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方圆人生
6910400000012

第12章 处世篇(4)

身份,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即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显示出不同的身份。例如,“她”在厂里是团委书记,在党委书记面前是下级,团支部书记面前是上级;在家里,孩子面前是母亲,丈夫面前是妻子;在大街上是普通公民,走进商店是顾客,走进剧院是观众……在进行言语交谈时,我们说的话应当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词组句,从语气到表达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恰当得体。如果不看身份说话,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

说话要看时机把握住说话的适宜时机,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

时机,在此是说话的客观条件。“言贵精当,更贵适时。”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操之过急;该说的时候没说,是坐失良机。把握住说话的适宜时机,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例如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很容易把话题扯远,张家长、李家短。当大家谈兴正浓时,主持人如果生硬制止,势必会“一棍子”把人打“闷”。聪明的做法是先不扫大家的兴,也加入聊天的行列,瞅准机会,把话题引到要讨论的中心议题上来。

看时机说话,一般应注意这样几种情况:

一、应当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去反映情况或提出批评建议。人家刚丢了钱,你说要他请客,那你只能“吃”个难堪。

二、应当在双方的感情、认识差距缩小了以后再开口劝说。高明的推销员从不直接向持拒绝态度的顾客推销商品,而是先迂回,套近乎,解除了对方的“武装”之后,再劝人家购买推销的商品,往往获得成功。

三、应当对把握不大的事情事先作出暗示。“你上完课帮我借本书行吗?”“行。但不知图书馆有没有,我去看吧。”万一没借到,对方也不会太失望,因有言在先。

说话要看场合场合是决定说话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

场合是交际时的地点与氛围。场合是决定说话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场合有庄重与随便、自己人与外人、正式与非正式、欢快与悲痛、公开与私下之分。注意说话场合,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自觉地接受场合的约束,不说与氛围不相协调的话。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有关部门的一位同志去访问一位外语类的优秀考生。原来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于是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一提问就显得相当自然。

二、积极寻找适当的场合,使环境气氛适应自己的话题。例如,一个领导找部属谈工作,一般来说,应当把部属请到办公室里来。办公室表现了领导者的职责所在,能使谈话更具工作性质。但如果领导为开导某个部属,则可以到部属家里去。这体现领导放下架子,平等待人的作风。在部属家里,更有利于拉家常,使谈话气氛轻松,彼此的心贴得更紧。说话要看前后话语言语表达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前后话语,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指话语本身的环境。言语表面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呀。”“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说话要看文化背景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但对国内兄弟民族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就不同意,蒙族同志会说:“我们是乌桓的子孙。”在西方,你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而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慎言免灾,妄语招祸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的灾祸是从自己的言谈所招来的。因而慎言少祸。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的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尺寸,说的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当别人出现错误时,该怎么做呢?音调、手势、或眼神都可以用来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它可以收到言辞表达一样有力的效果。但是,当你指出对方错误时,他会同意你的观点吗?不会,绝不会的,只能造成反击。因为你已一拳伤害了他们的判断、荣誉、智力和自尊,尽管你用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理论如何反驳,也改变不了观点,只因你伤了他们的感情。

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也应该这样说:“啊,慢着,我有另外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大家纠正我。”

很奇妙,确确实实很奇妙,像这样的话,天上或地下绝没有人会来反对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

千万不能一开始就表现出:“我要证明什么什么给你看”。这无疑是说:“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想法”。它会引起反感并爆发一场冲突,给自己带来麻烦。

假如你想证明什么,就应不让任何人知道,要不着痕迹,很巧妙地去做。

科学家伽利略在三百多年以前就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苏格拉底也一再告诉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这就是说,最好不要再指出人们有什么错,那是要付出代价的。换言之,别与配偶、顾客或敌人发生冲突。别指责他们的错误,要运用一点技巧,别惹他们动怒。埃及法老阿托乙在耶稣诞生的二千二百年关,就曾给儿子一句箴言,它至今仍然十分有用:“要机智灵活,这将会帮助你达到目的。”

早在两千年前耶酥就讲过:“要赶紧与你的对头和好。”

如果你想促成别人的意见与你一致,应该做到: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为朋友的隐私守口如瓶明代哲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我少年时曾把不应向外说明的秘密说给了别人听,父亲知道后责备我。我说:‘我已告诉别人不要对外讲’。父亲说:‘你都不能做到不让你的嘴讲出去,还能够要求别人做到吗?而且,警戒别人与警戒自己,哪一种更困难?你今后要多加注意。’”实际,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炫耀,或出于卖弄,或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有些人常把自己知道但不应当外传的秘密讲给别人听,连同自己的妻子或儿女。并一再叮嘱他们不要外传,殊不知自己的妻子、儿女等还有关系密切的朋友、亲属。自己连自己的口都难守住,还能要求别人能守住口吗?因而常常由于这样的泄密,导致了工作、关系等各方面的损失,也因此而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这种教训必须谨记。

