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扎克伯格: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6987800000021

第21章 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要有必要的情商特质(4)

厌倦和焦虑就是身处心流之外的我们常有的感觉,前者是因为活动缺少挑战性,后者是因为我们技巧不够。男孩如果感到厌倦,要重返心流,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加强挑战,他会确定难度提升的新目标,比如击败一个比他高明一点的对手,以此进入心流。他如果感到焦虑,想回到心流,他就需要多加练习,提高技巧。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到,理论上,男孩也可以降低挑战的难度,回到一开始时的心流,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行,通往心流的道路是一条单行道,一旦知道存在更高的挑战,我们就很难对其视若不见。

根据自己的情况,使活动的挑战和自身的技巧保持相对平衡,技巧刚刚可以应付挑战。运用这种方法,即便做着最乏味的工作,我们也能进入心流,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我们从小就耳熟的一个寓言。姓丁的厨师在梁惠王的御厨里负责杀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将屠刀刺入牛身时,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他形容自己解牛时的心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解牛后的感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解牛时,无视客观环境,在精神的世界中遨游,解牛后,踌躇满志,充满自信,这正是进入心流的典型体验。

庖丁的心流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对文惠君说,自己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他没有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卑微无价值,而是为平实的工作设置更高的挑战,从提高技巧升华到把握事物规律。

要应付如此之高的挑战,勤练技巧在所难免,他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他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就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挑战愈高,技巧愈强,当这两个要素在相契的位置相遇的时候,心流悄然来临,庖丁收刀四顾,踌躇满志,其自信不亚于一个刚刚打完胜仗手握长剑的将军。

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自我得到拓展。这样一来,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这对流淌的时间也是一种珍视。

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你会发现,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而自我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成长。你也许会问,投注全部注意力,这样心多累啊?简·汉密尔顿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她把自称常有心流和少有心流的学生分成两组,令他们注意实验室的指示灯或警铃。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者产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受到监测,得来的数据称为“受激潜力”。实验结果显示,平时很少体验心流的人,对灯光刺激反应时,大脑皮层活动大幅升高。而平时经常体验心流的人,在接受灯光刺激时,会很快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皮层活动竟然减少了。看来,全神贯注不但没有耗费更多心力,反而减轻了脑力的负担。另外一项针对注意力的行为测验则表明,常有心流的人在从事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比别人做得更加精确。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常有心流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他们会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接受闪光的刺激。这意味着,常有心流的人,有能力对外在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他们不会任繁杂的信息扰乱内心,几乎时时刻刻都有能力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发现事物的乐趣。

心流的感觉是否让你神往?它仿佛是上帝为人类留下来的伊甸园印象,更不要说心流活动的超常效果。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心流,他就是找到了从浮躁世间回到快乐伊甸园的途径,他的生活品质由此得到质的提升。

呵护做决定的初衷才能成就自我

一项分析认为,智商只要越过120这个线,每个人都能完成卓越的成就,但是为什么有人走到巅峰,有人在山下晃荡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创造所需的心理能量,只是很多人的能量被无谓地消耗,他们的潜力就难以发挥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消耗我们心理能量的,不外乎四种障碍。第一种障碍是太多的要求,太多要求使我们筋疲力尽;第二种障碍是心思容易分散,人们不知道如何保护内心的能量,他们很容易就分心,逛论坛啊,聊八卦啊,看微博啊,时间不知不觉被碎片化,未能引向正确的渠道;第三种障碍是懒,也就是缺乏自律性来控制心理能量的流动;最后一项障碍是不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

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本章的前几节就是在讲述如何踢出这四种障碍。现在,我们知道,不能要求太多,只能关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简单地生活,以免日常生活分散太多精力,培养心流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专心致志心无杂念。从微观上说,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精力,但是在宏观的事业选择上,我们是否也懂得如何使用精力呢?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猴子掰包谷的故事,都笑猴子傻,丢了西瓜拣了芝麻,最后两手空空,但是长大了不知不觉地我们就会变成我们耻笑过的猴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匆匆地选择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稍稍受挫他们就会考虑转换,他们总是在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想着其他事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遐想、选择之中,很少把一件事情做透,在一个行业做到极致。多年之后,他们会发现,当初同一起跑线的人,有的已经成为领域专家或行业精英,而他们甚至都没有圆熟地掌握过哪怕一个领域的知识。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往往他们发现自己真实状况的时候,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了,再要从头来过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开始就认识到专注的重要性,不走那么多的弯路岂不更好?

