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说:“有包天勇气的人,必然有包天的胆识。所以常常能敢作敢为,敢于担当大任,敢击强敌,敢冒危险。”在人类的精神当中,敢于克服困难,迎战危险,必须有很大的胆识与很大的勇气。历代的英雄豪杰,大都是从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危险中磨练出来的,这就需要勇气来完成。
孟子谈到不动心之道时说:“我就是懂得,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回答什么叫做知言时说:“不正当的言辞就知道它所隐藏的含义,淫秽的言辞知道它的陷害,邪恶的言辞知道它的离间,避开正面的言辞知道它的理屈词穷。”
知道就会明智,就能分辨是非。有智慧则胆识生,胆识生则勇气壮。这样才能成人所不成,任人所不能任,死人所不能死。
所以,勇气由胆识产生,没有胆识,纵然有胜敌的万全之计,也等于零;有非常的胆识,就可能有非常的事业。
勇武还须有谋略
赵充国说:“帝王的军队,作战时要想取得重大胜利,贵在谋略,贱在硬拼硬打的战争。”
我们在开始定计谋立策略时,就应该慎重考虑,更应持之以恒,在实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想建大业、立大功的人,如果是无策划的随其自然的演变而任意应付,就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是谋略学之所以成为自古以来的事业家、领导所重视的主要原因。
《奇经》一书上说:“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下策是动用兵力战胜敌人,丢开根本去追求细枝末节,圣人不是这样做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后代兵家的宗旨,它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孙子兵法·始计》篇上说:“开战以前,以‘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以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有疏忽就不能胜利,何况不作“庙算”呢?我从这些方面来观察,谁胜谁负就有个大概了。”孙子这里所说的“庙算”,也就是对谋略而言的,决定了谋略就能定出计策。
谋略必须详细,计策必须周密。前者不脱离事实,不搭空架子;后者也不能忽略事实,而闭门造车。
1942年深秋,刘少奇从华中前线返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时,经过津浦路时,利用休息时间与铁道游击队员座谈,了解情况。
认真听完有关铁道游击队的汇报后,刘少奇肯定了他们的斗争成绩,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主要是发动群众还不够深入,可靠的根据地不多。刘少奇强调:群众是我们开展游击队活动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就立不住脚,又怎能去狠狠打击敌人呢?
刘少奇建议铁道游击队在敌占区建立一批“基点村”,并解释道:所谓“基点村”,一是要把村里的群众基础打好,使群众自觉拥护我们;二是村里要有坚强的骨干,要注意发展党员;三是能掌握住与敌伪通气挂钩的人。这样的村子越多,我们活动的范围就越大,我们的基础就更牢。
刘少奇还明确要求,坚持敌后抗战,必须注意三条:一,既要有力地打击敌人,又不要过于暴露自己,做到出其不意掌握主动。另一条,对伪组织上层分子,如伪保长、伪乡长等,要将打与拉结合起来。坏的不打不行,但光打不拉也不行,在敌战区斗争要讲策略。再一条,
铁道游击队要重视游击区的建设。
为此,刘少奇还作了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蜘蛛在网上为什么能蹲得住,就因为他拉了网,这网就是根据地,小飞虫撞上来,一触网就粘住了。我们打游击,也要学蜘蛛拉网,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就有人有粮,就能在群众中站住脚。
刘少奇精辟的指示完全符合游击队战斗的规律。以后,铁道游击队根据他的指示,讲究斗争策略,重视游击建设。不但改变了过去对伪组织上层分子光打不拉的做法,而且多做策反工作。实际斗争证明,这样做以后,一些伪保长、伪乡长被争取过来了,表面上是鬼子的人,实际上成了为游击队办事的卧底。一有敌情,他们就设法向游击队报告,使游击队的活动更加自如,打击鬼子更为有利,弄得鬼子非常被动,像无头的苍蝇,到处挨打。
鉴于此用兵打仗若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开始设计时,就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的不同,而谋略也不同。
春申君勇智并用闻达天下
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孟尝君和信陵君都出自王族贵胄,唯有楚国的春申君例外。就先天条件来说,与前三位相比,似嫌不足,但春申君却以自己的过人之处,闻达于各国诸侯。
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曾经游学天下。学识渊博,为时人所称颂。因而以其才学被楚顷襄王重用。
其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秦昭王派白起为大将攻伐韩、魏两国,在华阳大败两国联军,生擒魏国将领芒卯,迫使韩、魏两国臣服归附于秦。在征服韩、魏后,秦国又将目标瞄准了南面的楚国。秦昭王命令白起联合韩、魏两国军队共讨楚国。楚顷襄王在此形势下,决定委派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游说秦王停止对楚国采取军事行动。
等到黄歇一行抵达秦国,秦军的先头部队已攻取了楚国的巫和、黔中两郡,并攻拔了鄢都,东面打到了竟陵,迫使楚顷襄王不得不迁都陈县。黄歇十分清楚楚国局势之险,因为楚怀王已被秦国所诱而入朝,客死于秦。其子顷襄王不被秦国所看重,万一秦军展开全面攻击,楚国必亡无疑。
于是,黄歇运用他的博学才识,草就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给秦昭王。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秦与楚必须和为上策。因为秦与楚为天下至强,秦国攻楚,无异于两虎争斗,必然为他国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秦国“不知善楚”。黄歇又引经据典,旁证博引,指出秦楚合一以临各国,才是霸者之道。
秦昭王阅后,击节称善。于是下令白起停止对楚国用兵,并派出使者带着厚金前往楚国,
相约建立同盟。按照秦楚合约,黄歇和楚太子完作为人质留在秦国。几年以后,楚顷襄王病重,欲召太子回国,但按规定太子不能回去。而楚太子完与秦国宰相应侯关系友善。于是,黄歇就向应侯求援。
黄歇说:“相国您是真心对待楚太子吗?”
