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勾践卧薪尝胆,把臣下的每一点功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挂在口头。他励精图治,让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整顿军事。处理朝堂事务时虚心纳谏,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把它委功于臣下。这样一来,越国人个个喜欢,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每一个国民都恨不得把全部的劲头使出来,使越国尽快强盛起来。
文种积极提出了灭吴国的七条计策,第三条计是用美人计诱惑夫差,让他荒淫无道。勾践认为这七计很好,:“,!事情成功了,功劳全在于爱卿!”
范蠡整顿军事,效果也非常卓著,勾践也不断委功于他。当勾践委派范蠡找美女送给夫差时,他毫不迟疑地就答应了,并且迅速找到了西施和郑旦。
西施和范蠡原来是热恋的情人,这时候西施对伤心欲碎的范蠡说:“你别伤心,咱们亡了国,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还能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谈恋爱吗?大王对我们如此器重,事情还没有成功就委功于我们,我们能不尽力吗?咱们已经把自己献给了国家,就不能这么儿女情长了。再说,送给夫差的只是我的身子,我的心永远是你的。”
范蠡紧紧握住西施的手,痛心而又坚决地说:“你为了国家,为了大王,为了我,去受这莫大的委屈,真正把自己冰清玉洁的身子献给国家的是你。我对这种崇高的行为佩服得无话可说!但是你要保重呀!”说罢已经是涕泪涟涟。
经过君臣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惨淡经营,越国终于灭掉了自己的宿敌吴国,报了亡国之仇。勾践还是把灭吴复国的功劳如实地记在了文种、范蠡、众大臣以及全国人民身上。用人点拨
亡国的勾践之所以能够洗雪耻辱,使国家走向繁荣,是因为充分调动起了大臣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而勾践正是通过把功劳记在臣民的身上来培育人才,才获得成功的。君臣看到国君如此器重自己,就更加肝脑涂地,报效国家。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康庄大路上阔步前进,人才兴国的战略正在实施,我们的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这时候领导者就要重视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吴起爱兵如子育人才
吴起是我国古代里一流的军事家,他智谋超人,善于带兵作战。他在魏国的27年,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吴起先后与各诸侯国大战76次,其中全胜的有54次,其余22次则胜负未分,也就是说,吴起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吴起为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他不仅在实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战经验、取胜的方法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吴起的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用嘴给他吮吸疮脓。这位士兵的母亲听了不仅痛哭起来。人们很不理解地问道:“你的儿子只是个小兵,吴将军为他吮吸疮脓,这是对你儿子的重视和关心,你不仅不感谢,为何还要哭呢?”她说:“事情并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的。去年孩子的父亲长了毒疮,吴将军为他吮吸疮脓,孩子的父亲疮治好之后拼死参加战斗,不久就在战场上牺牲了。现在吴将军又吮吸孩子的疮脓,我不知他哪一天又要拼死在战场上,所以我才哭埃”这位母亲从直觉中,已认识到吴起如此爱护她的孩子,必将使他像父亲一样,深感吴起的恩义,从而大大激发他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终将效忠沙场。
吴起治军善于培养人才,他并不是就军论军,而是将治军、作战与治国、亲民、用贤等综合论述。他很强调使士卒勇敢是取胜之关键。在回答魏武侯“军队靠什么来取得胜利”的问题时,吴起说:“靠的是父子兵。视卒如爱子,无论让他们处于安全或危险的境地,他们都会团结紧密,勇敢作战;无论让他们到哪里,都没有人能抵挡。”
吴起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他所说的正是他作战实践的总结。吴起之所以能每战必胜,威震诸侯,正是因为他使人们“乐于听从”、“乐于参战”、“乐于效死”。而他之所以能使人如此,完全是因为他能与士卒共安危,组成一支不可抵挡的父子兵。
吴起在带军时,同最低级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决不另设床铺,行走不乘车坐马,还跟士兵一样亲自背负粮食,衣食住行都没有什么特殊,跟士兵同甘苦,共命运。正因为吴起“视卒如婴儿”,爱护备至,所以他的部下心甘情愿为之赴汤蹈火,与之同难共死。用人点拨吴起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因为有一批甘愿为之冒生死的士兵,有这一批优秀士兵的关键是因为吴起平时对士兵的“手足情深”,有意识地培养。正是因为吴起培养了这些不惜赴死的“父子兵”,他才能够战绩卓著,名垂史册。
吴起的感情投资给我们很多启发。对于培养人才来说,一个关切的举动,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这些无形之物的作用,有时简直可以胜过高官厚禄,而且它所影响的,不只是受惠者本人,还能扩散到更广泛的群体。感情投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育人才的方法。
上行下效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他的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我和孟子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祀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我没有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来尽孝。举国上下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
‘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大臣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用人点拨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滕文公)死了父亲,由于他上一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他就请老师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办丧事。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做。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领导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表率,为人才树立一个榜样,吹出一股强劲的正义之风,“风吹草动”,人才感到这股正义之气,自然就会兴起更强大的正义风流。从培养人的角度讲就是领导一定要有“上行下效”的意识,自己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
