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6909700000026

第26章 走出不良行为的心理桎梏(3)

人们对那些赌博成性的人无不嗤之以鼻,殊不知,嗜赌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俗话说,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有了赌瘾的人,尽管一输再输,如过不去赌场,就会食不知味,卧不安寝,但只要坐在赌桌旁,心情马上就舒畅了。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脑中一旦建立了“紧张-下注-赢钱-快乐”的模式后,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它会让嗜赌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赌博产生依赖,欲罢不能,医学上称之为“病理性赌博症”。

对于病理性赌博症,关键要及早给予心理干预。

首先,嗜赌者要充分认识到赌瘾是一种行为失控的心理疾病,必须痛下决心将之戒除。难以自拔者需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那些确实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来控制冲动行为。

其次,改变嗜赌者所处的环境。家庭、单位、社会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法不让其本人与其他赌博者相接触,并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义工,不取报酬地为一些弱势人群提供方便,还可以定期去孤儿院看望小朋友们,给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参加这种的活动,会使其赌博心理逐渐淡化,从而缓解和根治病理性赌博症。

再次,对嗜赌者要有耐心,让其感受更多来自家人的关怀。尤其是在言语方面,如果总是对其埋怨或恶语相向,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当他们决心戒赌,并且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言语上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让嗜赌者感受来自朋友的温暖。帮助沉迷于赌博中的朋友远离赌博泥潭,既可以在言语上予以鼓励,也可以在行动上予以支持。特别是那些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的朋友,要热心帮助他们重新创业。这种帮助不只是金钱上的帮助,更多的是技术上或信息上的帮助。

“‘赌’海无边,回头是岸”,愿嗜赌的朋友早日戒除毒瘾,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来。

告别厌食的苦恼

不要被苗条的梦想欺骗

小美今年16岁,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能歌善舞,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对她娇生惯养,百般疼爱。上中学后,小美开始追星,看到那些国际影星、时装模特个个身材高挑纤瘦,羡慕不已。她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了明星海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明星”。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晚会上,小美一展舞姿,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但不知哪位调皮的男同学小声议论说:“舞是跳得不错,只可惜胖了一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小美的心,她痛下决心,一定要减肥,成为一个苗条的女孩。从此,她甜的不吃、咸的不吃、油腻的更是不沾,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几口饭,有时干脆一口不吃。偶尔吃多一点,就立刻到厕所里吐掉。久而久之,小美的食欲明显下降,仅仅4个月的时间,她的体重就减轻了10公斤。人是苗条了,但整个人看上去精神萎靡,面色憔悴,瘦得几乎脱形,还出现了停经现象。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将其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的审美观也是以苗条、骨感为美,所以生活中有不少像小美这样的女孩子,她们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苗条的身材。殊不知,过分追求苗条,盲目减肥,会导致心理、生理疾病,神经性厌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我国,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都是盲目追求苗条所造成的。

身体的胖瘦由许多因素决定,遗传、体质、内分泌、消化吸收功能等都对身型有一定影响。减肥的途径也有很多,并非只有节食一条路。适当追求身材的完美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减肥而有意节食,或者身体已很苗条,但仍认为自己胖,进食少或不进食,甚至还采用呕吐、过度运动及导泻等方法来减轻体重,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了。

有研究发现,大约50%的厌食症患者伴有贪食症,他们在暴食后又自己诱吐,或服食减肥药甚至泻药,或做超大运动量的运动,唯恐体重有所增加。他们深陷在矛盾中痛苦地挣扎着,无法自拔。

人生需要美丽,但如果这种美丽需要你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希望你三思而行!

