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训练听知灵敏力听知灵敏力强的人,听的质量和效率都较高,能很好地在各种场合与各种对象交谈。把说的机会留给他人一个人说话有份量,是交往成功的一个方面,但交往时也要能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没有什么神秘……专心注意对你讲话的人极为重要。没有别的东西象那样使人开心的。”这是注重实际的学者,伊利亚所谈的关于成功的商业会谈的秘诀。
很显然,他无需在哈佛读四年书去发觉这一点,你我都知道。有的商人往往租用豪华的店面,陈设动人的橱窗,买经济经,为广告不惜花钱,然而却雇用了不知做静听者的店员——终止顾客谈话、反驳他们的意见、激怒他们的情绪、几乎要驱他们出店的店员,是不能使商业交往成功的。
面对始终挑剔的人,甚至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也往往会在一个忍耐、同情的静听者面前软化降服,而这位静听者要在气忿的寻衅者像一条大毒蛇张开嘴巴吐出毒物一样的时候静听。
纽约有家电话公司,数年前就发现了要应付一个曾咒骂接线生的最险恶的顾客。他发狂,他恫吓要拆毁电话,他拒绝付某种他说是假的费用,他向公众服务员会屡屡申诉,使电话公司引起诉讼数起。
最后公司派了一名最富技巧的“调解员”去访问这位暴戾的顾客。他用了差不多3个小时静静地听着这位老先生喋喋不休地发泄他的大篇牢骚,并对其表示同情。之后又四次访问他,并继续听他发牢骚。当第四次访问完毕时,这位调解员已成为他所创办的“电话用户保障会”的基本会员,据我所知,除老先生以外,他是世上唯一的会员了。因此,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在与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问题,他的需要,比对你及你的问题要感兴趣多一百倍。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静听人。“要使人对你感觉兴趣,先使人感觉兴趣”。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论他自己及他的成就,一定要——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
时机未至时不妨沉默
中国有句俗话说:“言多必失”。它是讲,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的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因而,“不乱表态”、“不妄发议论”是守柔不争的具体表现。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高级从员。
第二天,消息即传到天津,天津市委书记林枫立即报告正在这里主持北方局工作的中央代表刘少奇(时化名老戴),刘少奇立即指示:事情很大,要好好收集多方人士的反映。
12月15日,刘少奇来到天津英租界隔荫里1号,听取林枫汇报。林枫向他介绍了情况:现在靠近我们的教授们都说话了,认为西安事变过去了好几天,北方局一言不发,这是不对的。
咱们一些老党员也有意见。大家认为蒋介石打了十年国内战争,屠杀了许多共产党员,这次抓住他不杀掉,实在不解恨。党内和党外看到北方局至今不表态,很不满意,甚至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刘少奇耐心听完汇报后,郑重地说:“我们个人受批评、受委屈是没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是不能说,沉默比说了好。我们还是要等党中央的电报指示,因为中央知道全局。如果我们说了,和中央的意见不一致,必然造成思想上、舆论上的混乱。到那时候,按中央的指示办,我们就要纠偏了,与其乱了再纠偏,莫如现在沉默。待中央的指示来了,我们照中央的指示办,这样稳妥些。”
果然,事实证明了刘少奇不乱表态的正确和高明:中共中央出于民族大义,采取了促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遇事冷静沉着,坚决服从中央指示,这充分体现了刘少奇强烈的组织观念和党性原则,同时也是他工作主动,不打被动仗,不搞反复的方法论。
在刘少奇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恪守这一策略,不随便发表意见,这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自己对情况具体了解了多少?全不全面?所知道的情况是真情况还是假情况,如果所知不够而且含有虚假成份,岂不是贻害全党,殃及干群吗?二是中央的意见又是怎样呢?如果自己的看法与中央总的部署有差异,不是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吗?因此刘少奇这一稳健的工作方法确保了他始终与中央的指示保持同一,从而减少了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
所以古人说:治理中显露的,是大众的小事;治理中默然无声的,是圣人的表现;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远大的,是圣人的事业。
第十一计轻贬重褒——指出他人不足时要方法恰当
批评声中透出人情味批评人也是很有学问的,批评得当,对方也许会终生感激你;批评不当,便会自取其辱。当然,首要的一条是要从善意出发,抱着与人为善的观念。然后再考虑方式方法。最好的办法是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使对方不失面子而又不能自惭自悔,从而在心里对你没有反感。一旦接受了你的批评后,如果改过有些成绩,对方在心里还会存有感激你的感觉。反之,如果一味只图自身的痛快,把别人批评得闭口结舌、面红耳赤,甚至汗流浃背的地步,还要揭人隐私,在旧伤疤上再补一刀等等,对方或者慑于威势而不敢发作,但事后会对你绝无好感,会从心里厌恶你。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忠诚地规劝并好好地引导他,不行就停下,不要自取其辱。
然而事实是,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若要想改变对方,接受你的意见,那就要讲究批评方法和批评艺术。而“强化”和“感化”是两种基本方法,“强化”只能“逼其就范”,“感化”却使人容易接受,乐于改正。
批评人时,切忌只顾自己一味发脾气,得理不让人,如不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其结果与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一次,李主任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的一声将一份报告摔在小王的桌上,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同时都愣住了。李主任以为这是个惩一儆百的好机会,接着大吼道:“你看看,干了这么多年,竟写出这样空洞无物的报告,送到总经理手时,一定会以为我们都是饭桶!以后,脑子里多装点工作,上班时间少往统计室姑娘堆里钻。”说完,一甩手他走了。过后,他满以为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可事与愿违,大家都躲着他,布置工作,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手头有要紧事。李主任这才略品出一点滋味,恍惚意识到此举不明智。我们应学会批评更具魅力和人情味。如果将批评寓于真诚的称赞之中,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期末考试结束了,儿子伟伟除物理考的不好以外,其它成绩还不错。父母将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伟伟,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好。”
伟伟高兴地接受了这番赞扬,同时也意识到下学期要加把劲,把物理科的学习赶上去。试想,换一种说法,加入“但是”两个字,“……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
