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事例足以说明日本人在经营活动中极为注重理财和管理艺术。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地价日趋昂贵,令要盖厂房的企业十分头疼。巴西决定建一座年产26万吨的纸浆厂,因为找不到理想而廉价的厂址,迟迟不能开工。日本厂商知道此事,决定给巴西承建一座水上浮动工厂,工厂不占地皮,建在一个吃水深度15米的巨大浮台上,然后用两条拖船,从日本拖至2500公里之外的巴西亚马逊森林的查理河上,就浮在制造纸浆原料产地旁边。这家工厂已正常工作多年,经济效益很高。
建立水上浮动的纸浆厂是明智之举,它不但避开了地皮价格昂贵的不利因素,而且运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生产纸浆当然需要大量木材原料,如果工厂设在城市里,则需要从遥远的森林里运回木材,运费昂贵。水上浮动纸浆厂可以随意拖到任何地方的森林附近,就地取材,从而节约了一大笔原料运费。成品也可能从水路运出,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一举可有数得。此例足以体现出理财和管理艺术的妙处。
办企业不能不施行成本管理,愈是家大业大,愈要精于成本管理。洛克菲勒是美国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成功自然有多种因素,但精于成本管理则是主要因素。他曾写信给一个炼油厂的经理,质问道:“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做同样的工作中人要九厘一毫?”就是价值很低的油桶塞子他也不含糊,他曾写信询问:“上个月你们工厂报告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们工厂1万个,本月你们工厂用去9527个,报告现存1031个,那其他580个哪里去了?”洞察人微,追根究底,不容你打半个马虎眼。
统一企业总裁高清愿也是个追根究底、不打糊涂战的人。1975年,统一接手亏损颇巨的一家牛奶厂,统一增加产量,由每天3万瓶增至10万瓶,而且销售一空,但结算下来还是亏损。于是高清愿立即责成财务部门进行成本分析,才发现统一维持原牛奶厂鲜奶与调味奶为7:3的生产比例。没想到生产一瓶鲜奶要亏五毛钱,生产愈多赔愈多;反而调味奶每瓶可赚五毛钱。知道这个原因后,高清愿立即指示将两种奶品的生产比例对调,马上转亏为盈。由于高清愿做事善于规划,绝不打糊涂战,并致力于成本分析与管理,使他的统一集团日益壮大,旗下各个子企业都是赚钱的行业。
一个企业家,还应当是一位理财家。
赚钱也要讲究品位
钱,对每个人都极具诱惑力,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赚钱固然很重要,但仅为一个“钱”字而活,实是空虚透顶。作为老板,要有一种事业感,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成一种事业,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把自己的理念表现在事业上,赚钱才有赚钱的意义,助人才能有助人的意义,生命有了意义,才能够充实而不空虚。
如何形成自己的理念,提到这一点,就令人不得不想到一位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National)的创始人。
松下在1932年就指出:“人们需要一种把他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联系起来的途径。”由此,松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哲学,即要把商业利润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他指出:“一家公司应当很快地依靠给社会提供服务来自力更生,赚钱不应是公司贪婪的反映,而是社会珍视公司的贡献所投的信任票。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赚钱,它就该垮台——因为它对社会毫无用处。”
在日本,松下是第一家有自己的厂歌和价值准则的公司,每天早晨8点钟,全日本有87000人一起背诵同样的价值准则,一起唱同样的歌,他们就是松下的庞大而又精干的员工队伍。松下人认为,公司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去帮助雇员陶冶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坚持管理要为训练和发展人的个性服务,而不只是利用人力资源把公司、社会及个人联系起来。
松下在公司提供了两种训练,其一是基本的技能训练;其二是价值训练。松下告诉员工:“如果你因诚实而犯了错误,公司是非常宽容的,会把这个错误当作一种学费来对待并从中吸取教训,但是如果你背离了公司的基本原则,你将受到严厉的批评。”
松下公司的基本业务原则为:要认识到我们作为实业家,在推动社会进步,增进社会的普遍福利,致力于进一步发展世界文明方面的职责。
雇员信条为:只有经过我们公司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我们每个人致力于公司的不断发展时,都要始终牢记这个思想。
松下公司提出了七条“精神”价值准则,要求雇员牢记在心:
(1)通过工业为全国服务;
(2)公平合理;
(3)和谐与合作;
(4)精益求精;
(5)谦虚有礼;
(6)调整与吸收;
(7)感谢。
正是这些唤起了企业员工积极向上始终不渝的期望,进一步使得松下公司这个复杂而又分散经营的公司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公司延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正是这些理念作为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使得松下公司发展了起来,同时也为松下幸之助本人的一生赋予了高度的意义。
老板们在开始创业时,自然不会有很明确的经营理念的观念,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就需要老板逐渐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个人风格。
松下曾经说过:“当你有100个雇员时,你处于第一线,即使你对员工叫嚷和殴打他们,他们也会跟随着你。如果这个团体增加到1000人,你就不必处于第一线,而是处于中间。当组织增加到1万人时,你威严地坐镇后方,对前方的人表示你的感谢。”而一旦老板的风格形成,就会逐渐成为传统,渐渐灌输到企业全部员工心中并为员工所接受,于是,企业文化也就逐渐形成了。
