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交际
6910300000048

第48章 心理制胜

心理制胜退楚兵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郑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力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章,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并命令城里的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出一丝慌乱之色。然后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遂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他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便令探子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利用心理战击退敌兵的战例。

人际心理制胜术

纽约有两家大公司,一家是巴顿公司,另一家是奥斯本公司。巴顿公司的总经理约汉斯有意将自己的公司与奥斯本公司合并。

有一次,在一产个很随便的场合,约汉斯以相当随便的态度向奥斯本公司的副总经理史思丁说了一句效力极大的话,不久以后,这两家公司真的合并了,实现了约汉斯的愿望。为什么约汉斯一句很随便的话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力?史思丁告诉了我们的实情:那天约汉斯说:“昨天晚上我留意了你们的推销处与我们的推销处,发现二者并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这是什么意思?”史思丁问。“这与你没有什么关系。”约汉斯说完,微笑着离开了史思丁。就这样,约汉斯的意念已种植在史思丁的心里了。从此以后的几个星期,他俩见面时彼此都没有提及那次的谈话的具体意思。可是,约汉斯种植在史思丁心里的主意,已经在史思丁心中开始萌芽了。

果然,史思丁开始认真地研究和思考逐个问题。史思丁也觉得将两家公司合并大有宏图可展。于是,第二次会晤时,他们首先认真讨论的问题就是那规模宏大的合并事业。两家首脑一拍即合,很快巴顿奥斯本合股公司成立了。

原来,约汉斯采用的这个策略是一个心理制胜的老谋略,在许多年前拿破仑曾运用过,那就是“依照对方的感觉而引起谈判”。

约汉斯只是不留丝毫痕迹地说明了一个要点,接着又很轻松地以微微一笑混了过去。这就引起了对方的深思。其实,约汉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他要在自己正式提出建议之前,给对方流露出自己的观点来,使对方有充分的机会考虑他的建议。

别人对于一个新的主意将作何反响,是我们一下子难以预知的,最多我们也只能作一个大致的估计。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估计行事,一定会有很大风险,而且容易上当失败。

前面我们不是说过约汉斯所采用的是拿破仑的老策略吗?那么拿破仑是如何应用他的策略去满足他的欲求的呢?事情是这样的:拿破仑在爱尔福与俄皇见面的时候,想娶一位俄国公主为妻,以承受他的新皇位。当时,拿破仑也是用间接法来表示他的意思的。拿破仑对俄皇说,他需要愉快的体息和甜蜜的安慰,需要家庭和孩子。而他目前的妻子比他年长10多岁。接着他又请俄皇原谅,要俄皇宽恕他不是时机地向他发泄了胸中的苦闷和烦恼。话说到此,拿破仑停顿了一会,然后又说:“哦,真对不起,我想现在差不多是进早餐的时候了。”于是,他向俄皇道别。

后来《拿破仑传》的作者卢特维奇写道:“这是何等妙的策略呀!他能够在早餐以前,道出一个含意独特的话题,使他可以在对这个话题作更进一步的讨论以前,就找到了避开的机会。而将这个话题变作俄皇的想法,真是聪明绝顶。”

富兰克林在费城的时候,也是运用这种谋略去实现他的许多计划的。他一点也不假借官场上的势力,只是凭借这种手法,便在费城装置了电灯及组办了警察组织、建立了费城大学及美国哲学学会。

富兰克林在办每件事之前,他总是先在一个适当的会议上宣讲他的主意,或是事先在报纸上发表他的计划。如果这样做后所得的反响微弱,他便将这一章划暂时搁置起来。然后,再慢慢地、小心地设法向那些他所希望借助的人表露自己的观点。

但凡有才干的人,当他们对付一些新人或者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着急,而是十分谨慎、小心的缓慢。

史密斯在纽约下议院里的时候,主张初入议院应“沉默三年”,用意亦是如此。他的上司福莱曾经说:史密斯是小心谨慎地等待着,直至他对于他自己有了十分的把握、对于新的环境完全熟悉了解之后,他才显出身手,一鸣惊人。

所以,我们时常发现许多成功的人,在实施一项计划和行动之前,必费尽心思去考察别人是赞同还是反对,进而引人入自己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