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6951800000021

第21章 莫较真,糊涂难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2)

朋友之间,有时为“谁付出多了,谁没有付出”而发生争执和冲突是正常的,关键看你如何处理,千万不要过于计较,一计较就像一盘菜里落进了灰尘,那就难吃了,所以吵归吵,不能老是抓着问题不放。头一天争了几句,第二天见面,就应该好像前一天没有发生争吵一样,尽可能改变话题,而不要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争个高低。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该糊涂时就糊涂,这是历来被推崇的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真能如此的“不较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知足常乐……那么这辈子就会过得自在洒脱。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惫,真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

吃饭要适量,做事有分寸

古往今来,健康和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是无数的偏方、验方、秘方、仙方试过了,无数的滋补品、营养品、保健品都用过了,都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吃穿不愁了,生活小康了,各种慢性病反而增多了,各种怪毛病也越练越多了呢?许多人即使没有得病,身体也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破解这一难题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古人说的“适者有寿”。

这个“适”就是指适度。凡事都有个度,如吃饭这个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要适度、适中才好。民以食为天,不吃饭人要饿死。但吃得太多、太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大忌。

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100只猴子随它吃饱,另外100只猴子吃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随便敞开吃饱的这100只猴子10年下来,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压多、死得多,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100只吃七八分饱的猴子,苗条、健康,精神好得多,很少生病,100只猴子十年养下来才死了12只。

“适”字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用,而且对我们为人处世也一样有用。因为世间万物,大到治国,小到烹鱼,莫不是一个掌握好“度”的问题。喝酒过度就会伤身体、伤和气,说话过度就会言多必失,谦虚过度就会流于虚伪,热情过度让人心里不踏实,勤奋过度那是透支生命,志气过度只是好高骛远……把握好了这些“度”,则身心健康,事事顺心。反之,则物极必反,得不偿失。

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是肯定有好处的,能增强人的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但如果运动过量的话,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好的,但如果都拼命地让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补品虽好,但补得过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引起身体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谓“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水的沸点是100度,凝固点是0度。在0~100度这个范围内,水就是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了水蒸气,要么变成了冰。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过多、过度、过滥就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太平天国初期,天王洪秀全与杨秀清、石达开等几个王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打得清军闻风而逃,很快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惜这么大的势力,说垮一下子就垮下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洪秀全封王过度。他在南京建立政权后,滥封王位,今天给张三封王,明天给李四晋爵,封王竟达2700余人。有2700多位王,就得建2700多座王府,每个王府都得配备许多人员。冗员众多,全靠老百姓养着,实在是劳民伤财。最关键的是,这些多如牛毛的王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其战斗力远不如当初的那几个王,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因此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楚国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段话说明了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度或不及都不美。也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极点,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只能走向事情相反的那一面。难怪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们无不重视对“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量变到质变,儒学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最妙的一句话是一个不知名的人说的:“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佛祖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祖大悦:若能带回寺里,供奉起来,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

佛祖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祖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祖说:“500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祖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祖慈悲,普度众生,就让他仅仅挣到这500元!”“怎样点化他呢?”众僧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祖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祖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钱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10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祖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价格竟然涨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祖龛台一具。佛祖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当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福不要享尽,势力不要使尽,话不要说尽,事不要做尽,心机不要用尽,好处不要捞尽……总之,做事不要走到尽头,否则,事物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法则。

对人对事不要太认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做人不能一点都不在乎,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环境。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甚至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的小事。

多数人仅仅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例如,菜市场上,人们时常因为几角钱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肯相让。至于一台电视两千元和两千一百元的一百元差价,人们经常就会忽略掉,不去较真。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

例如,有位顾客总是抱怨他家附近超市的女服务员整天沉着脸,谁见她都觉得好像自己欠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他的妻子打听到这位女服务员的真实情况。原来她的丈夫有外遇,整天不着家,上有老母瘫痪在床,下有七八岁的女儿患有先天的哮喘,自己也下岗了,每月只有两三百元的下岗工资,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难怪她整天愁眉不展。明白至此,这位顾客再也不计较她的态度了,而是想法去帮助她。

在公共场所,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也用不着去动肝火,其实也不值得去生气。素不相识的人不小心冒犯了你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搅在一起了,致使他心情烦躁,甚至行为失控,偏巧又叫你给撞上了……其实,只要对方不是做出有辱人格或违法的事情,你就大可不必去跟他计较,宽大为怀。假如跟别人较起真来,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再弄出什么严重的事儿来,可真是太不值。跟萍水相逢的人较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跟见识浅的人较真,无疑是降低自己做人的档次。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真是愚不可及。家人之间哪里有什么大是大非、原则立场可讲,动不动搞得就像阶级斗争似的,都是一家人,何至于此?家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和稀泥,当一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也懒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而宝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去浪费时间呢?

提倡对某些事情不必太较真,可以“敷衍了事”,目的在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认为值得干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我们成功的希望就多一分,朋友的圈子就能扩大几分。

◎不生气的智慧

活得糊涂的,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