这很可能使伟伟怀疑赞扬之辞原来是批评的“前奏”,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他的学习不会有裨益的。
有时将批评寓于无声行动中,会更具有说服力。
有位司机介绍说:那天他开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卡片,心想准是罚款单,可他接过一看,上边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的字样,他感到非常惭愧,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十八年,执罚单位这样做,真是破天荒头一回。”这种“感化”的批评更具有魅力和人情味,使人乐于改正。
真诚的赞美,人人都喜欢
“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现在提得很少了,甚至有一些人一听这种话,就认为是“老土”。实际上,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实现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关系准则,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一层意义。从势利观点上来看,就拿经商来说吧,做买卖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经商,但是做生意却沟通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市场经济;就每天上班做工作的人来说,上班是为了拿薪水,从而保证自己的生活需求。但是,工作完成了社会所需要的任务,促进了工厂效益、社会效益。还有……,这不都是“我为人人”吗?反过来说,社会满足了我的生活需求,不也就是“人人为我”吗?当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但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纵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和本领,至少也不要做有损于社会、有损于他人的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这是人类行为极其重要的法则,假如我们遵守这个法则,便能获得许多友谊和永恒的快乐;假如我们遵从这个法则,就不能惹来麻烦。反之,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难免后患无穷。
倘若你需要朋友的认同,需要别人知道你的价值;倘若你希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种深具重要性的感觉;倘若你不喜欢廉价、言不由衷的恭维,而渴望出自真诚的赞美。正象查理·夏布所说的那样:“真诚、慷慨地赞美人,我们都喜欢。”
那就需要我们衷心服膺这一永恒的金律,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待别人。
纽约“卢瓦公司”的管理人达诺·马克马亨先生叙述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经过是这样的:“有次我帮一位著名的鉴赏家做庭园设计,这位主人走出来交待一番,提示我他想在哪里种杜鹃花和一片石榴。
“我说道:‘先生,我知道您有个养狗的癖好,听说你养的漂亮好狗每年都能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展览里,拿到好几个蓝带奖。’”
“这个小小的称赞却引起了不小的效果。”
“鉴赏家回答说:‘是的,我从养狗中获得了不少乐趣,你想不想看看它们?’”
“他用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领我参观了各类狗和所得的奖品,还为我说明血统如何影响狗的智慧和外貌。”
“接着,他转身问我:‘你有没有小孩?’”
“我回答说:‘有的,我有个儿子。’”
“‘啊,他想不想要只小狗呢?’他问道。”
“‘当然啊,他一定会非常高兴的。’”“‘那么,我要送给他一只。’鉴赏家宣称。”
“后来,他告诉我怎么养小狗,大概怕我记不下来,又进屋打了一份血统普系和饲养说明给我。”
“他不仅能送我一只价值好几百元的小狗,并能在百忙中拨给我一小时零十五分钟的时间,这完全是出于我衷心地赞美他的癖好和成就的缘故。”
能够让别人感到他们的重要——要诚心地做。
反击他人时点到即止
孔子所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是指观察和了解一个人,要看对方的言行是否一致。实际,仅仅就听其言方面来说,也是大有学问的。孟子读诗提倡“知人论世”,其实,听一个人的言论也要像读诗一样,即也要“知人”。明代哲学家吕坤提出了“凡听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指出了听言要先知其人的四个方面,即知人品,知意向,知识见,知气质,这样才会听得没有差错。事实上如果真做到先了解这四个方面,再与这个人实际行动相互印证,那么就可以完全不为对方的妙语连珠而蒙骗,不为对方的伪装假象所迷惑。
无理取闹是人际交往中难免碰到的行为。当你指责某人的错误行为时,他却会反过来振振有词,条条是道的与你顶撞,倒气得你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那么,如何反击无理取闹的行为,使对方确实觉得理亏、词穷、无言以对呢?
一要控制情绪。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的涵养与气量,在气势上镇住对方。
二要冷静考虑对策,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免做出莽撞之举。三是打击点要准;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然而,反击无理取闹的行为,也不宜锋芒太露。有时,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反而更为有利。
有个叫汤姆的,常以愚弄他人而自负。一天早上,他坐在门口吃面包,看见杰逊大爷骑着毛驴从远处哼呀哼呀地走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大爷出于礼貌,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很得意地一笑。
对汤姆这一无礼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大爷十分气愤,却又无法责骂这个无赖。他抓住汤姆“我和毛驴说话”的语言上的破绽,狠狠地进行了反击。
他猛然地转过身,“啪,啪”照准毛驴脸上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就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骂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大爷借教训毛驴,来嘲弄无赖已和毛驴建立了“朋友”关系,使他有苦难说,无辫子可抓,体现了幽默的反击术。
劝人改过要巧言攻心
高中生马飞和尹铁是一对铁哥们,常常一起出去惹事生非。尹铁十分崇拜马飞,对他言听计从。老师对他们的行为十分恼火,却拿他们没办法。一天,调来不久的年轻教师晓峰,把马飞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尹铁跟你不一样,家里没有当官的爸爸,也没有钱,一切要靠自己打拚,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就去劝他不要再去招事生非了,应该把时间放在学习上。”果然,马飞真的这么做了。不久后,马飞也来向晓峰老师保证:“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
不要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格言来作为随意指出别人缺点的理由。因为“是药三分毒”,没有人愿意天天吃药。批评也同样“有毒”,如果你真想帮助别人,就要尽量降低“毒性”,使其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