厌食带来的不良后果

神经性厌食症多是由于盲目追求苗条、过度节食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仅仅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可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情况严重时,患者可因为拒绝进食而使正常体重下降50%以上,对生命造成威胁。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为女生(女生比男生多20倍),年龄多在12-25岁之间。据调查研究,在美国的大、中学生中,大约每200人就有一个厌食症患者。厌食症患者过分在意自己的身体形象,她们的审美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即使骨瘦如柴,也自觉美丽。

假如一个人有如下症状,毫无疑问,他已经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1.体重明显降低,或无法保持正常的增长,导致体重低于正常的25%。

2.非常惧怕体重增长或变胖,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是如此,常采用过度运动、致吐、导泻、服减肥茶、利尿剂等方法来使体重减轻。

3.在体重、身高和体形方面有感知障碍,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及体形消瘦,甚至犹如“芦柴棒”,仍觉得体胖或担心肥胖;

4.女性至少持续3次月经不来(原发或继发停经);

5.严重者伴营养不良、低血压、低体重、脱发、浮肿、心动过缓、水电解质紊乱。

有医生指出,如果厌食患者发病九年后仍未能完全康复,会演变成暴食症或出现其他进食失调。据调查,有70%以上的厌食患者曾有抑郁症,近20%的患者则被诊断患有焦虑病,其中还有53.8%的患者曾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美丽的外表不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假如你失去了健康,你的整个生命也将暗淡无光,毫无生气。

“不愿吃饭”可不行

厌食症患者最显着的一个特征就是不肯吃饭,即使吃下去,也会马上又吐出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生命之树又如何能够离开养分而枝繁叶茂?因此,为了生命之树常青,必须和厌食症说再见。

大多数厌食症患者,主要是心灵上的扭曲,明明已是骨瘦如柴,却还觉得自己胖得无法忍受。因此,针对这种病态的思维,必须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的分析来解决。

有专家认为,在少女中进行正确的、健康的“美学”教育,对于纠正顽固的节食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合理安排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使其脑力劳动与适当的身体锻炼相结合,防止因劳累过度、压力过大而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

躯体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础,主要是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少量多餐,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逐渐恢复体重。对严重营养不良、贫血、进食困难、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迅速、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的患者,要劝其住院治疗,必要时进行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治疗。

治疗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心理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个别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等等。另外,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有效的疗法还有行为疗法,如果患者愿意进食,并且体重增加,应当给予“奖励”;如果拒食或有意节食,则给予“惩罚”。患者要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提高对厌食症原理、表现和防治的认识,自觉配合行为疗法。

给自己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有一天,你会拥有真正的美丽,健康的美丽!

不同于常人的爱干净——洁癖

有洁癖的人,最注意手部的卫生。他们每天要洗几十遍手,每次洗手至少要打三遍肥皂,如果不这样就痛苦万分,无法继续做其他事情。在家里,他们不让家人随便乱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如果别人去厕所后忘了洗手,或从外面回来没有洗手就碰了什么物品,那他就对这些物品特别紧张,不敢接触。

生活当中有“洁癖”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整天都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病菌。“洁癖”表现的症状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很常见又很顽固的心理疾病。

探寻洁癖者的内心世界

阿城今年40岁,在一家公司担任部门经理。一天,他来到心理诊所,向心理医生诉说了自己的苦闷。

“我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一种‘怪病’,总是觉得自己染上了病菌,可能会得癌症。为此,我每天必须多次、长时间地洗手、洗澡、洗衣服。可是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公司里好多人都在背地里叫我‘洗手狂’。我在卫生上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朋友们都说我不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倒像是哪家熟菜店里的营业员。每天,我到公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办公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至少三遍以上,然后才能安心坐下来办公。这些事我从来都不让公司的保洁人员做,我必须亲自做才行。

我最烦的是出差,哪怕是五星级酒店我也觉得它不干净!每逢出差在外,在使用抽水马桶之前,我自己必须‘加工’好几道程序:先把坐圈用我自带的消毒纸巾擦上两遍,然后再用自带的酒精棉球擦两遍,接着再用消毒纸巾沿坐圈铺一层,马桶内的水溅上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因此我还要再往水面上漂几张手纸,才能安心使用。

……

妻子和女儿都不理解我,我们时常为此发生争吵,弄得家庭关系乌烟瘴气。几年来,我服过无数中西药,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经医生的进一步了解,得知阿城发病前有这样一段经历:几年前,他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死于癌症,这让他悲痛万分。巧的是,这位同事在死前半年曾有一次在他家的床上睡过午觉。他担心自己也会传染上癌症,当即把同事用过的被褥都扔了。可是他还不放心,总觉得自己身上沾了某种可以致癌的东西。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反复洗手很多次,渐渐走上一条越追求干净就越痛苦的道路。

