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北伐之事,当时确实十分冒险。虽然侥幸打胜了,是天意帮忙,但不可当作正常现象。各位的劝阻,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我希望大家以后更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之后,大家更加尽心尽力地为他效劳了。用人点拨曹操的用人育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看到曹操是如何的善于和重视培养人才,如何重视人才的作用。正因如此,曹操才取得了光辉的。
有功劳归自己,有错误怪下属,这是领导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合格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肯定下属的成绩,承担自己的错误。最难得的是曹操这种人,即使自己力排众议而大胜,也绝不骄傲,而是充分肯定那些有一定道理的下属,这是“超级揽心术”,拥有这种“揽心术”的人,哪能不是“超级领导”呢?
曹操焚书安人心
东汉末年,出现了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混乱。关西势力失败后,关东势力之间的最大决战是在曹操和袁绍之间进行的。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他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割据势力相互斗争中,以曹氏、夏侯氏豪族及其佃客、部曲为骨干,又招纳其他豪强武装、收编部分义军,组成了他的军队,逐渐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军事集团。他善于用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他的军事力量,成为中原惟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力量。
袁绍,他出身于“,门生故吏便于天下”的大族,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着大片土地,号称“谋士如云,战将如雨”,精兵十几万,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和曹操之间,最初实力悬殊极大。曹操手下的不少将佐士卒、文人谋士都与袁绍一方有秘密书信往来,以备万一曹操被袁绍兼并,能有个安身之地。对此情况,曹操心中明白,但是迫于时局不便挑明。
不久,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利用奇计,率先突袭白马袁军,并斩门袁绍的大将颜良。从而在延津大败袁军,随后又突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又一举在官渡全歼援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就在曹军清理战利品时,从袁军大营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在官渡之战以前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有的人在书信中吹捧袁绍,贬低曹操,说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则表示随时可以叛曹降袁。曹操的心腹们认为事关重大,就把书信交给了曹操,那些写了信的人看见秘密败露,就一个个胆战心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人们紧张万分之际,曹操接过信件看也没有看就立刻下令把它全部烧掉,并笑着对众人说:“这些信都是过去的东西,那时候,袁军占的地盘比我们大,军队比我们强,粮草也比我们多,我们和他征战,就像鸡蛋碰石头,就连我自己也考虑过失败后的退路。我的下属这样作本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那些提心吊胆的人见丞相如此态度,又亲眼看见,一大筐的书信,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就长舒一口气,感觉非常的轻松,同时,又都流下了无限感激的热泪,此事迅速传遍了曹军大营,一度惊恐不安的军心,顿时稳定下来。
那些写过效忠信的人为了报答丞相的大恩大德,在以后的一系列战役中争相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为曹操的争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用人点拨欲成大事,就要延揽人才,就要爱护人才,教育人才。曹操为了稳定军心,扩大他的军部力量,不计部下的叛逆之举,并在当面焚烧了罪证,使他们消除了后患,这不仅表现了曹操的宽宏大度,还从侧面教育了部属,使他们消除了忧虑,认识了错误,真是不动声色育军心啊。
育人不仅指责其错误,在特定时刻,不动声色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胡质励将
胡质,字文德,年轻时就因为其出众的才学和品行闻名乡里,被曹操收为顿丘令,后来升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任职九年,政绩卓著,深受当地军民的热爱和拥戴。因此,曹操又调他到荆州当刺史,不久又升迁为青州、徐州的都督,指挥青州、徐州的军队和百姓屯兵自守。胡质的性格沉稳朴实,内向而不外显,他的德才一直受到上下的称赞。胡质为张辽、武周两员大将消除积怨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
张辽原来是吕布的部下,归降曹操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来升为荡寇将军。曹操在去汉中讨伐张鲁的时候,委派张辽屯兵在合肥。这时候,孙权乘机率领十万大军包围了合肥,张辽临危不惧,组织了八百名敢死的勇士冲入吴军阵营,大败了吴军。曹操得知后,嘉奖了他,并把他加封为征东将军晋阳侯。
