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6988500000052

第52章 走出管理的误区(9)

大家都说好,它一定好。反之,大家都说不好,它也就不好。因为盲目跟从,所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既没有主见,也缺乏判断力。许多饮料广告喜欢请一家人称赞其好处,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而餐厅里人越多,外面排队等候的人也越多,反之则根本不敢进去。这些都是最好的说明。

其四,一知半解的专家心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真知。不过,要消费者对众多产品具有真知并不容易,倒是强不知以为知或闻一"知"十者居多。

其五,言语啰嗦的反复心态。

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说话重重复复、啰啰嗦嗦;说话往往东跳西跳,茫无头绪;说了一半就不愿意说下去了;说话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说话模棱两可,令人不知是赞成,还是反对;说话不肯直说,不做明确的表示;说话往往故作神秘,令人摸不着头脑;特别喜欢拐弯抹角,话多含讽刺;谨谨慎慎,深怕说错一句话;拙于言辞,心里有许多话说不出来;好发怪论喜作狂言;说话随随便便,极不认真,轻诺寡信;往往小题大作,喜欢教训别人。

谨防人事关系上的错误

领导艺术说到底就是人事艺术,最成功有效的领导常用很多时间解决人们的问题和与他们相处。他们将谈心并不看成是妨碍工作,而是心平气和、轻松愉快地谈话,这种领导是人事型的领导。有一个调查统计清楚地表明:越是高级的领导,越重视人事、人际关系。

成功的领导往往重视与下属的谈心,并在这一时刻表现出丰富的人情和体贴。相反,有的领导津津乐道于听自己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权威越多,他们越觉得没理由听下级絮叨。一般情况下,同事间的交流是屡见不鲜的,但与上级的交流却很少。身为领导,必须试图打破这一封闭状态,使自己在这股潜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领导的人越多,需要倾听的也就越多。有效的领导常常是听的时候比讲的时候更多。作为领导,没有机会呆在整个组织的前线,因此,非常有必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这样才能作出英明的决策。

有时,领导在人事关系上犯的错误主要有如下儿种:

其一,对接受自己任务的下级缺乏同情心。做领导的时间越长,对做下级的感觉就越陌生。有的领导可能根本就没有做过下级的感受。大权在握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权力对他人的压力。领导一味趾高气扬,下级也就只好奉承、退缩!

其二,无法真正将工作"给予"他人。这类领导根本不会真正地将工作"给予"下属。一般地应该先指派任务,然后下放权力,接着是让下属选择工作方法,最后是对完成任务者的尊重,这才是领导工作的逻辑。

其三,对工作进展漠不关心。在人事上,惟人是用是领导的成功基础,而对工作进展漠不关心,这是许多领导在工作上的失败之处。

楚汉相争时论实力、才华和一切条件,刘邦是远远不如楚霸王,甚至到了最后阶段,楚霸王也轻易地拿下垓下,火烧咸阳。在鸿门宴里,项羽虽然没按谋士之计将刘邦置之死地,但也将他外放关中。刘邦的实力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当时的楚霸王相比,但最后汉能战胜楚,正是由于一个行王者之道,而另一方则实施了盗者之道。

领导者易犯的四点过错

掌权者享有特殊权利旭对于这种特权,与其炫耀,不如默享,更不应当滥用这种特权干预法律,同时必须照顾下属们的权益。对下属工作上的事,领导只应做原则性的指导,而不要事事插手。

在实际工作中,掌权者易犯的过错有四点:延误、贪污、蛮横和受骗。避免延误的办法是:信守时间,当断则断,不把必须做的事积压起来。避免贪污的办法是:不仅要约束自己和身边的人,而且要约束那些行贿者。掌权者还应当防止受贿的嫌疑。如果对一件已决定的事情,无明显原因突然改变原则或意图,那么就可能引起他因收受了某种贿赂而改变意图的嫌疑。因此,当改变一个观点或做法时,一定要把目的以及改变的原因公布于众。

要注意,一个仆人或一个亲信,由于与有权势者的密切关系,常常可以成为通向贪污受贿的秘密渠道。

至于蛮横,应当知道,严肃能产生敬畏,而蛮横却只能产生怨恨。

至于被欺惑,那要比受贿赂危害更大。因为贿赂只是偶然发生的,而一个掌权者如果容易受欺惑,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不自觉地照别人的意志办事。