应侯说:“是的。”
黄说:“现在楚王恐怕要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归还楚国的太子,太子如果被拥立为王,必然倚重秦国,并且十分感激相国,秦国就可以得到楚国这样大国的支持;如果不让太子回国,那么太子就成了咸阳城一个普通百姓。楚国又会重立太子,那样肯定就不会亲近秦国,秦国也就失去了楚国的支持。这两种结局您希望的是哪一种?愿您深思熟虑这件事。”
应侯将此事报告给秦王。秦王说:“如此的话,让楚太子的老师先回国去探视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考虑这件事。”
黄歇得知秦王仍不肯让太子回国,就与太子商议说:“秦国将太子您留在咸阳,目的是想借重您获取一定利益。目前就您的能力来说还不能使秦国有利可图,为此我非常忧虑。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楚国。假若君王辞世了,而太子您又不在国内,阳文君的儿子必然被立为楚王,太子您就无法入楚主政了。为今之计,您不如偷偷离开秦国,和楚国的使者一同回去,而我留下来,以自己的性命阻挡来自秦王的责难。”
于是,楚太子完更换了衣服,扮成楚国的使者逃离了秦国。黄歇假称太子生病,整天守在房中不外出。过了些时日,黄歇估计太子完已远离秦国而去,秦国再也不可能将他追回,就亲自跑到秦王跟前,对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踏上楚国的归途,并且离开秦国很远了,黄歇欺骗了大王罪当处死,请大王将我处死吧!”秦昭王闻言大怒,当场令黄歇自裁了断。应侯在一旁加以劝阻说:“黄歇作为人臣,愿以自己的性命徇其主人,实在令人敬佩。如果楚太子被拥立为王,必然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治他的罪,让他回到楚国去。”
秦昭王觉得应侯的话也有道理,于是让黄歇回国了。
就在黄歇回国后的三个月,楚顷襄王死去。太子完被立为王。是为考烈王,这一年为公元前262年,周赧王五十三年。
考烈王即位后,为感谢黄歇拥戴自己有功,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他为春申君,并将淮河之北的十二县赐给他。后因淮北屡遭齐国侵犯,春申君又请求改封于江东。于吴国的故都废墟上,春申君又重建了都邑。
春申君为楚相主楚政之时,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正互相争着纳士,招揽宾客。以此提高自己的形象,达到辅国持权的目的。作为后起之秀,春申君也不甘落后。投奔于他的门下的宾客数量之多,享受待遇之优越远远超过了前三者。
第六计动静相宜
以“静”修身养性
求学进德的人,万病之本是由于心浮气躁。明代吕坤说:“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又说:“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所谓消除浮躁,心平气定,就是要“静”。现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力提倡读书做学问要坐冷板凳,因为只有心静气沉才能潜心于学问之中,同时,更因为做学问不仅是苦差事,更要戒除功名利禄之心。事实上,如果急功近利,好高鹜远,心浮意躁,不仅求学进德不成,做任何事情都会一事无成。因此,不论是古代学者,还是今天的学者,都提倡做学问、修养德性要“静”,即要虚静定心。
一静可制百动
俗话说,“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成事”,即已然的事情;“未萌”,则指未然的事态。人们对事物认识能力,根据贤愚程度不同,而相差悬殊。
智者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动态,随时做出适时的对策,将不利因素扼制于未然。《孙子兵法》中对此智慧极力推崇:
“所谓上策,乃是看出敌人的意图后,便将其封锁;将为切断它与同盟集团的交通,使之陷于孤立;三为直接交战,火拼之。”
看来,主动出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最好的办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不损伤自己,又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春秋战国诸雄争霸,齐桓、晋文图谋中国,真正刀兵相见,攻城掠地的大规模战役并不多,以声势慑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情况却常见。而楚国动辄用兵中原,攻城掠地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上了秦国的当而灭亡。
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其技术理论的核心是:“彼不动则己不动,彼微动己稍先动,以静制动”。
战争和武术,都要了解敌人动态,掌握信息;在其他情况下,相当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决定胜负,关键在于能否预知事件的发展过程。
能做到察觉未然状态,对事物未来趋势加以把握,当然不愧为智者!
《宋名臣言行录》有一则故事:宋代名相杜衍的部下,将赴任某县县令,临行前杜衍特意嘱咐道:“凭你的才华去做县令,实在太可惜了。但是,在这个位子上也不要做得太出色,只需上下协调,处好关系就可。‘当韬晦,无露圭角’,如炫耀你的才华,反而会招损的。”
那位部下反驳道:“先生一直教诲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良知多做贡献,造福于国于民,为何今天却有如此相反的理论呢?”杜衍答道:“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巧于周旋在皇帝与列位大臣之间才得以信任。而于今,你只是位县令,一级一级向上爬,就要看你周旋的能力了。如果你上获罪于上司,下得罪于民众,虽有才华,也将无发挥的余地了!”
可见自古就有怀才不露是高手,锋芒露招中伤的嫌疑。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过度,韬晦过度,板则反亏。
暴君殷纣王,终日“酒池肉林”、“声色犬马”,忠臣直言者一律处死。一次宴饮数日而不知晨昏,问周围人“今朝何年月日?”没有一人答出,于是纣王派人去问箕子,箕子闻听此事,对家人说:“无人知今朝何年月日,看来皇帝的地位不保了,如果我一人还明白,于我不利。”便告诉使者:“自己也醉得不知时间了。”这种韬晦术,是明哲保身之策,只为自己,何尝想到国家呢?为什么不给纣王敲个警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