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的力量(智慧生存丛书)
6975600000014

第14章 问鼎茅盾文学奖的西藏作家

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59年出生了一个叫阿来的小男孩。命运使这个农奴和农民的后代,走进了文学圈,而且因一部《尘埃落定》的长篇小说,一不小心成了千万富翁。

他在35岁(1994年)时写的这本书。这本书可不是一不小心写出来的。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这部书是经过10年才孕育出来的。10年的刻苦钻研,10年的苦思苦想苦寻,他产生了灵感。灵感爆发,一部举国震惊的《尘埃落定》便诞生了。

他居住的马塘村地处偏远,以致读初中要走150里的山路。他读完了初中,接着又读了高中。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走出了祖辈务农的马塘村。他先在公社中学教书,而后碰到机遇,进了阿坝州文化局所属的《草地》文学双月刊编辑部。他在这里当了12年编辑。

在这里,他播下了《尘埃落定》的种子。他发现了一个题材。这个题材具有极为浑厚沧桑、古老原始而又与今天紧密相连的魅力。早在他当教师教历史课时,他就接触到了“藏族土司”制度。当时,他就被其魅力所感染,觉得它沉甸甸的。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它。当了编辑,他受心灵感受的驱使,一头扑到对土司制度的研究上。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了解到,他所在的马尔康县,就叫“四土”,即四个藏族土司管辖的地方。

从1984年开始,到1994年,他研究了10年。他的满脑子,他的每个细胞,都装满了“土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10年来,它们被孕育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它们在《草地》编辑部这样的文学氛围里,被阿来这位文学“母亲”天天地孕育着,每时每刻地孕育着。终于有一天,它孕育成熟了。它跑出来,它要离开它的“母亲”阿来的头脑了。于是有一天,它以灵感的形式爆发了。阿来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那时,他带着5岁的儿子在阿坝州的山沟沟里进行漫游。突然,他的心中好像经历了一次“晚来的成人仪式”,找到了“终生献身于某种事业的感觉,找到了那种因内心坚实而充溢全身的真正的骄傲”。穿行于冰山雪沟之中,他仿佛找到了腾飞的力量,找到了藏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感伤与神秘。他的脑子中出现了一幅幅强烈清晰的图画:一个人正给他讲自己经历的故事,讲了二三十个。这个人是藏族土司的儿子,一个傻儿子,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他成了土司制度灭亡的见证人。

一个灵感,像原子弹爆炸般地展现在他的眼前,使他浑身激动,不能自已。他预感到,一个使命来了,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注定地降临到他身上了。他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分量太重了。他感觉到,什么都不是他的,思想不是他的,文字不是他的。他仿佛和四土之地、土司制度那悠远的历史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他动笔了,一发而不可收,一气呵成,30万字,就像一朝分娩的婴儿一样,带着母亲的欣喜,呱呱坠地了。是的,没有修改。

他感觉到,他的情感上消耗很大。这时,他35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却到了几乎衰竭的地步,然而他的心头却被难以抑制的喜悦充溢着,就像一个母亲在婴儿降生之后所感受到的乏力和喜悦一样。

好的东西并不一定会被立刻接受。他带着手稿奔波了三年,竟无一家出版社欣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把他的手稿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一家大出版社,他更不抱希望。他抱着试试的态度把书稿送去了。一个月后竟然得到了回话:可以出版!

书摆上柜台以后,文坛一下子被震惊了!

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尘埃落定》研讨会。结论:这是近年来长篇创作的高峰!

《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138部长篇小说的角逐中,他力拔头筹,成为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10月设立的中国文学最高奖。

他的《尘埃落定》,中国出了4个版本,加拿大、美国、印尼即将出版英文版,其他14种语言的合同亦已签订。千万元由此而来。

阿来不是专业作家。他是《科幻世界》的执行主编。他说:“某个奖要评我,我当然无权拒绝,但我的确不是鲁迅、萨特那种思想精神领袖式的人物。我是离文学圈比较远的人。”

他是一个圈外靠10年痴迷产生灵感而获得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