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6904300000069

第69章 御人篇(4)

在做十八路诸侯盟主时,袁绍曾向大家宣布:“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过犯。”但是当他的弟弟袁术出于私心,不给孙坚发粮草,坑害孙坚时,他却不闻不问,不能做到“有罪必罚”;当华雄搦战,无人可敌,关羽请命出战时,他一再考虑,“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等到关羽温酒斩华雄后,他的弟弟反而要将关羽、张飞这些“县令手下的小卒”赶出帐去时,他也一言不发,“有功者赏”成了一句空话,这大大地伤害了人心,令其下属莫不心生不平。

颜良、文丑二人跟随袁绍多年,屡建战功,是心腹爱将,在与曹操军马作战时,此二人皆为关羽所杀。二人被杀后,这袁绍居然没有半点悲恸的表示,而当刘备提出要为他招降关羽时,他竟然十分高兴地表示:“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更有甚者,刘辟曾经一度归顺他,合力攻曹操。但是当刘备提议要去说服刘表联合攻曹时,他竟然当众表态:“若得刘表,胜刘辟多矣。”这样的话真是让人听得心寒。如此鄙视部下,鄙薄将士生命,还有谁愿意为其效忠呢?袁绍的这些做法与曹操对韦典的一祭再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可知,为什么他的部下要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而曹操却能笼络大批人才了。

曹操在袁绍死后平定河北时,曾喟然长叹:“河北义士,何其如此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安能正眼觑此地哉?”用人点拨对于领导者来说,即使个人的能力再高,也是微不足道的。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于集中良谋、使用良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根本,而良好的环境更是人才得以发挥自己才干的重要舞台。领导者如果不能深怀惜才爱才之心,真正地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必然导致人才外流。

法外有情

三国时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刑罚非常重。当时魏国的官吏宋金等人从合肥叛逃吴国,按照魏国法制就应治罪斩首。

曹操还嫌处罚太轻,要加重刑罚。于是主审官就奏请将其母亲、妻子和两个做官的弟弟全部斩首。

这时尚书郎高柔上书说:“士卒逃亡,确实可恨;但我也听说其中颇有后悔之人。我认为现在应宽待逃亡者的妻子。这样,一可以使敌人对逃亡者不信任,二可以诱其还心。像以前那样处理,本来就觉得太严了,若再加重刑罚,使现在军中士卒看到,一人逃亡,诛及全家的后果,今后怕都要逃走了。刑罚过重非但不能制止逃亡,反而会促使更多的人逃亡。”

曹操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照着他的话去办。结果从那以后逃亡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且还真有一些叛逃者又偷偷地跑了回来,重新加入曹军。

用人点拨管理者按章办事、严格执法是必要的。但是,罚不失爱,严中有情,这是管理者惩戒部下时一条很好的处理原则。

虽然表面上看来严肃的法规被破坏了,但是从长久来看,罚不失爱,抓住了下属的心,这样更能有效地维护法律规章的严肃性,被管理者们也会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

赏不逾时

曹操每次带兵出战,攻破敌方的城池后,都把掠获来的贵重财物,全部拿出来赏给有功劳的将士,而且,秉公无私。对于功勋大而应受重赏的,他不吝千金;而对于没有功劳而妄想受赏的人,则分毫不给。所以,作战中将士们都争着建功立业,表现得很英勇。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北伐乌桓和辽东。决策之时,有些将领认为孤军深入,作战不利,反对这次出兵,但曹操仍然坚持己见。在北伐途中,由于道路有敌军把守,加之阴雨连绵,泥泞难行,不得不改道,凿山填谷而行。接着又遭敌军断绝水源、粮食,曹军只好杀掉几千匹军马充饥。一路之上,历尽艰险。当到了距乌桓军驻地还有二百余里的地方时,曹军与敌人主力又突然遭遇,情况十分危急。于是,曹操亲自到阵前指挥督战,化险为夷,一战成功。

在凯旋开庆功大会时,曹操问道:“出发前是哪些人劝我不要北伐的?”当时劝谏过曹操的那些将领都很恐惧,认为将要大祸临头,纷纷跪下请罪。曹操哈哈大笑,非但不予治罪,反而每人赐以重赏。曹操说:“这次北伐,差一点全军覆没。虽然侥幸取胜了,但这样的冒险行为只能偶尔为之。其实,当初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曹操行赏见解独到,受赏者无不感叹,旁观者也都非常佩服,,部下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更高了。

用人点拨

设奖行赏,是历代兵家治军都十分重视的一种制度。奖赏的目的,在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如果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就能很好地调动将士的积极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大凡英雄主义的荣誉感与个人主义的贪欲性,常常埋藏在同一个心底。恰当的奖赏,就在于激发荣誉感,而不是滋润贪欲的种子发芽。如果能像曹操那样赏不逾时、论功行赏、见解独到,奖赏的作用将会更大。

