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文在两次灵感的引导下,成了北京的茶王。到2003年12月,他从8年前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赣香茶叶店”,发展到如今遍布京城的24家连锁店,年销售几千公斤到突破35万公斤,拥有4个茶叶生产基地,成为闻名北京的民营企业家。
俞学文从小跟着父亲在家采茶、炒茶、卖茶,经常挑着茶叶担子走几十里路去给茶叶公司送茶。一天,爷俩走着,俞学文哼着歌,就是那首《挑担茶叶上北京》。哼着哼着,学文问爸爸:“咱这茶叶过去是皇帝的贡品,咱为什么不上北京去卖茶?”
一句话提醒了父亲,1994年,父亲到北京开了“赣香茶叶店”。一年后,父亲一个不慎,被骗去了100万元的茶叶。父亲病倒了。俞学文安慰父亲:“咱们再重来,我去北京。”
1995年5月,俞学文和妻子来到北京,经营父亲的“赣香茶叶店”。
三个月了,生意不见起色。夫妻俩很着急。一想起父亲遇到那么大的挫折,正等待他们的好消息,他们挺着,积极想办法。半年了,仍然没有起色,夫妻俩更着急了。可是,不能再让父亲的心冷了,一定要让父亲看到希望啊。还得想办法,说什么也不能撤。夫妻俩想啊,想啊,绞尽脑汁地想,一定要让小店红火起来。
他们想了半年,终于灵感的火花冒出来了。
一天他给客人用黄草纸包完茶叶,递给客人,客人看着纸包,若有所思,俞学文问:“您有什么不满意吗?”
“我不是不满意,现在北京卖茶叶都用这种草纸包,时间一长就变味了,有没有茶叶盒?”
就好像灵光一现,俞学文突然感觉脑子大了,眼前通亮,他说:“是的,是的,我们过几天给您提供茶叶盒。”
客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经过打听,他立刻奔赴杭州订购茶叶盒。茶叶盒特别漂亮,方的,圆的,铁的,纸的,配有各种图案。
他的茶叶配上茶叶盒,生意一下子火了。令俞学文想不到的是,他的几百斤茶叶,竟然在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他打电话把消息告诉父亲,父亲声音颤抖了,他一定老泪纵横。
俞学文乘胜出击,订购了更多的茶叶盒。他的店前天天有人排队购买茶叶,火暴了好一阵子。他的名气打出去了。
“赣香茶叶店”起死回生,俞学文翻身了。
1997年,俞学文注册了“北京赣香茶叶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攀升到500万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茶王”。
这是第一个灵感带给他的幸运。
不久,大量的茶商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茶庄大量涌现。北京市场竞争激烈,他的销售额不再攀升,还时有下降的趋势。俞学文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怎样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市场占稳一席之地,怎样再向前发展?
他天天想,夜夜想,一有空就想。一天,妻子看见他发呆,跟他说话也不回答,以为他有病了,等他回过神来,说自己正在想办法时,妻子会心地笑了。还有一天,妻子看他总是神不守舍的样子,提醒他,你可别想出精神病啊!
有一个老主顾来买茶叶,是一位老人。俞学文和他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就谈到俞学文的那块心病,这位老人漫不经心地说:“好办,前店后厂啊!”
俞学文又一次感到灵光再现,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说,太好了,必须走这条路。所有的茶庄都是进货,没有自己生产的。我如果自己生产,成本下来了,品种也多了,质量更有保证了,一下子就比他们都有了优势,我不仅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且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说干就干,安排好茶店的生意,两天后,他就和妻子回家乡建茶园去了。
他的家乡是专门生产皇帝贡品的茶乡,条件得天独厚。他又自小泡在茶园,建起茶园来得心应手。他和妻子跑遍山冈踏看,终于在小和尚山找到了理想的地方。这里海拔800多米,终年云遮雾罩,气候湿润,是茶叶生长的天堂。
他们吃住在茶园,起早贪黑地干,整整干了一年,建成了6000亩绿色有机茶园。一切妥帖之后,他们返回了北京。
一年之后,他生产的茶叶——“雾绿”、“翠尖”、“水灵一号”、“翠剑”等几十个品种运到北京,立刻受到欢迎,走进千家万户。
俞学文的茶叶事业有了雄厚的根基,以不可抵挡之势,稳扎稳打地发展起来。没有人能够和他竞争。他的这着棋抓到了关键上。
2001年5月6日,在全国首届“觉农杯”中国名牌名优茶叶拍卖会上,他的100克“赣香茶王”6000元起价,最后以27万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他们夫妻俩喜极而泣,抱在一起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