企业家以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对身边人的观察发现,铺摊子做大做多种产品是一个人的人性中的本能,而做少做精就是和人性斗争,输了就做杂做多,难以成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铺多个摊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需要注意防范的歧途,就是三心两意,心思游移。

时刻提醒自己专注,把专注这个品质融进血液中,成为不知不觉的行为习惯,这是扎克伯格之所以成为扎克伯格的原因之一。

专注其实就是控制力,它的本质是对初衷的控制。有些人不断转换工作,就是因为他不了解自己的初衷,他所选择的事情,也就很难把自己的初衷体现出来,一遇到障碍就会游移转向。

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专注,我们曾经见识过很多次,他拒绝重金收购的理由就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想到这么好的点子。

显然,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排除多方诱惑,专注打造Facebook,就在于Facebook最能体现他的理念,符合他的初衷。

保护内心初衷,并确保所有的选择都服务于这个初衷,初衷是保证扎克伯格专注的定海神针。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表露无遗。

我们都知道,早在几年前,Facebook的上市呼声就不绝于耳,几乎所有人都期待它上市,投资者期待Facebook公开招股,Facebook员工可借此变现大笔财富,硅谷脆弱的经济现状也可得到改观,自从2004年谷歌上市以来,硅谷就再也没有过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招股)。

面对八面来风,扎克伯格却巍然不动,不为众人期望所扰,Facebook迟迟未能上市。美国科技研究和咨询公司创始人沙林·李解释说,“如果你的梦想不能为市场上的其他人所理解和领会,就很难推向市场。保持私有状态的好处是,你可以坚持这个梦想,而无需与任何人分享。”美国券商分析师罗·科纳则说,“扎克伯格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最看重的是产品、用户体验和实用性。”“专注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扎克伯格针对投资者开展路演,他就无法专心开发产品,我认为现在非常紧迫,如果把精力从产品转移到其他不重要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一大错误。”这是Facebook前员工保罗·布切海特的理解。

没错,在Facebook尚在成型的重要阶段,上市就意味着把指挥棒部分地交给别人,Facebook发展成什么样,就不再由扎克伯格说了算。

直到2012年初,当扎克伯格确认Facebook的文化和建设基本成熟,他这才决定把Facebook上市。即便如此,他依然在招股书中向人们传达Facebook的文化:“我们的任务是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互联。人们使用Facebook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发现周围所发生的新鲜事,分享并表达人们所关心的事情。”

这篇人文关怀浓厚的招股书曾引起沸沸扬扬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一个企业的招股书写成这样有矫情之嫌,这显然是对扎克伯格不了解。因为说到底,扎克伯格乐于和世界共享的,不是他的企业,而是他的理念,他必须保证人们了解并接受他的理念,这样他的初衷才有可能在Facebook中继续贯彻。

所谓的专注,不是为专注而专注,如果某一项事业,是你在人世间表达自己立场、价值的方式,那么你很难不专注。换言之,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旦选定符合初衷的事业,我们最好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此。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行业越来越博大精深的今天,做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那样的全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在社会中稳稳立足,有所建树,就需要专注于一个行业,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所有能调动起来的资源,都投身于此,这样才能创造足够客观的成绩。想法太多、目标过散,一心多用,左顾右盼,就无法在事业中掘进,最后的结果是落后于别人,被淘汰出局。“T”字型的知识结构如今最为人们所认可,在精深于一个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其他领域。

专注铸就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尔·盖茨最聪明的,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有做什么。以他的财力和智慧,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他和微软公司却20多年如一专注于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开发、推广。这就是为什么,他成了世界首富,他的公司至今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如果他赚到第一桶金后,今天去股市淘金,明天去房市炒房,比尔·盖茨就不可能成为IT界的领袖,微软也无法铸就今日的辉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才40岁,他总结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迈克尔·乔丹从15岁开始从事篮球事业。30多年来,他有很多机会从事其他行业,但他执着于篮球运动,由此成为NBA史上最伟大的球星。

巴菲特的财富排名仅次于比尔·盖茨,他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如今70几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他难道不知道其他行业也能赚钱吗?但他深味专注的力量,无论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他都吊在这棵树上,并终成一代投资大师了。

1987年,任正非创立了华为技术公司。期间任正非面临诸多诱惑,但他坚持只做通信设备,并将一点写进《华为基本分》,20多年的专注,使华为成为销售额600多亿的跨国电信供应商。

了解了专注的奇效之后,我们再了解一下不专注是如何拖垮成就的。

2001年,联想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是在实施这一战略的3年中,联想没有收获预期成就,发展不尽如人意,3年累积只完成了50%的销售增长,26%的利润增长,在被称为“IT行业的春天”的那几年里,这样的成绩算是很失败的。

新拓展的业务前景暗淡,核心业务也面临戴尔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严峻的现状使联想决定改变策略,2004年年底,联想收购了IBM在全球的PC业务,从多元化重新回归到专业化,这一转变才使联想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杨元庆由此将联想的这种转型称为“专注”。

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能够真正掌握的却很少。10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既然选定了一项事业,就把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其中,尽最大努力,调动所有资源,把它弄懂、弄透、弄专、弄精。这种心无旁骛的鉴定和十年铸一剑的专注,一定可以使你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业。人的专注可以铸就事业,反过来,事业又能塑造个人,当你的事业进入精深的程度,你会发现你同时掌握了生活的规律,你能够轻易将乱麻般的生活整理成形,你能够透过浮皮潦草的表面,窥见生活的深层之美,你的人生也将由浅滩驶入辽阔的洋面,所见所感与以往有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