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先发制人是上策一位哲人说过:“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先发制人的给对方灌输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你便能引导对方朝着你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是符合心理原理的,有关的心理学实验结果也表明,在相继作用于人们的同等社会刺激(信息)中,最先出现的社会刺激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竞争者总会找机会在领导面前贬低你、诋毁你,你如若察觉出有此种危险,不妨先发制人,先给领导者灌输一种观念,说某人如何如何忌恨你,可能会挑拨你和领导的关系。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如果你先发制人,先给领导打个招呼,引起他的重视,待以后真的出现类诋毁你的情形,领导者心里就有了谱,就不会为难你了,你就可以平安无虞了。
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天下闻名的说客。此人在外交谋略和政治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但不忠于某一国君。因而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得志。
当初,陈轸和张仪都在秦惠文王宫中,也都得到重用。
二人在外交谋略方面都是高手,且都能言善辩。这就正应了那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俗语。张仪因以连横之术游说秦王,深得秦王宠信,并被任命为丞相,一时权倾朝野。张仪利用秦王的信任使用反间计、中伤法,大量排挤秦国旧臣,以抬高自己的地位。陈轸知道张储藏迟早要谗害自己,于是不待张仪着手,陈轸便先发制人请田莘出面对秦王说:“能危害我们秦国的是楚国,楚国知道横门君善用兵,陈轸富于谋略,必使张仪来中伤二人,望大王不要听他的。”
不出所料,后来张仪果然来说陈轸的坏话,谁知他刚一张嘴,秦王便怒而不听。
在这里,陈轸知道张仪陷害自己是迟早的事,于是便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请田莘出面给秦王灌输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乃是陈轸制胜的妙招。如陈轸自己出场给秦王灌输先入为主的观念,肯定没有他人出场的效果。人们往往认为,人在为自己讲话时总带在偏见,不会有公正立场,人们不是常说“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吗?而出自旁人之口,似乎代表一种社会舆论,不论其正确与否,给人的印象是,讲话者不是为自己说话,因而他的立场就比较客观。陈轸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张仪碰了壁,但仍不死心,继续向秦王进谗言说:“陈轸作为秦国大臣,常常把国家机密情报泄露给楚国,我不愿与他共事,希望大王驱逐他,处死他。”有大臣投敌叛国这可是大事,因此,秦王单独把陈轸召来问:“听说你要到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据实回答说:“是的”。接着便给秦王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妻子,有人引诱年长的一个,遭到了她的痛斥,又去挑逗、勾引年少的那个,她以身相许。后来,那位楚国人死了,旁人就问那们勾引者:“你愿娶那位年长的,还是那位年少的?”勾引者回答说:“我愿娶那位年长的为妻。”旁人不解,问他:“年长的那个骂你,年少的那个对你以身相许,你为什么还要娶年长的呢?”勾引者回答说:“因为我希望我的妻子是一位忠贞的妻子,她能为我去痛骂那些企图去引诱她的人。”
讲完这个故事后,陈轸接着说:“楚王和楚相都很贤明,现在我我作为秦臣不忠秦国,反向楚国出卖国家机密,那么,楚国会对我的人品表示信任吗?”
陈轸接着又说:“我要去楚国这是路人皆知。因为孝已这个人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因此天下的父母都希望以他为子;子胥忠于他的君主,因此天下的君主想以他为臣;好的仆人、好的女人,人家都抢着要,我不忠于秦国,楚国又为什么把我当忠臣欢迎呢?忠诚尚被弃,我不到楚国又能怎么办呢?”
陈轸用故事向秦王说明一个道理:不忠贞的人不会真正受到欢迎,而忠贞之士才能得到尊重,以而暗示秦王这样的事不可能在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的陈轸身上发生。而后话锋又一转,从自己去楚国并受到欢迎,说明自己是忠于秦国的忠臣。陈轸正是借助上次先发制人给秦王灌输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凭着自己出色的口才继续赢得了秦王的信任,使张仪中伤、排挤他的阴谋破了产,以至秦惠文不得不感慨地对张仪说:“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运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主要是通过把话讲在前头,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如若有人诋毁你,领导者便可以以你先讲的那番话为参照系,两相进行对照,因为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总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占上风。这样,你就可以平安无事了。不过,运用先发制人的策略需要尽可能地收集对手的一些情况信息,只有先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甘茂是战国时下蔡人,此人能言善辩,极富谋略,由张仪等推荐给秦惠王。惠王去世后,武王继位,甘茂因平定蜀国反叛有功,被擢升为左丞相。
甘茂任左丞相后,与秦国大臣樗里疾,公孙衍不和睦。他怕樗里疾,公孙衍在秦王面前说已坏话,于己不利,便先发制人找了一个机会,向秦武王谈了自己的忧虑。甘茂对秦武王说:“我讲个《曾参杀人》的故事给您听听。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敬双亲闻名天下。在他的故乡,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那个人不知因为何事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误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杀了人。大家在一番纳闷之后,便把“曾参”杀人的消息告诉了曾参的母亲。在曾参的家里,有人找到了正在忙着织布的曾母,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了。’‘这个孩子是不会杀人的。’知子莫若母,曾参的母亲依然在织布机前神态如初地织布。过了不久,又来了一个人,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仍然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去杀人,依然无动于衷,只顾织她的布。不料,过了一会儿,又进来了一个人,郑重其事地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这回不由得曾参的母亲不信了。俗话说,话不过三。曾母听完第三个人的话,连忙把手中的活儿抛开,跑出去看个究竟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甘茂接着发表评论:“本来,凭曾参的人格,凭曾参和母亲之间的相互信赖,应该是很难相信这种话的。不过,自古以来流言可畏,流言三番五次传来,连曾母这么了解曾参都还相信流言,平常人就更不用说了。我是个普通人,我的人格当然没有曾参那么高尚,大王对我的信任程度也没有曾母对曾参的信任程度高。所以,我现在不担心别的,只有一件,就是有一天如果有人向大王您检举我,大王您也肯定会相信他的话的。这样一来,我岂不就……”甘茂口气说了这么多话,武王一直都在默默地倾听着。等甘茂一说完,武王便迫不急待地说:“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绝对相信你,我绝对不会听从我身边那两位大臣的话,何况他们和别国的私交很深。”
武王怕甘茂不信,便和甘茂郑重其事地订下了互相誓约。
后来,樗里疾、公孙衍无论怎样在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武王都不听。可见甘茂先发制人向武王灌输先入为主观念的威力。
甘茂还很会利用一些情报信息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甘茂任秦武王的左丞相,但秦武王也非常喜爱公孙衍。有一次,武王高兴地对公孙衍说:“不久以后,我想立你为相国。”
碰巧,这句话被甘茂一字不漏地听进了耳朵。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保住承相宝座,他觉得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否则,就会如武王所说的那样,不久以后,秦国的宰相就不是他甘茂而是公孙衍了。
甘茂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在一个他认为相当合适的机会,他前去拜见武王。
甘茂先发制人,稍事寒暄之后,便祝贺武王说:“听人说大王得到一贤相,真是天大的喜事啊!”
秦武王不禁一怔,问甘茂:“国家的大事,都要托你了。得贤相之事,你指的是什么?”甘茂不待武王把话说完,便赶紧接个话头说:“大王不是准备过些时候要把公孙衍立为相国吗?”
武王不禁吃了一惊,忙问:“你是听谁说的?”
甘茂回答说:“是公孙衍亲口告诉我的,不然我还不相信呢!他说大王您过些时候就要立他为相国了,故而我来向大王祝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