曹操焚书稳军心

东汉末年,出现了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混战。关西势力失败后,关东势力间的最大决战,是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他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割据势力相互争斗中,以曹氏、夏侯氏豪族及其佃客、部曲为骨干,又招纳其他豪强武装、收编部分义军,组成了他的“青州兵”,逐渐成为一个较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曹操是当时地主阶级中较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不断总结经验,很快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顺应潮流的政策。他善于用人,先后吸收了一大批名人贤士,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在许都一带屯田,保证了军需供应。所以,他抢先占据了富有战略意义的兖、豫二州,成为中原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力量。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他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大族,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着冀、青、幽、并四州,号称“谋士如云,战将如雨”,精兵十几万,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和曹操之间,最初实力悬殊极大。曹操手下的不少将佐士卒、文人谋士都与袁绍一方有秘密书信往来,以备万一曹操被袁绍兼并,能有个退身之地。对此情况,曹操心中明白,只不过迫于时局而不便挑明。不久,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利用奇计,首先突袭白马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继而大败袁军于延津,随后偷袭鸟巢,烧毁袁绍军粮,又一举在官渡全歼袁军,取得了彻底胜利。

之后,曹军在清理战利品时,从袁军大营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官渡之战以前曹操的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贬低曹操,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袁军;有的表示随时可以叛曹降袁。曹操的心腹们认为事关重大,即将书信交给了曹操。那些写了信的人见秘密败露,一个个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人人紧张万分之际,曹操却接过信件,看也没看,就下令把它即刻全部烧掉,并笑着对众人说:这些信都是过去的东西。那时候袁军占的地盘比我们大,军队比我们强,粮草比我们多。我们和他争战,确如以卵击石,连我自己也曾考虑过败后的退路。我的属下们这么做,也迫于无奈。这本属常理,不足为怪。那些提心吊胆的人见丞相如此态度,又目睹那一大筐书信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如释重负,感到空前的轻松,同时,也都流下了无限感激的热泪。

此事迅速传遍了曹军大营,一度惊恐不安的军心,顿时稳定下来。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争相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为曹操的争雄做出了很大贡献。用人点拨管理者应该从大局出发,站在全局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不能因为小事情而失去了下属的支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正确看待下属工作中的失误或失败,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不妨来个该糊涂时就糊涂。

孙权忆兄遗嘱问公瑾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下荆州后,领八十三万大军南征。

曹操首先向东吴发出了诱降信,孔明深知曹操的这一手,目的在于联孙破刘。

他反其道而行,自告奋勇地与东吴派来的鲁肃去江东,劝孙权联刘破曹。

东吴众臣,程普等武官主张联刘攻曹,张昭等文官主张降曹攻刘。孙权在这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忽见吴国太进来说:“你曾记得你哥哥临终的遗嘱吗?”

孙权如梦初醒,记起了其兄孙策在临终时所说“外事不决问公瑾”的话,便派人去鄱阳湖请正在那里训练水师的周公瑾回来,共商对外决策。

公瑾,即周瑜,得知孙权召见,速回柴桑郡见孙权。孙权向周瑜说清情况后,征求周瑜对曹操战和降的意见。周瑜建议立即召集文武官员商议此一大事,让他听听双方具体意见后再说。

满朝文武官员为此争论不休,周瑜在听取双方不同意见后,说:“孙将军以其神武雄才,依仗父兄余业,又拥有江东宝地,兵精将多,为什么要向曹投降呢?曹操北土未平,有马腾、韩遂为后患。现在南征已久,官兵疲劳。他们不熟水战,不适应江南水土,多生疾病。当前又正是隆冬盛寒,粮草衣被奇缺,官兵饥寒难度。他们虽然兵多将广,口称百万雄兵,其实只有十五六万兵,加上所得袁氏之兵,也只有二十多万。而我们则兵强马壮,既习水战,又熟地理,更适应水土,粮草也足,优势甚多。所以,我们必须正确估量双方利弊,不可长他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我看,对曹操只能战,不能降。我愿带五万雄兵,联合刘备,共同破曹。”

犹豫不决的孙权,听到周瑜这一席坚强有力的话后,疑虑尽去,信心百倍,决意联刘破曹。便毅然站起来,拔剑砍了摆在面前的一角奏案,斩钉截铁地说:“公瑾所言与我的想法一样,现决定联刘破曹,诸位不要再议论不休,再有说降曹的人,与此案同处。”

孙权即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赐御剑给周瑜作尚方宝剑,宣布如有不服者,用此剑诛之。

周瑜随即率大军联刘破曹,夺取了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捷。用人点拨管理者应该同下属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打交道,与下级平等相处。遇到不好处理的问题多与他们交流,们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体会到主人的感觉。

此外,管理者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权,适当地给下属一定的权力,更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仲谋数伤敬美酒