医生诊断阿城患了相当严重的、以洁癖为症状的强迫性神经症。

一般情况下,洁癖患者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动作,一方面感到麻烦,希望能在医生的帮助下解除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而另一方面又在内心里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洁癖患者好像分裂成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能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正常的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并且希望摆脱;另一个“自我”则认为自己有传染上癌症的可能,频繁洗手洗衣是非常必要的。前一个“自我”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一个“自我”则不讲逻辑,具有幼稚的儿童心理特点。

这两个“自我”互相排斥,无法调和,便表现为“明知故犯、折磨自己”的典型“洁癖”症状。

“干净”带来的痛苦

科学研究证实,“洁癖”带给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因干净而带来的益处,其中最大的危害就在于降低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世界上最爱清洁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是公认的“洁癖之邦”。在日本,大多家庭用品都是由“抗菌金属”制成的,商品如果不亮出“抗菌”的招牌,即使再美观实用也无人问津。小到诸如圆珠笔、汽车方向盘、棒球手套、银行存折等,都要经过程序复杂的灭菌处理。可是“干净”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看看这些“怪事”吧:在旅游胜地印度尼西亚答里岛上,有200多名日本游客暴发霍乱,而他国游客却安然无恙;许多日本驻外机构常年从本土空运食物饮水来供应职员,以降低发病率。原因显而易见:“洁癖”剥夺了人的天然抗病能力。由于过度讲求干净,致使很多日本人无法在本土以外健康地生存。

“洁癖”为何造成如此消极的结果呢?原因是爱干净的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细菌中,绝大多数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会降低人体的自然免疫力。

专家强调:“细菌是我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经常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扰。因为它能够与有害微生物抗衡,限制其繁殖。在不论青红皂白消灭所有细菌的同时,我们却将整个人类的健康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专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以气喘病为例,该院的一份权威调查结果表明:那些每天都要洗澡,并且每天洗手5遍以上的孩子,气喘发病率要比那些“脏”孩子高出5倍以上。那些越少受感染的儿童,就越不容易抵抗细菌。由此,我们不难认识“自然免疫力”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讲清洁卫生是必需的,但要把握好一个“度”,讲究过头同样不利于健康,正所谓“过犹不及”。

挣脱洁癖的牢笼

患有洁癖的人过度关注个人以及周围环境是否洁净卫生,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清洁的维护上,因此活得特别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喜欢把自己搞得十分干净的人,越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轻微的洁癖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但如果追求洁净已经到了令自己都感觉到痛苦的份儿上,就要积极到心理门诊寻求治疗了。

病情严重的洁癖,可以尝试“以毒攻毒”的“满灌疗法”,即病人怕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这种疗法快速而有效。例如,对于总是嫌自己手脏而要频繁洗手的患者,可以让他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家人或朋友充当助手,在他手上涂抹泥土、墨水、各种颜色的染料等。涂抹时,患者要保持放松。等涂完后,助手需提醒患者:你的手脏了!这时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再睁开眼睛看手到底有多脏。

将这种方法反复进行,助手有时在患者手上涂抹的是清水,但同样告诉他很脏,当患者睁开眼时,却发现手并不脏,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让他明白“脏”的感觉往往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意念,而并非实际情况。反复多次之后,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解,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当然,治疗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有点痛苦,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假如患者在一开始坚持要去洗手,助手一定要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要在一旁积极给予鼓励,这是治疗的关键之所在。想洗手而不能洗会患者感到十分痛苦,这时助手不妨把自己的双手也涂满墨水等,并大声说出内心的感受。由于俩人的状况相同,患者能够在情感上和助手进行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够逐渐靠拢。这种疗法在开始时会把患者推向焦虑的高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减,洁癖行为也会渐渐消退。

医生建议:满灌疗法不宜在家中由家人单独和患者进行,需要有专业心理治疗师协助治疗。

刹住疯狂购物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