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6952100000046

第46章 春、夏、秋、冬各不同——四时养生(7)

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第三,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到长。

常见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种:头面浴,即以冷水洗头洗脸;脚浴,双足浸于水中,水温可从20℃左右开始,逐渐降到5℃左右;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时间不宜太长,适可而止;淋浴,先从35℃左右温水开始,渐渐降到用自来水洗浴。

必须说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对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会产生过敏症状,如起疹子、生紫癍等,这类特异体质的人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浴。

五、秋炼要讲究科学性

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在运动种类上就应结合个体情况有所选择,不能盲目进行,否则有害无益。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根据其特点,在安排运动项目时,要注意形式的生动活泼,少作单调及静力活动;活动时间宜短,并应以速度性练习为主,少安排耐力性及力量性训练。每天所必须的活动量不得少于2小时。

妇女锻炼,也应考虑她们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内容和运动量。

中老年人考虑其年龄因素,锻炼时,应避免进行紧张激烈、用力过大过猛或讲究速度的运动。骤然前倾、后仰或弯腰等动作都应少做。适宜的运动项目是散步、健身跑、太极拳、气功、保健操或放松体操等。这类活动可以放松神经、肌肉,对防治各种慢性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均有良好作用。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你自身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何时需要调整运动量?可调到多少为好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1.作好准备再活动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十分必要。通过准备活动,可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脏搏出量增加,把储备的血液动员起来,为正式活动创造条件。准备活动还能使呼吸加快,肺活量增加。此外,还可以促进全身新陈代谢,增强体内氧化和还原过程。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要根据锻炼的项目决定。

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是指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要不急不躁,按部就班,不要急于求成。锻炼身体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比如进行长跑锻炼,开始时距离先短一些,速度先慢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加大距离,速度也可以逐渐加快。运动量注意掌握平衡,不宜过大或过小。持之以恒,是指一旦选择好适合于自身的锻炼项目之后,要坚持下去。不能练练停停,停停练练。因此,参加锻炼的人,一定要有毅力,无论寒暑风雨,都要坚持不懈。

3.进究运动卫生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因此要重视运动卫生。比如饭前饭后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半小时至40分钟再吃饭,饭后要休息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再参加运动;运动期间不宜大量喝水(因为喝水过多,不仅影响运动效果,而且还会增加胃、心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负担);运动后不应立即洗冷水浴或游泳(因为运动时身体表面皮肤毛孔扩张,热量大量散发,如用冷水刺激,容易引起感冒)。此外应戒烟、酒(吸烟、酗酒不仅会抵、?肖运动效果,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六、秋季健身的注意事项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1.防运动拉伤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

2.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3.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是肝气偏旺、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

运动后还要多补充水分,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此外,如进行长跑锻炼,还要饮用适量的糖开水,以防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应。

七、“悲秋”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秋季里有些人容易伤感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大可不必自寻烦恼而失意伤感地“悲秋”。饮食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较薄弱。

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

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

克服“悲秋”的小方法:

1.参加锻炼

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2.改善营养

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3.走亲访友

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

4.乐观幻想

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5.奋发工作

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6.旅游和外出

心情烦闷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疲劳、苦闷之感顿消。

7.看电影

抑郁时,看个喜剧片,这种移情效应是很明显的。

八、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日生,安度“多事之秋”,应做到以下五防:

1.防秋燥伤肺

白露过后,气候逐渐变凉,一早一晚就更添寒意,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因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筋络阻痹,还可出现四肢痹证。

2.防湿邪伤脾

俗话说,“秋瓜伤肚”。入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3.防脾虚失聚

夏季天气发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应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人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大增。“肥人多湿”,如果湿邪困脾,就会减弱脾的运化功能,造成脾虚失聚。所以,肥胖者在秋季更应注意减肥。应注意饮食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并注意增加热量的消耗。

4.防无病滥补

中医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5.防阳气损耗

秋令时节坚持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应防运动过度。秋天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做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轻松、平稳、缓慢、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果运动过度,则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所以,每次运动前还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九、秋季防病

换季之时,亦是疾病转换之时。人们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疾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呼吸道感染

秋天气候变化复杂,早、中、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黏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抵抗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因此,在秋季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这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2.心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因天气转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加大,导致血压增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因此,在秋天,心血管病人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诱发心血管病加重的疾病。

3.胃肠道疾病

秋天患胃肠道疾病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这是为什么呢?

其原因有三个:一是苍蝇在秋季的活力并不比夏季弱,凡吃了被苍蝇污染过的食品,人就容易因胃肠道感染而腹泻;二是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加之瓜果大量上市,有的人就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三是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十、如何调治小儿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腹泻。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病毒颗粒侵入小肠上部上皮细胞内,使肠的绒毛细胞受损,引起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致使腹泻。

本病在我国最常发生在秋季,婴幼儿多见。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秋季腹泻的病因是在有电子显微镜后发现的,一旦在镜下发现病毒颗粒,即可作出诊断。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酶标法在很短时间内亦可作出诊断。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常用的抗病毒治疗似有一定效果。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对腹泻次数较多或有呕吐的小儿需禁食6~8小时,使消化道得以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在禁食期间应少量多次喂食糖盐水,每1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白糖10克,小苏打0.3克。口服米汤也有效。如呕吐较频可在小儿舌上滴姜汁或服吗丁啉糖浆,均有止吐作用。禁食后最好给予母乳,如果是人工喂养,用牛奶加1倍水及5%的糖(能用10%米汤代替糖水就更好)。

腹泻痊愈后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此时可给予山药与粳米同煮食用;也可用茯苓12克,芋艿15克,粳米50克,红枣20枚,共煮稀粥,可少许白糖,每日食2~3次,以恢复肠胃功能。

十一、秋天鼻、咽干燥如何防治

秋天气候干燥少雨,常有人鼻腔、咽喉干燥不适,重者伴灼热疼痛、口干唇燥、干咳等。也有的人常年鼻、咽燥热,秋天加重。临床检查见鼻腔、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者称为干燥性鼻炎、干燥性咽炎。西医认为是维生素缺乏而致。中医认为主要是素体阴亏血虚,加上初秋之季秋阳以曝,深秋之时西风肃杀,伤津耗液,鼻咽黏膜失于滋润濡养而发生。

预防干燥性鼻炎、咽炎,首先应注意体质调养,尤其入秋时节,多食生津润燥之品,如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梨、杏、百合、芝麻、芦根、蜜等。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一定湿度,必要时洒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