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地位愈高,修养愈增,这是具有善良品格的最好证明。因为荣誉是来自、或者说只应该来自于美德。但世人往往当其未得志的时候,尚能具有某些美德,而一旦有了权势,就丧失了这种美德。因此,领导人对于前后左右的共事者,应当相互关照,宁可在他们不想会见时会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想会见时拒绝他们。在谈话中以及答复下属的问题时,不如忘记自己是一个地位高的人,应该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他在工作上和普通人一样负责任。"

不论是地位多高的领导人,都必须遵守做人的准则。做官要一心为公,就能明辨是非,明察秋毫;二要清正廉洁,才能威而不猛,威严自生。在这方面,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就是一个榜样。

"庆历新政"流产以后,朝政变得更加腐败。特别是京师、达官贵人贪污受贿成风,皇亲国戚横行不法。包拯由江宁知府调任权知开封府,首先革除告状不得进入衙门的旧规,允许百姓上堂控告,从而革除胥吏敲诈勒索的弊端。

包拯执法刚毅。国舅张尧佐蔑视法制,自恃侄女张贵妃得宠,官儿一提再提,乃至一天之内连受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公使的殊荣。包拯上章弹劾,斥责他是朝廷的赃官,白天的鬼怪,尧佐不得不辞去使职。

有一次,京师发大水,原因是城内惠民河河道阻塞。包拯调查后发现有人侵占河道,修建亭台楼阁,遂下令将亭台楼阁统统拆除。其中,有一位得宠的大宦官置之不理,包拯毫不畏惧,勒令拆除,同时上章向仁宗控诉,大宦官只好乖乖照办。

包拯为政清廉,为革除官场腐败风气而努力。端州出名砚,前任知州索取多于规定数十倍的进贡砚台,用以贿赂权贵。包拯任知州时,除征收贡品砚台外,不多收一块,离任也未取一块。在其仕途生涯中,他不受别人请托,也不因是亲友、故人做不公正或违法的事情。史称"不肯少屈法,以阿附乡领之所求"。老百姓都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打不通关节没关系,有铁面无私的包公做主。

危及领导的六种倾向

或许你是位不错的部门或公司领导,或许你是个业绩不错的公司的创办人。但这也同样意味着你可能不小心掉入自我满足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从而影响你的领导或经营能力。因此,领导在面对下属的计策时要作出相应的对策。

别把地位看得比结果更重要

做领导时间长了,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些优越感来。处理事情时,面子或地位问题常常使人忽视了对事件本身的后果。对付这种错误的办法就是要"公开明确自己的业务目标"。一旦你身边的人都能具体准确地明白你的目标或任务,你就很难用一些主观或表面上的理由来搪塞自己。

别把下属不当回事

作为领导,你首先必须得到下属的理解和支持,任务才能得以实施。因此,挖掘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能,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开辟广阔天地,看有没有一个适合员工施展才能的人事环境。离心离德的现象,必然会使团体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所以,一要拢住人心,二要让员工各显其能,这对处理团体内部公共关系来说至关重要。

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欲望,既希望自己成为优秀团队或组织中的一员,又希望能有自我表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搞好团队内部公共关系,就是要把造就优秀团队和实现个人价值关联起来,创造一个优良的人事环境,给每个员工施展才能以广阔天地,让他们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创造上有劲头。

比起员工的责任感,你要注意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在许多组织部门里,特别是一些小公司里,员工成为领导社会交往的首要渠道,"你是总裁,你雇用自己喜欢的人,你自己有一摊管理工作,所以实际上你自己并没有多少机会与外界接触,你的雇员成为你的朋友,而当你需要他们负起责任时,你会发现碍于友情,很难开口。"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络,这对公司和个人来讲都是有益的。

不要总是在等待进一步的信息来作决策

许多领导每次要作一个选择时,他们都会说:"看看还有其他的调查结果没有。"事实上,失去决策的机会比决策失误更糟糕。要使自己不犯这种错误,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最后时问界限,以强迫自己在最后期限前做出决定。

别强调一致和不欢迎争议

有许多领导不喜欢看到手下人为某件事情争执,其实没有恶意的争执对产生建设性的结果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让人们像关心自己的家庭一样来关心公司,你就要允许他们有争议,当他们意见相左开始激动时,不要总是压制他们。"

别只想赢得信任,尽量掩饰自己的弱点

领导们经常会认为,如果员工能轻而易举地向自己提出挑战,那自己就失去拥戴。但事实上正相反:"绝大多数公司中最成功的领导之所以受人拥戴,原因就是人们曾看到过他们最虚弱的时刻。"作为领导要敢于参加你不擅长的活动,在那些场合,你可能不是专家或权威人士,但这丝毫不会减少人们对你的信任。另外,领导还要有意识地多参加一些自己不是主角的聚会或组织,这可以让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你。

