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一对中年夫妇成功组建了一支义工队伍,而环保和帮助他人,便成了这支队伍的主要活动内容。组建最初,义工队只有5个人,“无意间地听说”让64岁的孙奶奶在家“坐不住了”。“我天天在家也没事干,这要是参加了义工队我就有事儿干了,能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帮助别人,我怎么能错过呢?”孙奶奶回忆起当初,仍记忆犹新。
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孙奶奶有了想法后,立即找到了义工队队长,申请“入队”。这个请求可让队长为难了,“您这么大的年纪了,应该被别人照顾,哪能让您照顾别人。”孙奶奶一听这话急了,“我保证不给组织添麻烦,你们就放心吧!”那段日子,孙奶奶每天都去找队长谈话,同样的话也不知说了有多少遍。终于,义工们被孙奶奶的精神感动了,再三嘱咐后,孙奶奶如愿地加入了义工队,成为了一名义工。
无疑,孙奶奶是义工队里最年长的……孙奶奶说,“病人弥留的眼神是我坚持的动力”。
虽说孙奶奶身体不是很好,但做义工却丝毫不含糊。平日里经常和义工们一起拣烟头,发环保用品。义工活动孙奶奶都没落下过,而且有时候还帮其他队员。
孙奶奶除了做环保,还主动提出要去医院的关爱病房帮助癌症患者做按摩。开始大家都不同意孙奶奶去,她上了年纪,看到这些生离死别怕她伤心,但孙奶奶执意要去。
就这样,每周二孙奶奶都会出现在关爱病房,帮病房里的癌症患者洗头、按腿、翻身,陪他们说话。“您这样接触他们,自己不会害怕吗?”听到有人这样问她,孙奶奶的表情变得有些伤感。“我开始去进义工队是为了锻炼身体,但等我到了医院看到这些癌症晚期的病人时,我就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虽然我也在走近死亡,但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时,只想着为他们减轻些痛苦。我不害怕死亡,只是舍不得而已,我想,他们更不舍吧……”这段话孙奶奶说得很慢,像在和自己对话……
对于死亡,孙奶奶看得很透彻,所以她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看电视、散步、扭秧歌,小日子过得十分开心。“我平时要是没事了,就看节目,我就喜欢它!有时候记不住是哪个台,我就从头开始按。”
白天看电视,晚上孙奶奶会去扭秧歌,每天晚上6点,扭秧歌队伍里准能找到她,孙奶奶还参加过好多次社区演出!社区里没有不认识孙奶奶的,都特别敬佩她!
孙奶奶很低调。一次在医院里,有个病人因为疼痛,手脚不停地颤抖,儿女们在旁边手足无措,孙奶奶看见后,主动上去帮病人按摩。后来病人在孙奶奶的帮助下缓解了许多。病人的家属很激动地对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还要给她钱,但被孙奶奶拒绝了,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不仅如此,过年的时候,孙奶奶竟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把刚煮好的饺子送给了病房里的病人,与他们一起过年。
孙奶奶正因为能够勇敢地面对生命,面对死亡,所以在她的生命里升起了一道绚丽的曙光,照亮了她今后的人生。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感到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与乐趣,闲得发慌,整天担心死亡的来临,这样反而会加速衰老。因而,对满足了基本物质和情感需要的老人来说,他们还希望能够更多地通过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个人价值,勇敢面对未来的人生,勇敢正视自己、面对生活,这样他们将看到生命中依旧光彩夺目的曙光。
生病不是世界末日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于是,想尽办法远离疾病,他们认为疾病的到来就是死亡的临近。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下降,相对来说较易患病。患病后的老年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外界刺激突然减少,活动能力下降,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增强,加之患病后治疗和康复时间相对延长,卧床时间也长一些,常使他们处在忧郁、恐惧、焦虑之中。此外,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世,老年人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58岁的老太太王阿婆,最近血压又上来了,阿娟是个孝顺的媳妇,就给老太太买了个血压计,方便老太太随时测量。然而,没想到老太太先是白天每隔两三个小时就量一次血压,接着半夜也爬起来量,最后发展成通宵不睡,每隔两三分钟就量一次,把全家人搞得疲惫不堪。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再三开导下,老太太终于说出心里话:“我好怕死,我的血压忽高忽低,是不是活不成了?”
王阿婆这样惧死心理严重的老人,年纪越大恐惧心就越强,还有不少老人在参加完朋友的追悼会或者丧偶后自己的心脑血管病、抑郁症等病情加重,甚至在他们去世不久自己就追随而去。
王阿婆的血压是有一点高,但只要稍微控制一下问题不是很大。然而由于惧死心理严重,王阿婆高度紧张,一到医院检查,血压就升得老高,一回到家放松下来,血压就下降了,因此血压总是忽高忽低,王阿婆的焦灼心理就更加严重,总是叨叨着自己“活不成了”,最后发展到神经兮兮,连最喜欢看的电视也不看了,24小时没完没了地量血压,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王阿婆的媳妇哭笑不得,“买了个血压计反而害了老人,早知道就不买了。”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欲望,尤其年老体衰的老年人,他们认为自己离死神不远,如果不能积极、冷静地对待,很容易被死亡困扰,因此社会要多给老人灌输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的观念,不能采取回避态度。人到了老年,难免会因为身体各方面的原因而生病,但是并不代表生病就开始走向死亡。
其实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老年人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病。一些老年人一点小病就开始恐慌,害怕自己一病不起。而心理的恐惧比疾病对健康损害更大。老年人长时间的忧愁、烦闷不安会加快自身的衰老,而且为整个家庭投下不和谐的阴影,影响到家人的生活。由此可见,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应顺其自然,正确看待死亡,不可自寻烦恼,胡乱猜疑。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都曾经幻想过能寻求到一种长生不老之术,或是返老还童的妙药灵丹,但事实无情地证实,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这并不是说,人类对死亡就一筹莫展,老年人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抗衰老,延缓衰老,调节好自己,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强化人的免疫功能,乐观的态度、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从心理上战胜死亡,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自身完善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对待疾病,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生存,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是和死亡作斗争。
理解“生死互渗”的原理
人到老年害怕死亡,恐惧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然而为达到对死亡的安然态度,我们必须去透视死亡,为死亡的降临做好必要的生理与心理准备。
一般而言,人在四十岁以前是很少考虑死的问题的;五十以前会偶尔想到死的问题;六七十则经常想到,八九十岁则会天天想到死亡问题。那么,通过哪些途径与方法来学会,从恐惧死亡的阴影下超脱出来呢?也就是说,如何从理性上超越生死态度上的“怕死”而获得真正的生死坦然呢?这就需要学会和理解“生死互渗”的原理。何谓“生死互渗”?从表面上看,人之“生”与“死”的确完全不同,判然两别;但深入一步去思索,则会发现,“死”并非出现于人生命的终点,处于人生过程的最末尾,而是渗透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之中的。也就是说,“生”包蕴着“死”,“死”则意味着“新生”,所以,“死”也可说蕴藉着“生”,这即所谓的“生死互渗”。
人类生死的大智慧应该是:人在生的过程中有死之因素,而人之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生死互渗”的原理,真正能做到“先行到死”、“由死观生”,必然能从根本上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珍惜生命、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如此智慧地去对待“生”与“死”,将使我们受用无穷。
65岁的刘老这两年经常参加朋友的追悼会,平均每一两个月就有一个老战友、老亲友与世长辞,这个月更伤感,十天里就有两位住在同一个大院的老邻居突然猝死,这让刘老的情绪一落千丈,整天郁郁寡欢,吃不好,睡不香,每天都担心自己随时会死亡,原有的冠心病迅速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