周泰,字幼平,下蔡人,原是东吴一位部将。有一次,孙权领兵住在宣城,突然数千山贼把他包围起来。孙权左冲右突无济于事,连他身边的几位大将也惊慌失措起来。这时,周泰却毫无惧色,他呼喊着冲入敌阵,手起刀落,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时他已身受重伤12处,血染战袍,但他不知疼痛,依旧追杀,终于保护着孙权冲出了重围。而他终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好半天才苏醒过来。

此后,周泰也便成为孙权独当一面的大将,更受孙权信任,连徐盛、朱然这样的名将都成了他的部下。但徐盛、朱然等对他并不服气,有时也说些不三不四的话。

孙权得知后,思忖半天,就召集文官武将同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他首先致词:

“今天是庆功宴”,说着,便东张西望寻觅周泰的座位。人们不知主公在找谁,也不知为谁庆功,都三三两两地猜测着。这时孙权收回目光,接着说道:“这第一杯酒,大家同饮,然后,我们再按功敬酒。”说完,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随后,他捧着酒来到周泰面前说:“他身上的伤痕,就是战功的标志,我们按伤为他敬酒吧。”周泰连忙站起来想说些什么。但没等周泰开口,孙权就命他解开衣服,露出了满身伤疤。孙权按伤疤的上下左右顺序,逐一盘问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留下的。周泰每说完一处,孙权就提议为他干一杯,如此共敬美酒十几杯。人们见他伤痕累累,又听他言简意赅的介绍,不但为其勇猛而折服,还深为他从未显示过自己而赞叹。尤其是看到孙权如此敬爱功臣,都极受感动,决心以周泰为榜样,誓死报效贤明仁义的主公。

宴会之后,徐盛、朱然等都一改以往的态度,对周泰由衷地佩服和尊重了。用人点拨对于下属的成绩一定要认可,并且适时地加以宣传,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来可以让下属知道你想到了他,对他表示了认可;二来也可以增加个人情感,也是一种情感投资。

管理者应该为下属撑腰,在关键时刻应该站在下属的一边,替自己的下属说话,维护下属的利益,爱护下属,使下属感到一种“知遇”的感觉。

治国无能暴虐有余

孙皓,三国时期孙权的后人,是东吴的第四代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臣下的暴虐直接导致了群臣对他的怨恨和东吴政权的颠覆,其教训极为深刻。

孙皓是继其叔父孙休之后登临皇位的。当时,正值东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其内部政治不稳,外有强敌威胁。东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可谓危机四伏。上台伊始,这孙皓倒也应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实实在在地“烧”了三把火:优恤士民,开仓廪赈济灾民;释放宫女,赏给民间无妻者;宫中留着供赏玩的禽兽一概放生。正因为这“三把火”,史籍中曾一度称之为“”,这也算是孙皓留给后人的唯一的“德政”了。

“三把火”烧过之后,孙皓就原形毕露,他变得越来越粗暴骄淫。他先是好忌讳,贪酒色,刚愎自用,后来又变得爱杀人。当初拥戴他即位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这时也深感失望,只恨自己看走了眼、选错了人。孙皓知道后,将二人“斩立决”,并诛灭其三族。

本来大家盼望能有个拨乱反正、转危为安的治国之君的出现,现在却来了个治国无能、残暴狂虐的亡国之君,许多贤良的大臣失望之余纷纷退避以求自保,以致东吴国运日衰。

但可悲的是,孙皓这个昏君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伟大,就重用那些献媚取宠的奸佞之人来为自己涂脂抹粉。比如,他原来的侍从何定,无才无德,后来被遣出宫担任地方小吏。孙皓即位后,他自恃是旧人,仍任内侍。由于他擅长拍马奉迎,趋炎附势,孙皓便让他做了都尉。何定为了讨好孙皓,要各地官员进贡好狗,一只狗价值数千匹布。他带兵狩猎,每个士兵都须预备好一条狗,以捕兔给孙皓食用。国人认为何定罪当该诛,但孙皓认为何定乃忠臣,非但不加惩治,反而赐其列侯之爵。何定获宠,坏事做尽。少府李勖有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何定代他的儿子向李家求婚,李不同意,何定到孙皓处告了一状,孙皓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李勖给杀了,而且还焚尸扬灰。手段之残,令人瞠目。

孙皓生性残暴,自从濮阳兴和张布被斩首之后,他认为朝中文武已经没有几个人再敢和他顶撞了。文臣武将们只要稍有不合者,便施以极刑。极刑中最厉害的是剥面皮、挖双眼。剥面皮是由刽子手执牛耳尖刀沿发际割开一个小口,然后将面皮和头皮一起一点一点地剥下来,最后剩下一具血淋淋的头。这样的酷刑当然使受刑人痛苦至极,但这个凶残的孙皓却特别喜欢看着他“不顺眼”的人受此刑。他在一旁看着血淋淋的场面,听着一声声的哀号,连眼睛都不眨,仿佛看戏一般,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