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公司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老板都会为公司制订一个发展战略,并且根据这一战略去综合考虑公司的现状,制订每一阶段具体的政策方针。作为企业战略原则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公司根据实际需要和状况的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战略。下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松下公司的战略。
其一,是打破常规。
松下公司并没有遵循日本企业所通用的一些战略原则。如松下幸之助没有采取别的日本公司惯用的做法,没有使用创始人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名字,他引进了“National”的商标,通过广告宣传为大家所接受。他没有通过自己的生产体系组成营销公司网开展营业,而是真接与零售商挂钩,开拓了自己独特的销售渠道。同时他还为零售商提供经营资金,与各级零售商建立起了密切而又持久的伙伴关系。
其二,是跟随战略。
松下幸之助从最开始就没有独立研制开发创新技术,而是从质量和价格入手,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进而后来居上,取得畅销的地位。如在磁带录像机市场上,虽然索尼公司(SONY)研制和开发了磁带录像技术,其商“Bateaux”成了磁带录同的同义词。因而在最初一段时间,索尼公司在市场上处于牢固的领导地位,并因此使众人都相信这种领先地位的牢不可破。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松下公司却直接从索尼公司的技术出发,根据市场调研,发现顾客需要比Betamax的两地更长的(4—6小时)的录像能力,于是松下公司马上设计出了自己的磁带录像机品牌“Panasonic”和“RCA”,它们既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性能也稳定可靠,而且价格也低于“Betamax”12%左右。到今天,已经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松下公司的“Panasonic”和“RCA”品牌所占领。
追随战略的核心是生产工程。松下公司拥有几十年来用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研究实验机构。他们的“研究和发展”的战略概念就是分析处于竞争中的产品,并筹划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松下公司对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一直占其商品销售额的4%,仅1980年用于研究和发展的投资总额就高达4亿美元。
其三,松下公司有自己的价格战略。
在松下公司创立初期,厂家通常惯用的较为明智的做法是尽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谋求在尽力保持价格的前提下尽快收回投资成本。
松下幸之助反逆其道而行之,不是更多地看重投资效益,而是把市场份额占有量放到了首位。一旦通过技术和产量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就尽快地降低价格,使顾客受益。这种做法既来源于松下公司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也是一种超前的战略意识。松下公司从积累制造经验中获得经济效益,之后降低成本。从而建立起一道竞争者难以打入的屏障,因为竞争者面对低廉的价格,无不感到利润很薄,不值得投资竞争。这一战略作为松下产品的市场战略基本准则延续至今并一直行之有效。
今天的松下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日用电器制造商了。
松下公司的实例告诉我们,战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独特而又切合实际的战略,能够使企业出奇制胜,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假戏真唱,老费列克二次当富翁
弗列德里希?费列克是西方仅有的两次当上百万富翁的成功者,他曾被美国媒体列为世界巨富的第5名、德国巨富第一人,并说他“心中惟一神圣的、根深蒂固的欲望就是赚钱。”
其实,费列克初涉商海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会计师,全靠钻研利润的本事,当上门登公司的业务主管。此后又凭追上一位可爱的姑娘,得到三万马克的嫁妆,成了门登公司的股东。费氏从此专事捕捉货币差价、变换资金配置的营生,仗着一付钢爪、一双犀目,什么东西也不创造,只是利用他人的企业和资金,在德国败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之际,大肆投机,大发横财,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上了百万富翁。其间,费氏还有两大收获:他认为经商之道必须是冷酷残忍、守口如瓶,行动诡秘、机诈善变;他认为经商之术重在构造捕捉猎物的秘密情报网,采用一切手段把对手的经营状况、个人隐私、债务、丑闻搜罗来,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费氏断定,凭藉这一道术,将无往不胜。
1930年,费列克有意于钢铁业,他先在股票投机中利用赫夫曼钢铁公司总经理私人债务的致命错误,击败竞争对手一口吞下赫夫曼公司。其后又利用盖尔森公司老板的金融舞弊,于股市投机中赢了盖尔森钢铁公司。然而盖尔森公司却在市场竞争中屡屡败在钢铁巨头蒂森公司的脚下,继因巨额亏损而频临倒闭。
得胜的蒂森找费列克谈判,愿以数亿马克的优惠价收购盖尔森公司,费列克当即拒绝,转向瑞典火柴大王借钱,欲支撑即将倒闭的公司。谁知蒂森早已买通火柴大王,使之回绝费列克的求援。收购谈判随即加紧进行,已把费氏逼入死胡同的蒂森以为胜券在握,不断为开盘加码。费氏一面敷衍谈判,一面命秘密情报网查清“蒂森哪来这么多钱收购盖尔森?”后来密报传来,支持蒂森的是荷兰财团和法国财团,其中名望最大的是法国首屈一指的里昂信贷银行。费氏顷刻见到反败为胜的希望,精心策划了苦肉计——
谈判正酣,费列克公司的巴黎公司突然宣称“内部资料流失”!其“数量之多、机密程度之后,给费氏的盖尔森公司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个爆炸性新闻传出,法国经济界极想了解费氏究竟丢失了什么情报。谁知不用他们费劲搜寻,秘密却轻流入眼底:“里昂银行暗作手脚,把盖尔森公司的股票以高于市价的4倍转给费列克,因而费列克控制盖尔森之后举步维艰。”对这份“流失的情报”,德法两国金融界都信以为真,因为费列克所丢失的,是自己充当冤大头的。于是根本不理睬里昂信代银行“本无此事”、“对费氏及盖尔森公司从无兴趣”的正式声明,还甚至认为这种声明“原是法国人的狡诈”、“在有意掩盖通过犹太人的蒂森公司控制奴役德国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