当官者不可自负

鲁迅曾说:"夹起尾巴做人。"意思是说做人应该谦虚而谨慎,特别要戒气傲心躁,其实做官也是一样。许多人做官很是得意,但从实际中做官这个角度考虑,恐怕怄气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这是因为官场如战场,险恶之境比比皆是,如果不夹起尾巴做人,恐怕难于立足、保命。而大凡才气较大的人,总是不甘于寂寞,就像孔雀开屏,总好自我炫耀自身的光彩,这就可能招致枪打出头鸟的祸害。所以有人说,官做得越大,修养脾气就越好。

聪明的人将做官与做人联系起来,以平常心做官,官才能长久;以虚荣心做官,不但官保不住,恐怕家也不能兴旺。所以曾国藩就说:"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做人居家乃是长久之事。"做官与持家一样,需苦心经营,保持常人本色。这样,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没有平常之心,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所以,做官做人,凡事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计。

明朝嘉靖年间,京城里有个裁缝,很有名气,经他手做的衣服,没有不合适的。有一次,御史大人让他做一件圆领袍子,裁缝问御史做御史有几年了。御史奇怪地问道:"做衣服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说:"年轻人刚刚做大官,趾高气扬,挺胸凸肚,衣服应当裁得后面短,前面长;当他到了中年的时候,在官场磨练以后,意气稍平,衣服应裁得前后长短一样;等到做官时间很长了,想升迁调任,就显得内心谦虚,常低头深思,这时的衣服就应裁得前面短,后面长;因此,不知道您做官几年了,裁出来的衣就不能合体。"

没有谦虚谨慎这种修养的人,为官日久就不免自负,而自负时如果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一意孤行,最终会导致失败。

《吕氏春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国王就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执意认为,宋国是天下第一强国,是不可战胜的。

有一次齐国出兵来攻宋国了,边境上的守臣派使者来向他报告:"齐国的军队已经逼近国境,临近边界居住的人民都很紧张,请速决策。"

但是,宋王听了根本不相信这套,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如此强大,齐国是根本没有胆量来碰他的。所以,这完全是边将胆怯心虚,假报军情。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这位使者杀死了。

然而,齐军是不会因这位使者的死而停止前进的,很快就到达了宋国的境内,边将只得又派使者回去报警。宋王是个榆木疙瘩,只相信自己如何肯相信现实,结果又把这位使者杀死了。

没过多久,齐国的军队就打到宋国的都城来了,吓得宋王只好单车去逃命了。

清代时,曾国藩自己也常为以往过于自负而内疚。在日记中,他常责骂自己听不进别人意见。一次在祈门,他只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优越,而未考虑军事战斗时的出路,便定下以祈门为指挥部的决定。当时李鸿章力谏移到别处,而曾国藩不听,最终所致指挥地被围,险些被俘。另一次是在用人问题上,他欲调李元度去桂师守城,当时下属中也有人出来苦劝,但他认定自己正确仍固执己见,结果导致城池被夺,不得已而参劾李元度去官。凡此种种,缘为过于自负所致,可见修德之难。将自负比作做官者的第一死病,确实非儿戏之谈。

不信任是领导者大忌

长年在一起生活的夫妻,从想法、行为到长相都会互相影响,这的确很有趣。

在某种程度上,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是这样。

"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较有默契,能够互相帮助。但他们无法弥补彼此的缺点。

"积极型和守旧型","理论型和情感型","思考型和行动型"等截然不同的组合,虽然彼此很难融入对方的世界,但如果能培养出默契,就能发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作用。

以营业部门为例:开发新顾客的能力很强,却不擅做事后处理的人,与不擅开发新顾客,但对收货款等事后处理能力强的人搭档,就是最完美的组合。

虽然理论上是如此,但实际上也会有相冲突的地方。所以,领导者应该让每个人了解这些组合的特性,教导他们如何去发掘对方的优点。

领导者不信任部下,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以一己之力掌控全局。这种做法由于得不到第一手情报,在完全不了解现实状况下所做的决定,很容易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导致失败或引起无法弥补的损失。

第一线人员,是与工作及外界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掌握了有利决策的重要情报,会因上司对他们的不信任而心生反感,不想提供情报协助上司,甚或故意隐瞒重要情报。这样一来,上司被蒙在鼓里,所做的决定往往会使企业步上失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