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6计用人
6909800000036

第36章 用人不疑

要相信部下

老板必须充分相信自己的雇员。否则就等于放弃自己的领导权力。雇员如果知道上级不相信自己,那他们就不会认真执行上级的命令。

如果老板对雇员的言行有所怀疑的话,雇员会很敏感地察觉到。他们就会对这种器量狭窄的上级感动失望,甚至表示轻蔑。

老板应当相信雇员的能力和忠诚,这样才能使工作有大幅度的进展。如果你信任雇员,他们就会精神百倍地去努力工作。

明智的老板对雇员的信任决不能因为他们犯了一两次错误就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雇员对你更加忠心,使他们工作得更加努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高层领导只需要作出两三项决定命运的选择。其他的选择都可以交给雇员来决定。无论是中层干部、还是一般职员,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有面临决定命运的选择。也就是说,要相信雇员,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力。

干劲来自宽容

老板越是对工作有自信,越是有工作能力,就越能清楚地发现雇员的缺点和能力的不足之处;而且很容易向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老板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雇员的能力,而且要因材施用,不应当总以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来衡量和要求雇员。

作为老板,既要严格要求和管理雇员,又要懂得宽容能使人产生工作干劲。老板一定要注意,不能总是挑剔雇员的毛病。

每一个老板都应以身作则,努力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者当中,有一种上下级都觉得不好对付的人,这就是那种靠着自己苦干而当上老板的人。当着任何人,他们都会大声地说:“我没有什么学历,但是在工作上我不会输给任何人。”这种人是从最基层靠着实干而被提升上来的。因此,他们特别自信、顽固、独断。

这种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己要掌管一切,事必躬亲。如果工作不能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的话,就会非常不安心。因此,他们即使把工作交给雇员,也不会给雇员应有的权限。这样的老板虽然有实干能力,却缺乏宽容,很难原谅雇员的错误。

胆怯的雇员遇上这样的老板就会畏缩不前,以至于他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来,有的时候刚想有所表现,但因老板的一句话,也许又会使他们一事无成。

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将军率兵征讨外虏,得胜回朝后,君主并没有赏赐很多金银财宝,只是交给大将军一只盒子。大将军原以为是非常值钱的珠宝,可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许多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和信件。再一阅读内容,大将军明白了。原来大将军在率兵出征期间,国内有许多仇家诬告他拥兵自重,企图造反。战争期间,大将军与敌军相持不下,国君曾下令退军,可是大将军并未从命,而是坚持战争,终于大获全胜。在这期间,各种攻击大将军的奏章更是如雪片般飞来。可是君王不为所动,将所有的这种奏章束之高阁,等大将军回师,一齐交给了他,令将军深受感动。他明白:君王的信任,是比任何财宝都要贵重百倍的。

这位令后人扼腕称赞的君王,便是战国时期的魏文候,那位大将军乃是魏国名将乐羊。

这样的事,在东汉初年又依样画葫芦似的重演一次。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在一次行军途中,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冯异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军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个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

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前后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心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离不开冯异。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他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上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说是不疑,其实还是疑的,有哪一个君主会对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乐羊、冯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更是国君怀疑的重点人物,他们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作出一种姿态,表示不疑罢了,而真正的目的,还是给大臣一个暗示:我已经注视着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既是拉拢,又是震慑,一箭又雕,手腕可谓高明。

上司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企业家,常常能以其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力于自己。

当然,发现了下属真的产生反叛之心,并非忠耿之士,那就要毅然采取果断行动,将其剪除而后快。

不要以己度人

领导在用人的问题上要走出用人的误区,必须克服这样一种偏见,即以己度人。这种领导爱用自己的心理去猜度别人。自己跟人过不去,可他总觉得别人在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好说东道西,可他总觉得是别人在说东道西,明明是自己爱占小便宜,但他总觉得别人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如此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用人问题上,总喜欢“以己度人”,“以己观人”。他们比较喜欢踉自己脾气、秉性、兴趣、专长相同的人在一起,而比较厌恶跟自己脾气、秉性、兴趣、专长不相一致的人。这就会影响他对人才个性特性的正确认识,造成亲近一些人,疏远一些人,或重用一些人,嫌弃一些人。

在用人的问题上,勿以已度人,就是不要将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的,就去教导别人;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一定别人也喜欢去做;自己不爱干的工作,不一定别人也不爱干。

古人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就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在生活上有的人看人识人,就有点小人气。如当别人学雷锋做好事时,他却认为是为了出风头,追名利;当有人善意批评指出他的缺点时,他总认为提批评的同志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当有人见到家庭有困难的同志,愿伸出友谊手想帮助解决问题时,另一些人总认为这举动肯定是为了有朝一日有所报答。劝君莫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太神经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