武周,是曹操的护军都尉,他为人忠厚,办事干练,也深得曹操信任,颇受同僚赞赏。张辽和武周本来是很亲密的朋友,但却为一件小事引起了争执,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两人互不理睬。
这一天,张辽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胡质,更加敬佩他的为人。于是就托人转告胡质,说要去拜访他,并和他交朋友。不曾想胡质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绝了他。
次日,张辽和胡质偶然遇见了,张辽本想立即前去问候,可看见胡质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的样子,根本就没有任何生病的迹象。于是就很不高兴地说:“不少人敬佩您的人品,称赞您的人品不错,我也有心与您结交,可是您怎么刻意地回避我呢?是嫌弃我么?”胡质笑着回答说:“我岂敢嫌弃将军!只是不敢和将军交友罢了。”“不敢?!”张辽莫名其妙地反问道。胡质点点头,郑重严肃地说:“交朋友,要看朋友的大节,才能与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您原来与武周将军的友谊,尽人皆知,武周为人很好,您却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反目。我和他相比,才疏学浅,怎么能令您长久信赖呢!与其结交不久又绝交,倒不如干脆就不结交!”张辽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前思后想,感到胡质语重心长,又惭愧、又感激,连连对胡质称谢。
随后,张辽主动去武周的府上拜访,诚恳地承认、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武周也很受感动,二人争着承担责任,积怨顿消。胡质看到张辽有错就改,对他也十分敬佩,马上欣然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做客,并与他结交为好朋友。用人点拨胡质的育人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激将法”或者“旁敲侧击法”,不是通过教化或灌输让张辽认识到错误,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启发张辽自己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对之处,自己去改正,主动地承担责任,这正是这种方法的高明之处。
高明的领导者在培养人才时,对不同的人才肯定会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其中“激将法”或者“旁敲侧击法”,让人才自己反省的方法会经常用到。对于那些才能出众又不好直接规劝或者不容易接受直接培育的人才,通过适当的、变通的培育方法,可以见到神奇的效果。
孙权责己请张昭
魏、蜀、吴三足鼎立,互不相让持续了许多年。这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准备投靠吴国孙权为靠山,于是特别派了使者到东吴来请求称藩通好。孙权特别高兴,就准备派遣张弥、许晏随着使者到辽东封授公孙渊为燕王。
张昭听说这件事情后,立即来见孙权,对主公说:“公孙渊背叛了魏国,又害怕魏国去讨伐他,所以才远道来我国求援,这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啊。如果我们的使臣去了辽东,公孙渊突然改变初衷,重新归附于魏国,那么我们派去的使者必然会遭到杀害,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我们吗?我们的远水实际上解不了公孙渊的近渴,公孙渊背叛魏投吴是绝对靠不住的。”
孙权还不相信张昭的话,和他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张昭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坚决反对派出使者。这时坐在宝座上的孙权已经气急败坏了,他手摸着挂在腰间的配刀,愤怒地对张昭说:“吴国的所有士大夫入宫都向我致敬,出宫就向您行礼,我对您的敬重,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您却全不在乎这些,竟然还屡次在大庭广众之前反对我,使我丧失作为国君的尊严,我恐怕对您要做出不能克制的事情来了,希望您以后自重自爱!”
勇敢的张昭并没有被孙权的暴风骤雨吓倒,他毫不退让地对主公说:“我虽然明知道自己的话是不会被您采纳的,但是我仍要尽我的一片忠心。见到陛下的错误,不说是我的不对,我说了陛下不听就是陛下的问题了。这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嘱托我,太后诏书中托付的话就好像时时刻刻响在我的耳边呀!”
孙权听到老臣这发自肺腑的忠直的话,也感动得不能自已,把腰刀抛在了地上,和张昭相对而泣。可是孙权还是下定了决心,派张弥、许晏去了公孙渊处。
张昭对孙权的一意孤行非常气愤,就推说有病不去上朝。孙权对张昭的行为也感到非常恼怒,就派人用土把张昭家的门封了起来,气愤的张昭也在里面用土把门封起来。
然而,不幸的消息很快传来了,公孙渊果然背信弃义,为了向魏讨好,杀了吴使。
孙权被这一消息彻底惊醒了,他自感有失,就几次到张昭的门前慰问认错,拆了外面的土墙。张昭坚决不再出来。孙权无法,下令点火烧毁张昭的门,而张昭把门关得更紧了。孙权见这一招不管用,就急忙下令灭火,站在张昭门口等候不走。门里的张昭终于被感动了,在儿子们的搀扶下出来见了主公。孙权高兴万分,亲自把张昭载回宫。孙权诚恳、深刻地批评责备了自己的独断专行,主动承担了一切错误。张昭终被感动重新上朝。
用人点拨
任何当政者被臣下当众反对可能都会觉得脸上过不去,下不来台,于是就会对反对者大加斥责,甚至处以极刑,这并不罕见。但是,认识到错误后,像孙权这样承认错误,并且做出如此举动的恐怕少之又少,所以,最后张昭被感动,重新上朝。孙权这一举动对臣下影响很大,是对他们的一次生动的正面教育。
