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交际
6910300000040

第40章 能伸能屈(3)

与项羽不同,司马懿则是能屈能伸,最终成了大事。三国末期,魏明帝逝世,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明帝死前委托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朝政。少帝年幼,无力亲理政事,曹爽和司马懿集军政大权于身,共掌朝政。

司马懿为曹家天下立过汗马功劳,德高望重,权倾朝野,在朝中有很大的潜在势力。曹爽则是皇帝国戚,甚得魏明帝的宠信,势力也是很大,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初时二人共掌朝政,同心同德,曹爽很敬重司马懿,遇事多作商量,不擅权专行,后来曹爽逐渐权高势重,架空司马懿,只让他挂职太傅。二人之间,为权力之争出现间隙,久而久之,发展到水火难容。司马懿虽然大为不满,但他深知曹爽重权在手,自己一时难以抗衡,只好暗中组织人马,以待机行事。为防不测,迷惑曹爽,便称病居家,对朝政不闻不问,并告诫二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安份守己,不可争强斗胜。

时隔不久,传来边境告急的军情,东吴军队分兵两路进攻六安和淮南,请求朝中发兵边关救急。一时间急得曹爽不知的措,赶紧召集众臣商议对策。退兵之计还未落实,又传来急报,樊城又遭东吴攻击。连连告急,使曹爽如同火上浇油。无计可施,只好以皇帝的名义派人去请司马懿来朝议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对战局了如指掌,同时也料定曹爽必来相请,认为借此时机出战,一来可以打击曹爽的气焰,二来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司马懿来到朝中后,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无计可施的满朝文武,见司马懿亲征边关,深信定可退敌,人心振奋,为司马懿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曹爽亲片将他送出津阳门外。司马懿率军直奔樊城,对东吴部队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袭,很快打败了围城的吴军,然后又转战六安,解了重围。前后不足一个月,司马懿就解了边关之危,班师回朝,声望大增。

曹爽为了夺取皇位,进一步独专朝政,排斥异己,在军机要地安置亲信。朝中大臣对曹爽的专横和野心,虽看得清楚,但敢怒不敢言。曹爽唯一的顾忌就是司马懿。他命心腹河南尹李胜,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让他以向马懿辞行为由,前去探听虚实。

司马懿自上次边关出征得胜回朝后,兵权又被曹爽剥夺,一直采取忍耐退让的策略,称病居家,不问政事。得知李胜来访,便知其实质用意,于是作了一番苦心安排。

李胜来到司马懿的居室,司马懿正在侍女的服侍下更衣,只见司马懿浑身颤抖,久久地穿不上衣服。司马懿又称口渴,待侍女捧上粥来,司马懿以口去接,将粥弄翻,流了一身,样子十分狼狈。李胜说;“听说太傅风痹旧病复发,没想到病情竟这样严重,我受皇帝恩典,委为荆州刺史,是特来向太傅告辞的。”

司马懿故意装作气力不济的样子说:“我年老体衰,活不了多久。你调任并州,并州临近胡邦,要多加防范,以免给胡人制造进犯的机会啊!恐怕我们今后再难相见,拜托你今后替我照顾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李胜说:“我是出任荆州,不是并州啊!”

司马懿又问道:“你不是说并州吗?”

李胜又重复说:“不是并州,是荆州。”

司马懿说:“我精神恍惚,没有听清楚你的话。凭你的才能,可以大建一番功业。”

李胜回去后,将所见所闻的详情告诉了曹爽,并说:“司马太傅不过是一具没有断气的躯壳而已,身体极其虚弱,神志恍惚不清,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值得顾虑呢?”

曹爽听后大喜,从此对司马懿消除戒心,不加防范。不久,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南山拜竭魏明帝高平陵,曹爽以及他的弟弟曹义、曹彦和心腹亲信一同随行。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就立即发动了兵变,他以太后的名义传布诏令闭锁城门。派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统领数千禁军。迅速占领城中要害部位,解除曹爽的亲信的兵权。城中控制后,司马懿亲自出城劝降曹爽,他向曹爽说:“如果你放弃反抗向我投降,我将保留你的性命,否则将会斩杀你的全族,让你死无完尸。”曹爽部下见司马懿如此不仁不义,都十分愤慨,纷纷力劝曹爽调兵平叛司马懿,曹爽犹豫再三,感到自己已隐入绝境,没有能力平叛司马懿,于是不得向司马懿投降。曹爽自以为免除官职后,也可当个富家翁,坐享清福,然而,事出所料,时过不久,司马壹以曹爽大逆不道,图谋篡位的罪名,连同亲信党羽全部诛杀。

