症状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终结治疗。患者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仍继续服药一年,并坚持定期复诊。此外,多参加健身、文娱活动,多交朋友,尽量使晚年生活丰富多样,并学会排解烦恼,也可对防止症状复发起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