人犯错误并不怕,只要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就一定会在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确实有些领导者不善于甚至不敢承认错误,面对下属时,我永远是对的。结果自己有了错误不承认,不悔改时,一方面给下属作出了恶劣的榜样,另一方面,真正有才华的人才就会消极怠工甚至另谋高就。
孙权竭诚对吕蒙
吕蒙,字子名,汝南宫波人,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谋士和大将,他年轻的时候在孙策部将邓当的手下为将领,后来邓当死了,吕蒙就为别部司马,代替邓当。后来随着孙权征伐丹阳,江夏,都是身先士卒,屡见战功,就被提升为横野中将。
建安十三年曾随着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把曹军围在南郡,又回来抚定荆州,被拜为偏将军,作为寻阳令。此后多次为孙权出谋划策并取得成功,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等到鲁肃死了以后,他就被任命为都督,驻兵在路口。接着又杀了关羽,取得了荆州,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南郡太首,屠陵侯。
不幸的是正当吕蒙大展鸿才之际却得了重病,孙权知道以后,非常的不安,立即派人将他从荆州接回都城,并把他安置在自己隔壁的住宅中,还亲自派人给他医治护理,经常在旁看着医生给他号脉,针灸,,随时观察他的病情。
但是,他每次去看望吕蒙的时候,吕蒙都要欠身致意,孙权对此非常的不忍心。他担心吕蒙会因此受累消耗体力,这样是不利于治病的,就让人在吕蒙卧室的墙上挖了一个小洞,以便在不惊动吕蒙的情况下看到吕蒙。
孙权每次发现吕蒙病情好转就格外高兴,看到病情恶化就寝食难安。有一次,孙权竟然把吕蒙死前的“回光返照”误认为是即将康复,特地发布大赦令,并且请文武大臣一起为此事设宴祝贺。但是,吕蒙终于没有摆脱病魔的纠缠,在42岁就一命归西了,孙权特别的痛苦,一连几天都不吃饭,急得文武百官都劝他节哀。之后,他又特地安置了300户人家专门看守吕蒙的坟墓,定期向吕蒙祭奠。
孙权厚待吕蒙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东吴上上下下人们的心。大家为答谢明主慰贤之恩,一个个置个人荣辱生死于不顾,竭尽心力地为孙吴效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用人点拨凡是优秀的领导者都非常爱护人才,孙权对吕蒙的爱真是感人至深,这一举动不仅使吕蒙及家人对孙权感恩戴德,使东吴上下都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领导。真是其情也真,其术育人心啊!
作为领导者,不仅要会用人才,还要善于厚待人才,树立一种贤明的形象,,更能得人心,达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孙权教吕蒙读书
吕蒙,三国时东吴大将。他少年时,好文不好武,十五六岁时,便随他的姐夫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南征北战,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的功勋。后来,他被任命为别部司马,31岁就很有成就了。但是,由于他识字甚少,一直被人视为一介武夫。
孙权很喜爱他,为让他胜任更重要的职位,就劝他快识字、多读书,尤其要读《孙子》、《六韬》、《左传》等。吕蒙不以为然,认为当今战事不断,军务繁忙,无暇苦读。孙权批评他说:“我并不是让你坐下来读书,只是希望你能见缝插针,多学一些知识。你说军务繁忙,难道你比我还忙?我在少年的时候就读过《诗》、《书》、《礼记》等书,只是没有读过《周易》。但是,主事之后,我没有多少时间读书,就抽空弥补,认为受益匪浅。再说了,当初汉武帝在打天下时,还手不释卷呢。曹操也常说,自己虽然老了,但是一直酷爱读书。这些人与你相比,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孙权的一席话把吕蒙说得很惭愧,于是他从此开始了用功读书。虽然未曾“头悬梁,锥刺股”,但还是很刻苦,并且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统统用在了学习上,而且还学起来全神贯注,不知疲倦。
有一次他可能夜间读书太久,第二天议事时竟然坐在那打起呼噜来。忽然,他在酣睡中背诵起了《周易》,众人非常的震惊。等他醒后,众人问他,他说:“刚才我梦见了伏羲、周公、文王,他们同我讨论历代帝王的成败,日月贞明的道理,精深奥妙,我很兴奋,所以就开始背诵了。”众人听后面面相觑,敬佩吕蒙的苦读精神,并将此说成:“吕蒙通周易”。
过去,鲁肃因为吕蒙缺少知识,有些看不起他。有一次,鲁肃代周瑜为奋五校尉,到江陵时,经过了吕蒙的驻地晋阳。吕蒙在招待他时问:“这次攻打荆州用了什么计策?”鲁肃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愿同他讨论,就说:“届时另议。”吕蒙感到很失望,就责备了鲁肃一番,并且提出了五项谋取荆州的策略。不但计策巧妙,而且表述得生动具体,惊得鲁肃木然许久,最后抚摸着他的肩膀说:“我以为你作战勇猛,哪想到智勇双全。看来,你再也不是吴下旧阿蒙了!”
后来,孙权采用吕蒙的计策,攻下了曹操的?城。不久,吕蒙又智取了长沙等地。鲁肃死后,又代他领兵驻扎陆口。当关羽进军樊城时,他又乘机奇袭南郡,杀关羽,夺荆州,为东吴立下了许多大功。用人点拨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在军事领域中,书就是名将成长的粮食。一位名将的成长,既离不开实战的锻炼,也取决于从书中汲取营养。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将帅,大多重视对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