这场争斗以曹爽惨败而告终。曹爽失败的致命错误是紧要关头缺乏冷静,被司马懿的“屈”所迷惑。而司马懿能屈能伸,巧妙地欺骗了曹爽,使其解除戒心,疏于防范,赢得了时间。并在时机成熟之时,不失时机地断然起事,从而一举成功。

勾践能伸能屈卧薪尝胆成霸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克己复礼的典故众所周知。当越国战败被吴军围困在会稽时,眼看就要亡国,勾践接受了范蠡的建议,忍着屈辱去吴国讲和,为了讨好吴王夫差,勾践带着夫人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勾践给夫差喂马、牵马,夫人给吴王充当侍女,夫妇俩毕恭毕敬地伺候吴王,忍受奇耻大辱。对于勾践来说,由一国之君沦为另一国之君的马夫,无疑是由天堂掉进地狱。特别是还要自己的爱妻同他一道忍受奴隶般的侮辱,为人驱使,这需要怎样的忍耐力?但为了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咬牙忍了足足三年时光,终于使吴王放松了警惕,以为他真心归顺了吴国,将他放回越国。回越后,为了报仇雪耻,勾践再度施行忍功,为了避免被安逸的生活消磨意志,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餐必尝一尝苦胆,还要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睡觉时他将席子撤掉,拿柴草当褥子。勾践一面自己卧薪尝胆,一面不断地给吴王夫差送美女,赠珠宝,消磨吴王的意志。当然,他也不忘抓军训,搞生产,经过九年时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勾践终于忍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一举打败吴军,灭了吴国,逼得夫差自杀,自己做了春秋时期的新霸主。卧薪尝胆说的虽是古代帝王争霸的故事,但它却无可辩驳地说明“忍小”是“谋大”的策略和手段。有人或许会说,勾践所受的羞辱够大的了,牺牲未免太大。但就一国对一人而言,个人的羞辱再大也是小耻,丧权辱国才是大耻。以个人的受辱,忍一时的苦难,而兴国定邦,这就是“以小谋大”。儒家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这个意思,以忍住个人的私欲,克制自我恢复和复建一国之“礼”,损失再大也是值得的。

委屈求全化解矛盾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世界这么拥挤,你不碰他,他还碰你。有人安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也会无端地受到袭扰、误解。此时据理力争完全是正当的。但是这样一来,往往后果严重。这就需要忍,委屈求全,自觉扩大精神空间,这也是对他人生存空间的尊重。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窝囊事发生,比方当人家丢了驴,正在寻找的时候你恰好就在拴驴的树下乘凉歇脚。这时候不用说驴的主人怀疑你的清白,就连自己也会感到不好意思。越想解释越解释不清,驴主人越发坚定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争吵、骂娘,甚至是大打出手,仍旧搞不清,只要驴没找回来,官司就得打下去,冤怨相报,没完没了,在闹心的“持久战”中谁也别想安宁。即使最后把驴找到了,脸已撕破,友谊和睦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由于误会而引起的纷争特别让人烦恼、窝火,既伤脑筋又伤和气,有时甚至带来破财和杀身之祸。可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却有化解此事的高招,那就是忍。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居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可见他替人还一条裤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你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你偷,这在面子和人格上就说不过去,更何况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的帽子不说,还要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他暂时牺牲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解除的时候。

后汉时谯县有个叫曹节的人,待人仁义宽厚。有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头猪,与曹家的猪很相像,于是那位邻居就找上门来询问,曹节二话没说,就让他把自己家的猪赶走了。不久,邻居家那头丢失的猪又自己跑回圈来,邻居的脸上很挂不住,主动把曹节家的猪送了回来,并表示感谢,曹节笑了笑将猪收下,还是什么也没说。

与陈重、曹节一样,汉武帝时的太傅卓茂,也是一个性情宽厚的人,与乡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一天,他骑马外出,有个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知道一定是那个人认错了,但并不分辩,只是嘿嘿一笑,便把马交给了他。不久,那个人找到自己的马,于是又把卓茂的马给送了回来,并表示歉意。

以上三位先人都是当时有名气有地位的人,他们并没有做贼,却被人诬为梁上君子,这是对人格的侮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俗话说:做贼心虚。既然没有做贼应该气壮才是。他不尊重你,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你,你也可以不尊重他,和他理论理论,最起码解释几句总可以吧?干吗非要忍着呢?其实,他们这样做,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忍一时委屈,保全了大家的和谐、宁静,并不损失什么,反而会赢得一个更宽阔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