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扎克伯格: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6987800000004

第4章 做的东西可以不值钱,但是它必须“酷”(3)

扎克伯格的传记记者,在和扎克聊天的时候,称赞他是一个天生的首席执行官,听到这话,扎克的表情不由自主地扭曲起来,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他辩解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运营一家公司,对我来说,商业只是一种完成事情的方式。”他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呢?2012年年初,Facebook提交了招股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位创始人的一封信。在信中,扎克明确阐述了,他计划将这样的理想融入到商业计划中:Facebook将推动全球信息的充分交流,一切都将围绕草根展开,而不会采用目前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他把Facebook定义为分享人们所思、所感和所为的基本工具,这种分享以真实、平等、透明为基础。

有人将这种理想形容为一个近似乌托邦的愿景,前景需要拭目以待,但截至目前,这确实是扎克心中纯粹而坚定的理想,它指引着Facebook逐步成长,免于崩裂变质。有多少次,收购者们向扎克伸出橄榄枝,只要他松口,几十亿美元就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他余生不用做任何事都可以享受最为奢侈的生活,但是物质始终不在扎克的考虑范畴,他始终关注的,是如何以商业为载体,实现自己的理念。他将自己的想法、人格和价值观融入到公司的精神之中,Facebook由此成为一个有核心精神的独立个体,也从而区别于同类产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了解扎克的内心后,他的传记记者说,“从那时起,我就坚信Facebook的价值将会提升。”对扎克寄予如此期待的,不只他的传记记者。

上一节我们曾讲过,如何避免为外界声音打扰,如何不被旧价值观侵蚀,不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就去做某事,也不去迎合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在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了,对自己价值观的坚持,会带来怎样的奇迹般的成就。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曾介绍过独立价值观的好处。他认为,在现在的世界,只有忠于自己价值观的人,才具有生存下来的能力,因为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就算是上司,也有无法回答问题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忠于自己、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的人,才有能力找到其他问题的答案。

扎克伯格本人坚守着这样的做事信念,他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秉持这一标准,他曾说,“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富于效率,但如果缺少认同感,他就不会真正努力。我从斯坦福挑了几个工程师,他们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但绝顶聪明,同时很想从事这个行业,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比如创建Facebook相册。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比很多资深程序员更有价值。”

做事以价值观为出发点的人,他的动力就是生命的内部需要,为了达成这种事情,他心甘情愿地克服诱惑,跨越障碍,不断靠近目的。在向前的过程中,他的价值观得到了维护,他的能力也被不断磨砺,大前研一因此断定,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比起已经习惯接受别人答案的人,一定更为强韧。

对扎克来说,Facebook是与自己内心融为一体的事业,是自我的延伸,是真我人生目标。事实上,Facebook就是他的潜意识理念向意识层面的一次跳跃。

扎克伯格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在大学的时候,他常常会和同学坐下来聊天,畅谈世界、人生和理想,他们谈世界的透明化趋势,谈信息的开放和分享,谈这一切对重大事件的影响。

他对世界有着属于自己的看法,他以少时就有的执着,从不同角度明晰这看法,他没有埋没这种看法,他在一切可得的机会里,自然而尽情地和伙伴谈论他的观点。

谈论自己真心关注的事物,倾听有助于明晰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说话的过程,就如同一个蜘蛛编织蛛网的过程。三两好友,入坐倾谈,你思想深处无序的线被牵引出来,朋友的观点可能为你提示方向,也可能帮你把更深处的思想牵引出来。在交流和对答中,你忽然惊喜地发现,语言的线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它自己的角度和方向,结出一张明晰有致的思想之网。一些平时模糊的概念忽然跃上水面,显示出了它自己。这就是语言的作用。

语言还有一重作用。谈话形成的思想又会反过来植入你的潜意识,它们在潜意识里不停酝酿,酝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忽然跃上意识层面,成为一个绝妙的点子。当时哈佛大学里的学生,都知道大家喜欢翻看评价宿舍花名册,唯有扎克伯格把这种需求变成了一个网站。扎克伯格平时就透彻地考虑过“信息开放和分享”的世界趋势,当这种需求乍现的时候,他意识到这种需求不是无意义的孤立存在,而是这种趋势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他一把抓住这朵浪花大做文章,从而抓住了未来的趋势,抓住了实现理念的机会。

Facebook提供真实信息,供用户真实互动,实现了扎克伯格平时谈到的那些理念,比如开放和分享,比如以开放和分享来引导网络交流的新方式。它把真实的世界搬迁到网络上,它和真实世界的唯一不同是,这里的互动更方便,这里的信息呈几何增长,这里的世界更加透明,人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扎克伯格一再对创业伙伴说,“我们会改变世界,我们能让世界成为更加开放的空间”。Facebook首先是扎克伯格理念的体现,后来成为扎克伯格继续践履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的途径。他心中的Facebook不是一夜暴富的主题,而是“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

2005年,MTV网络提出以7500万美元买进Facebook,之后Yahoo、微软频频向扎克伯格伸出橄榄枝,出价更高,时任Yahoo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本又在2006年出价10亿美元欲收购Facebook。

但是,无论面对的是溢美之词,还是诱惑力十足的价码,扎克伯格始终保持冷静。特里后来对媒体说,“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扎克伯格给出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钱,Facebook是我的心肝宝贝(Baby),我想管理它,我想让它继续成长。如今的Facebook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总部有1200名员工,年收入达到5亿,而扎克伯格依然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于他的决策力和战略头脑,公司依然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中,没有成为某个大型媒体或网络公司名下的附属站点。

Facebook是扎克伯格理念的具象,而后又继续承载着他的想法、人格和价值观。后来,Facebook成为一种奇迹,这昭示着一个人是如何把内心的小小理念化为可见的伟大的成就。

这是理念本身该有的力量。年轻的时候,去思考,去交谈,到思维的世界里尽情沉浮,直到淘出你明晰的价值观。不要把思维世界里的探索视为浪费,发生在真我空间里的一切探索都不会浪费,它们在你的潜意识层面激荡不休,直到有一天一跃而出,以一种奇思妙想的方式展现自己,以一种有机的方式,与世界接轨,这时你将得到真正属于你的机会。

寻找内心和外界的契合点

若想要在千途万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路,你只需要了解两点:自己和趋势,而后在这两点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