靖郭君与儿说
儿说是能言善辩之士,宋国人,持“白马非马”说的就是他。他投奔到齐国靖郭君的门下,靖郭君对他非常友好。
儿说的为人很受人们的非议,儿说到了靖郭君的门下,因为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门人对他的到来以及呆在靖郭君门下都很不高兴。有个叫士尉的门客劝告靖郭君不要收留儿说,说如果继续收留他,门人们就会相继离去。但是靖郭君并没有听从他的,士尉没有办法,就辞别靖郭君走了。
靖郭君的儿子孟尝君听到门人们的议论,也私下里对靖郭君说不要收留儿说。靖郭君闻言大怒,咆哮着说:“即使把我的家族清除了,把我的家破坏了,如果可以满足儿说,我也不会做任何推辞的!”于是就让儿说住在了上房里,命令自己的大儿子伺候他,每天早晚的饭都是大儿子侍奉陪同。
这样过了数年之后,齐威王死去,齐宣王即位。靖郭君的交好都不被宣王看好,于是就辞别了国君赶到薛地,与儿说一起留在了靖郭君这里。没过多长时间,儿说就辞别靖郭君,准备去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宣王非常不喜欢我,您去必定会死的。”儿说辩解说:“我本来也没有求生,请一定让我去。”靖郭君还是没能阻止他去。
儿说到了国都,宣王听说了就压着怒火对待他。儿说见了齐宣王,宣王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十分爱护的人吧!”儿说回答道:“爱护是有的,言听计从没有。大王您当太子的时候,我曾经给靖郭君说:‘太子的相貌不仁厚,他的下巴就像猪一样,长着这副相貌的人必定要干出叛逆之事。我们不如把太子废了,立郊师为太子。’靖郭君大哭着说:‘不可以,我不忍心呀’。当初若是听了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患难了。这是一个。至于薛地,楚将昭阳曾经想用数倍的土地来换取薛地,我又说‘一定要听他的。’靖郭君却说:‘我的薛地是从先王受封的,现在虽然后来的王不喜欢我,但是我怎么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又不肯听我的。这是第二个。”
齐宣王听到这里,愤怒已经去了很多,感动的表情表现出来,说:“靖郭君对于寡人竟然这样好呀!寡人年纪轻,实在不知道这些,您能为我请来靖郭君吗?”儿说回答说:“遵命。”
靖郭君穿着齐威王生前所赠的衣冠,拿着他的剑,来到了国都。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遥望见靖郭君到来就先哭了。靖郭君到了,就请他做齐国的相。靖郭君推辞,但是不得已还是接受了。不出几日,宣王对靖郭君已经言听计从了。
那个时候,靖郭君可以说是能发现、信任、培育人才了。能信任人,所以尽管人们攻击他,靖郭君也不失去对他的信任。正是因为这样,儿说才能不顾生命危险,经历患难,勇于赴难来报答知遇、培育之恩呀。用人点拨就像故事里所说的,儿说之所以能够不顾危难毅然决然地去为靖郭君辩解,以致最后靖郭君重新获得齐王的信任,这与他始终信任、培育儿说,儿说心存感激是分不开的。设若当初靖郭君不能站稳立场,被门人或者儿子说动,那么结果将会是怎样呢?
其实,我们从靖郭君与儿说的故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领导者更应该学会靖郭君的立场坚定与对人才的信任和培养。让自己的长子亲自伺候一个门客早晚的饭食,对于当事人会是怎样的心灵教育,聪明的领导一定会从中领会到很多育人的道理。
苏秦妻借机引苏秦
战国时,各诸侯国割据一方,经常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发起战争。这样就出现了一批人,他们到各国进行游说,后来称这批人为纵横家,苏秦就是其中一员。
他先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到秦国去游说。他在见秦王前,为自己买了一身华丽的衣服,名贵的鞋子、帽子,仅有的一点剩余他又慷慨地送给了乞丐。就这样,他满怀信心地穿着他的新衣服去见秦王了。没想到,尽管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策略,秦王并不理睬他。这时他除了满腹失落,已经一无所有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
他几乎是一路乞讨回到家的。其实,在他回到家之前,他的家人就知道了他游说失败的事情。
等他走到村口时,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玩耍。平日里他回来,儿子都是远远地就迎过来亲热得不得了。可今天儿子就像没看见他一样,自顾自地玩耍。他想可能儿子没认出他来,就走到儿子面前说:“儿子,我是爸爸呀!”没想到他儿子却冷漠:“我知道。没看见我正在玩吗?”看到儿子这样他也没放心上,就回家了。
走到家门口时,他觉得自己这样狼狈,肯定会得到父母妻子的安慰和热情迎接,就大声地喊一声:“我回来了。”在门口等着妻子来迎接。当时妻子正在织布,听到他的声音,就停下来看了看他,说:“门又没关,进来吧!”说完继续织她的布。嫂子呢,往常只要他一回家,嫂子无论多忙都会停下手中的事忙着给他做饭,可是今天嫂子在屋中坐着丝毫没有做饭的意思。父母也是,就当他不存在依然埋头做他们的事。他感叹说:“唉!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儿子不把我当父亲,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不好啊!我一定要争回这口气。”
,他就连夜把读过的数十箱书全倒出来,从中挑选出《太公兵法》,专心致志地诵读起来,对其中的精华用心研究。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这样用了一年工夫,终于把《太公兵法》学通了,同时,他还研究各国的地形、、、国君等情况。
在认为确实胸有成竹之后,就前往赵国去游说。劝说赵国联合山东三国实行合纵抗秦的政策,终于取得了赵肃侯的信任,委任他为相国,让他去做其他国家的工作。
用人点拨
古人说:“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苏秦的亲人就是运用了这种引而不发、激其自奋的育人方法,最终使苏秦成为有名的纵横家。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只是摆着跃跃欲射的样子,让学习的人自己体会。后借喻善于引发、引导而让人自己行动。因此,谁能引而不发,把下属的自我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谁就是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教导者。
苏秦使计教张仪
张仪是苏秦的好朋友,他们是同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此人才华出众,但时运不济,因此生活贫困潦倒。他听说苏秦在赵国做了相国,就想去投奔他,让他给自己举荐一下,找个出路。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赵国客商叫贾舍人,张仪就跟他说了他的想法,贾舍人答应愿意帮他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