话虽如此说,当人们遇到这些“伤心事”,譬如家庭纠纷,生理缺陷,个人恩怨之类纯属个人私事的东西,一个人闷在心中实在难耐,也无济于事。一般都会向自己的知己好友诉说,目的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同情、爱怜,及时帮自己出点子、想办法。但这些“隐私”,知道者范围不能大,只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证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力。如果不把“保密”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热衷于流言蜚语,把朋友的“悄悄话”公诸于众,如果是无意间的“泄露”,还情有可原。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被歪曲事情真相,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把事情搞糟。同时还会使你失去朋友,甚至会失去周围同事对你的信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马克思住在巴黎的时候,与诗人海涅之间的友谊,达到了“只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当进步,写下很多战斗诗篇,夜晚,就到马克思家中朗诵自己的新作。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与他加工、修改、润色,但马克思从不在别人面前“泄露天机”,直到海涅的诗作在报章上发表为止。海涅称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为世人所羡慕,所称颂。

在朋友纠纷中,因流言蜚语而生的矛盾占有相当比例。一是猜疑型,见某男某女来往密切,便断定人家关系不正当;见某某在谁家门口多站了会,便断定人家是“侦探”,捕风捉影不算,还乱找别人咬耳朵。二是传播型,听到谁过去一点闲闻逸事,当做故事题材,讲得天花乱坠,看到谁对妻子恭敬一点,就到处张扬,称其为“妻管严”。古人深知飞短流长的危害性,就以“未见真,勿轻言”诗句告训人们,不要热衷于流言蜚语。

只有为朋友、同志保密,“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同志的信赖,友谊才能不断加深。善言不如善听对话,一般是由两方组成的,而每一方都担负着两个任务:说和听。你的“说”是为了对方的“听”,你的“听”又促成了对方的“说”。

在“说”与“听”之间,哪一方对维持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呢?从某种意义说是“听”。因为,“听”可以让你了解对方,明白对方意图和需求,从而决定你应该向对方说什么如何说等一系列“说”的行为。

但是,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在与人交谈时往往缺乏“听”的功夫。他们顾不上听人家说了些什么,或是匆匆忙忙地截断别人的谈话;或是心不在焉地听别人谈话;或是断章取义、截头截尾地对待别人的谈话;或是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同虽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将脸扭向一边,一副漫不经心、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看这个样子,他似乎不愿同我谈话,算了,别浪费时间!”有时随着对方也不时附和地说一二句“是吗?”“原来如此”一类的话,但他那举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别谈了,他根本没听进去。”于是,一场谈话只能半途而废。

相反,如果你的听众是一个聚精会神、侧耳聆听的人,你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噢!瞧他那副认真的样子,似乎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哩,我还可以多说些。”如果对方边听边点头,并不断附之以“嗯”、“嗯”之声,那么你的谈兴一定会受到十分大的刺激,你会产生对自己更大的信心,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会变得清晰。

显然,善于倾听无形中起到了褒奖对方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你若能耐心地听说者倾诉,这就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你是一个值得我结交的人”。无形中,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于是,说者对听者就会产生一个感情上的飞跃,“他能理解我”,“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彼此心灵间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

怎样做一个听话的能手呢?

首先,要认真听。仔细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热情友好地对待对方和及时肯定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重要内容。

有位顾客买了一件西服,因为掉颜色回去要求退货,和售货员争执了起来。商店经理闻声赶来,三言两语就使气得发疯的顾客恢复了平静。

经理的方法是:(1)经理静静地听顾客说话;(2)等顾客说完,让售货员说话;(3)经理承认不知道西服掉颜色,并征求顾客意见:“现在怎么处理,本店完全听从您的意见。”顾客说:“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掉颜色呢?”经理说:“能否请您试穿一个星期再作决定?您那时候还不满意,请您退货。”结果,顾客穿了一个星期,西服果然不掉颜色了。做一个听话能手,还要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人说话要注意礼貌。要专心致志地听,眼光要和讲话者交流,适当以表情姿态呼应对方的讲话。眼光切勿飘忽不定,不要做其他事情和显出不耐的样子。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谈话或接过话头代下结论,只是没听清时才打断对方,有礼貌地提出询问。

要想会听,还得学习一些听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听力训练。

(1)训练听知注意力要知得准确,首先要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自己关注的对象。有时需要同时关注几个对象,还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具体办法可同时打开两个以上的收音机,播放不同内容,然后复述各个收音机播放的内容。

(2)训练听知理解力理解交谈对手的话,首先要注意对一些含意较深的词语的理解,其次要理解一段话的主要观点,最后要理解对方说话的中心意图。训练方法可以找朋友闲聊,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理解力。

(3)训练听知记忆力要学会边听边归纳内容要点,记住关键词语。具体训练可在闲聊或听完新闻之后,凭记忆写出来,写得越准确说明记忆力越强。

(4)训练听知辨析力首先要辨析说话者语义的内涵,其次,要迅速分辨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并加以评析。日常生活中,注意听人争论,练习自己的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