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6计交际
6910300000013

第13章 大智若愚(1)

锋芒勿太露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含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切勿恃才放旷,这样你就有双份的才华。

《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你有才华,那只是一方面的才华,我们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过早地埋没了才华,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这样的才华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才华仍然是小聪明啊!

秦朝的李斯祖先是楚国上蔡人。他后来归顺秦始皇,被当作客卿。开始当廷尉,后来作了宰相。他上书要烧书,在一起讨论《诗经》、《尚书》的都要杀头。于是他把儒生活埋,焚烧经书。李斯曾和宦官赵高造伪诏而杀了公子扶苏。后来他与赵高发生了矛盾。赵高对二世挑拨说:“李斯大儿子李由是三川守卫,同盗贼陈胜私通,而且丞相身居在你之外,权力却比你还大。”秦二世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把李斯关进牢房,用完五刑,在咸阳把他腰斩了。李斯临刑的时候,回过头对二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块出去,到上蔡东门去追野兔,怎么能够做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他被灭了三族。所以胡曾诗说: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染血衣。”

张居正,明隆庆元年入阁,后为首辅(宰相)。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政十年。当时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赵义此伏彼起,危机严重。他以“竿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并进行一些改革。万历六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隐瞒的庄田;三年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把条项税役合并为一,按亩征银,使封建政府的财政情况有所改善。但他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生活腐化堕落,喜爱声色犬马,家中财物珍玩无数,还和妃子勾搭成奸,名声很糟。终于以“夺情”(即他贪婪权势而怕为父奔丧时权力被人剥夺,终于没有奔丧)为清礼所不容,等万历皇帝长大后,就没收了他的财产,还扒了他的坟墓,并为受张居正排挤的人逐渐恢复了官位。

明代魏大中在42岁时才走完了科举道路的最后一步,进士及第并被授予官职,当时是万历四十四年,朝廷一片乌烟瘴气。他官阶八品,在朝廷中尚无发言的地位,却对人对事都看不惯,看不惯还爱说,结果到处遭人白眼。他到哪里,哪里的官员便失却捞到好处的机会,而他自己却一点儿好处也不要,甚至不与人交往,这在官官相护的时代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他结交的几个人都是东林党人,与当时权势显赫的魏忠贤为敌。结果,他上疏弹劾温体仁、魏忠贤奸党,反遭诬陷时,天启皇帝因为知道他过分廉洁而放过了他,但他终于还是被抓进狱中,被折磨至死。

海瑞,以正直廉洁而著名,到处主持公道,分割大官僚地主的利益,克扣下属,连纸张都不许多领多用,甚至要求必须写满——不能浪费,结果,一生被人排挤,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他仗着一身正气,谁都不放在眼里。结果是既无能力扭转世俗,也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最终还被罢了官,遭贬谪。

如果这些人收敛一下锋芒,学会保护自己,一边为天下黎民着想,为社稷着想,一边实施自我保护,哪里还有这么多悲剧发生呢?实际上,两者完全可以兼顾,并不一定非要顾此失彼。历史上事业成功而且下场很好的人多得是,他们或者归隐,或者仍身居高位,这不是取得了双份的成功吗?事业成功而个人生活失败,怎么能算完全的成功呢?怎么能是大智大慧的人所为呢?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啊!这方面,荀攸是一个绝好的榜样。

曹操是个难侍侯的主儿。他有过人的才华,下手快,出手狠,疑忌心重,气量极狭,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做为信条。他杀了在危难中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人,杀了能摸透他心思、锋芒外露的谋士杨修。可是他手下有一位谋士荀攸,却能与他相处融洽,先后为曹操谋划了一系的奇策。曹操玩弄权术,想让手下的人怕他,荀攸未必不知道,但他不露声色。

而杨修总是想表现自己的聪明,说破曹操的目的,终为曹操所不容。旬攸对曹操执礼甚恭,让曹操感到自己的重要和特殊,但是平时对一些小事,总是装聋作哑,顺水推舟,想来“丞相英明”之类的话旬攸是不会少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博得曹操的信任和欣赏,每到关键时刻,他的计划就总能为曹操所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君臣的艺术发挥到极致,所以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其智可及,其愚(其实是大智)不可及。”

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佐其兄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北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纣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率军两次东征,经三年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鲁。周公因需在朝中辅助成王,于是派儿子伯禽去鲁。在儿子伯禽临行前,他告诫伯禽道:“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周公的这些谆谆家训,对今天我们这些后人不是仍有很大的警诫和教益吗?洪应明在其传世名著《菜根谭》中也认为,富者应多舍,智者亦不炫耀,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他指出“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浅其行矣!如何享?聪明人亦敛藏,而反炫耀,最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败?”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富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宏厚道,但有的人反而苛薄无礼,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之家,可他的行为跟贫贱之人却完全相同,这样又如何能够长久享有富贵呢?一个才智超群、博学聪明的人,本来应该隐匿其才华而有的人反而到处炫耀自己,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是很愚昧的,这样的人如何会不失败呢?做为一个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就是说每当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也正是立即被人采摘的时候,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得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千万可不要翘起来啊!),掩饰起你的才华吧。有道是激流勇退,适可而止,只有能够好好地把握自我的人,才会有更成功,更幸福的人生啊!

功成应身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手下将士将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做了皇帝。平定天下不久,他问大臣赵普:“自李唐灭亡以来,几十年间就历五代换了十几个皇帝,烽烟不息,是什么原因呢?”赵普回答:“因为潘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的势力弱而臣子势强,恃强犯上,觊觎帝位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要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物资军饷,收编他们的精兵,达到君强臣弱,天下就会安安!”宋太祖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不久以后,太祖和原先的同道故将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对他们说;“没做皇帝时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后又连觉都睡不好,简直不如做节度使快乐轻松啊!”石守信等人忙问为什么。太祖说:“身居我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他干掉!”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离席叩拜。太祖说:“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德,每时每刻不能忘怀。你们虽没有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当他们也将黄袍给你们穿上,就是不想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头不起地说:“我们虽然愚蠢,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明察,给我们指一条求生之路。”太祖说:“人生若短,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穷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良田美宅买下,为子孙创立永久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伎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我们君臣无猜,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替臣等想到这种地步,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称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人往往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共享荣华富贵。这连乞丐都不能例外,记得有一个故事说:

有两个乞丐非常友好,一个人即使是讨得了半个馒头,也要分给对方,他们相倚走过了一段苦难时光。但有一天时来运转,他们得到了一锭金元宝,这意味着后半世的荣华富贵,结果两人各怀鬼胎都想据为己有,在庆贺酒里都给对方暗下了毒药,结果二人都中毒而死。连乞丐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君主呢。所以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华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臣功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相比之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算比较仁义的了。

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这会让圣人不高兴,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从而千方百计地把你给踹下去。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伦,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当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