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就把秦武王对公孙衍的信任化得无影无踪。秦武王心想、原来你公孙衍是个守不住秘密的人呀,这我怎么还能重用你呢?
不久,武王便找了个借口,把公孙衍驱逐到国外去了。甘茂就这样先发制人,凭几句胡编乱造的谎言,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自己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打败,从而保住了自己宰相的宝座。
战国时期,魏国的庞葱要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质子(人质)。庞葱想到他此番离国,不知何日才是归期,心中无限惆怅。为了预防魏王离去之后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他觉得有必要先提醒提醒魏王。于是,庞葱在临出发远行之前,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吗?”
魏王回答说:“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现在有两个人来报,说街上出现了一只大老虎,大王您相信吗?”魏王说:“那我有点怀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向大王报说街上出现了大老虎,大王您相信吗?”
魏王说:“如果三个人都这样说,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庞葱说:“街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说街上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要比上街远得多,而在大王面前数落我的人肯定不只是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才好。”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认真鉴别的。”
庞葱聪明之处就在于料到日后肯定会有人(他的仇敌)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而他又不在魏王身边,连争辩的机会也没有,不如先发制人,将一些需要提醒的话先讲在前头,以引起魏王重视。机会也选得恰是时候,选在陪太子赴邯郸做人质前夕,更易使魏王增加对他所说话的印象,如果日后若有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庞葱临行前的话,好有个对照,而且,在这种依依惜别的时候,说这番话最易使人感动,感动得魏王作保证说:“我会认真鉴别的。”这自然是庞葱先发制人向魏王进言时所期望得到的保证。
贯彻先发制人的策略无非是主动出击,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使对方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从而迫使对方改变不利于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防止祸从口出
你听说过《舌头宴》的故事吗?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年轻的时候给贵族当过奴隶,一次,他的主人设宴请客,客人都是当时希腊有名的哲学家。主人命令伊索备办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于是,伊索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
开席时,主人大吃一惊,问:“这是怎么回事?”
伊索回答说:“您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不是最好的菜吗?”
客人都被伊索说得频频点头,哈哈大笑起来。主人又吩咐伊索说:“那我明天要再办一次宴席,菜是最坏的。”
到第二天开席上菜时,依然全是舌头。主人责问伊索。伊索镇定地回答说:“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出的吗?舌头即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主人默然。“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这句话相当精辟,充满辩证法思想。的确,口才具有两面性,舌巧如簧、妙语如珠者,办事如意,水到渠成;出言不逊、恶语伤人者,惹是生非,祸及自身。那么,如何才能不叫祸从口而出呢?主要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忌语言粗俗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语言粗俗,满口脏话,恶言伤人等不文明谈吐,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结果,影响交际,败坏风尚,当引以为戒。
请看下面的例子:上下班时间,乘公共汽车人多,甲某好不容易挤上了车,长吁了一口气,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乙某。
乙某毫不客气地说:“拱什么拱,谁不知道今年是猪年。”甲某一听火了,也不相让,回敬道:“狗年都过去了,你叫什么!”两个人斗嘴,周围的人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这种幽默,未免太尖酸刻薄了。
如果两个人修养好,你敬我让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尴尬情况。比如,乙某可说:“请你注意点,你挤着我了。”甲某则说:“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又如这么一则故事:某村有个读初中二年级的男孩子,成绩不好,多门功课不及格。其父怒不择言谩骂道:“老子喂头猪,一年还可卖几百元,养你有什么用!再考不好,给老子滚!”小孩自知成绩是一下赶不上来的,便写了个留言出走了,害得家长四处央人寻找,还登广告寻找,结果用去数千元,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孩子的母亲也急成了精神病。
孩子们的思想单纯,且意志薄弱,易受挫伤,因此,对孩子莫要谩骂、挖苦。孩子也有自尊心。
再看这么一则故事:某小青年见一少妇容貌俊俏,身材丰润,故意擦身而过,用手拍了一下少妇的臂部。少妇先是一惊,接着怒形于色。“你……”该小青年却耍无赖说:“我,我怎么啦?你也走,我也走,是你的屁股撞了我的手!”少妇怒不可遏,拉着他就吵了起来。最后,巡警将该小青年带走了,无疑,该小青年将得到很好的“教训”。品格低下的小青年得到“教训”,活该!
普通百姓要注意讲文明语言,那些领导人物语言也不能粗俗。否则,只会弄得场面尴尬。请看下面的故事:1959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莫斯科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被控制国家决议案。赫鲁晓夫与尼克松会晤时,宣称这是严重的挑衅,是愚蠢的、威胁性的决议,他用拳头在桌子上乱敲,还疾言厉色地喊了几句粗鲁话,连身旁的翻译脸都变红了,过了一会儿,翻译才说:“这项决议名声很臭,像是一堆刚拉出来的马粪发出的恶臭,没有别的比这气味更难闻了。”
因为赫鲁晓夫曾当过猪倌,尼克松直视着赫鲁晓夫,毫不示弱地回敬道:“恐怕主席先生弄错了,有一种东西比马粪还难闻,那就是猪粪。”
翻译把尼克松的话翻译给赫鲁晓夫后,赫鲁晓夫的脸胀得通红,也不便发怒,只好尴尬地笑了笑,说:“这点,也许你是对的,现在,我们该谈别的问题了。”
二忌揭人之短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者污点,在和对方谈话时一定要避开这些他(她)所忌讳的东西,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就连鲁迅笔下的那位惯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也有忌讳。虽然他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他能控制自己,心理很快能平衡,唯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赖”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在封建时代,因说话不留神,犯了人家忌讳而人头落地、身首异处的事例不胜枚举。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他的几位患难兄弟因在他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他“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做过“贼”,(起义在封建时代是贼的同义语),自从当了皇帝后,就很忌讳人家提他以前的那段“不体面”的往事,如果有人当他的面说“和尚”、“僧”乃至“生”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也不许别人提“贼”,甚至与“贼”音相近的“则”字也不许提,提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在封建时代,这种忌讳心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便是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学者因犯了当权者的忌讳而白白丢了身家性命,可悲可叹。大凡普通之人也有忌讳心理,你在谢顶者前如果说他“怒发难冲冠”或“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人家肯定会愤而变色,有时甚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到时候你就会尴尬不已。
那么,该怎样避讳呢?
我们认为,应该先了解对方有无忌讳之处,对对方的忌讳之物要视为禁区,十分谨慎地避开,以免触痛对方,谢顶者面前不说“亮”,胖子面前不说“肥”,瘦子面前不说“猴”,矮子面前不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面前不说“丑八怪”,跛子面前不说“举足轻重”,驼背面前不说“忍辱负重”。对人家失意之事也应尽量避开不谈。比如,在高考落榜者面前少炫耀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久婚不育者面前少谈生儿育女事,在有偷窃行为者面前莫谈论《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朋友和同志的态度问题,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此,有必要在交谈中学会避讳,为自己留点口德,这样也可使自己免除祸从口出之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