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交际
6910300000032

第32章 真假虚实

真假虚实的烟幕术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着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斩首。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他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1968年春天,捷克期洛伐克掀起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通过了一个具有改革新思想的《行动纳领》。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运动不仅激怒了前苏联领导集团,也使东欧各国惶恐不安。可是,当8月3日在捷克期洛伐克达成的华约六国协议公布之后,人们普遍松了一口气。因为。前苏联在协议中承诺了不对捷克期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一时间布拉格市民产生了种种乐观情绪。

8月20日夜,一架前苏联民航客机出现在捷克上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向布拉格机场发出紧急信号,声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紧急降落。机场负责人按国际惯例,同意了它的要求。当飞机在机场跑道停稳后,几十名全付武装的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舱门,迅速占领了机场塔楼,并指挥随后而来的苏军大型运输机降落。当一辆辆坦克、装甲车从飞机上开下来,驶向市区时,人们这才明白前苏联的真正含义。

原来前苏联用了一招缓兵之计,诱使捷克斯落伐克放松了戒备心理。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又来了个暗夜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捷克期洛伐克全境。

蒙蔽别人绝非奸邪之人的专利,它亦可用于达成这好事善举。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是怀着一定的目的展开交际活动的,或者为了寻求友谊,加深感情;或者为了交流切磋,互通信息;或者为了寻求合作,获得利益;或者为了求得帮助,摆脱困境。一般情况,交际双方有了明确的交际目的,便于双方的互惠互动,可以互相呼应。但有时,交际目的的过于显露,反而会有碍合作,不利于交际目的实现。这就需要隐蔽交际目的。某陶瓷厂给酒厂生产包装瓶,原定价每只两元,在准备签订下年合同时,陶瓷厂考虑到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准备调高酒瓶价格,但又怕酒厂不接受,经过一番谋划,陶瓷厂向酒厂展开了攻势:“由于国家抽紧银根,控制信贷以及其他原因,我厂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贵厂能预付下年三分之一的货款。否则,生产难以保证,耽误供瓶计划,将给贵厂生产带来影响。”

酒厂当然不愿一下子支付大笔的预付款。经过数次商谈,最后陶瓷厂做出了让步:不支付预付款,只好考虑适当提高酒瓶价格。结果陶瓷厂如愿以偿。

真真假假,深藏不露《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指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舌辩之士,斥责张松,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已能,只好瞒足下耳!”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张松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令扯碎其书烧之。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打掉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于一种论辩技法——虚拟示意法。

虚拟示意法,就是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之的一种论辩技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包括虚拟和示意两个步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但比较起来,虚拟较容易些——主导者就是自己,虚到什么程度,拟出何种样式,全凭自己;而示意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关键。

要成功地动用虚拟示意法,就需要巧妙把握这两个步骤。具体说来,就是:

(1)要虚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辩惺惺作态,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知觉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或一致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理解、认可。前例中,张松虚拟的“此是旧中国时无名氏所作”,曹操是一位统兵主师,要写地书籍,难免对前人总结战争的经验有所借鉴。加上他的猜疑心本来就重,当然就会相信了。反过来,如果张松虚拟的是“此是我刘璋所作”,抑或“此是江东孙权所作”,杨修、曹操的知觉,都不会产生认同。因为这与他们的实践与经验相差太大。

在论辩中,作为对手,对方总是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的;对你所说的,本能地会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虚拟时,于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时,不防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混沌局面。如张松的“无名氏”,不说具体,让你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知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虚拟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说虚话技艺圆熟者经常使用“有几分真”的谎言来使人信以为真,蒙蔽性非常大。

(2)示意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表达巧妙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言语。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的虚拟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的示意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虚拟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虫带虫东”,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妙地移与二乔。激起周瑜大怒后,又佯作惶恐之状,连称: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待周联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后,再故意劝其“事面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示意,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虚拟一旦实施,摆在自己面前的,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手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是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树在对手眼前,迫使他只能作出“相信你所说的”这惟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示意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诸葛亮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的虚拟。

有一年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名酒节上,外省某经贸公司与贵州一酒厂的谈判,酒厂即成功地运用了此法。该公司欲订购白酒10吨。但贵州的酒如林,名酒如云,各家竞争激烈。究竟订哪家的,委实棋难定。他们在与这家酒厂的洽谈间,对这么一宗大生意,厂家掩藏起内心的兴奋,平静而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今年的货早已订完了。已开始订明年的。如果你们需要,我们设法给你们安排明年早一些的。”对此虚拟,公司当然大出意外:“是吗?前天你们还在大拉客户哪!”厂家随即实施示意技巧,摆出一副赤诚:“商场如战场嘛,你们是聪明人,会不懂?那是我们的一种策略。众所周知,我们的酒是根本用不着‘拉’的;更何况过了一天,情况还会不变?这不,今天一清早,广东一家公司才将今年的最后一批10吨全部订完。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们嘛!”此示意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是的,听说你们的酒好,我们才慕名而来。我们来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给我们一些?”厂家进一步示意,故作难状。公司更加着急,好话说了一大堆。厂家这才以关怀、同情的口吻说道:“既然你们要与我们长期合作,考虑到我们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给其他客户做做工作,每家匀出一点,给你们凑足10吨”。公司大喜。厂家更大喜了。

防止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伪君子

为政者以权谋之术作为自己升官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学厚黑之术,另一方面要学明哲保身之术,利益的权衡是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感情除了用来掩饰内心的险恶及目的之外,在内心深处已经或正在泯灭。

战国时,智伯想讨伐卫国,就虚心假意地给卫君送去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卫君很高兴,群臣都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忧色。卫君问他:“大国与我们交好,而你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出力而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是小国间的礼节。而大国这样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卫君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部队,部队加强了防范。后来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等到了边境,见到卫国已有准备,就回去了。智伯说:“卫国有贤人,已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为政者的每一次行为是有其目的的。智伯送卫国重礼看起来像是联络感情,其实为政者的“情感”后面必定有所图谋,南文子料定智伯故意做出与卫国交好的姿态以掩饰起兵袭卫的真实目的。这正是为政者的共同特征。

怎样做一个遇强示弱,遇弱示强的交际高手丛林里的生态圈似乎是天定的,强与弱,谁都不可能去改变。但人类社会却不同,人类固然也有先的强与弱以及后天的强与弱,但因为人类有智慧,可以通过学习及经验的积累,在人性丛林里巧妙地获得生存的机会,并进而为自己争取利益。

有一个法则是值得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行走时参考的,那就是遇强则示弱,遇弱则示强。人不太容易去改变自己条件的强或弱,但却可以用示强或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

“遇强则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对方的戒心。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做的。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格的“强者”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失效,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评估的。何况还不一定可击败对方,“存在”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则示强”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实力较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会周围寻找对手,好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来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防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因为侵略也必为你带来损失,若判断错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强”的对手,那你不是很惨吗?人性丛林里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有相对的强与弱,也没有永远的平衡。国与国之间不易做到此点,但人与人之间却不难做到,只要你愿意,也不论你是弱者或强者。“遇强示弱,遇弱示强”,只是交际中一种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