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6904300000048

第48章 任人篇(10)

鲁悉达曾依违于王琳与陈瞩先之间,迁延观望。接受双方授予的官职,但都不服从,陈霸先曾派将军沈泰去袭击鲁悉达,被他击败。后来,鲁悉达被北齐军击破,才率部归顺陈霸先。陈霸先问他说:“你为何迟迟才来归顺于我?”鲁悉达回答说:“臣镇抚上游,甘愿为您守护边疆,陛下您授予臣官职,对臣有厚恩。沈泰总是攻击臣,臣也深深畏惧他,所以您和臣我都不敢得罪。现在臣之所以来归顺于您,那是因为我早就听说您是个豁达大度的君主,就像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一样。”可见陈霸先的肚量,已为他的敌人所折服。而这些昔日的仇敌,后来都随陈霸先东征西讨,为他创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国元勋。

清代史学家赵翼很欣赏陈霸先的容人之量,指出:“(杜僧明等人)或临阵擒获,或力屈来降,帝皆释而用之,委以心瞥,卒得其力膂,以成偏安之业。其度量恢弘,知人善任,固自有过人者。”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用人点拨大凡有所作为的领导者,都是能够容忍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都是不计小仇而用其能的人。一个领导者,如果连这点容人之心都没有,那就很难会成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

只要这些人才是真心地归顺你,那就给他们施展的机会。但是,容人也有个限度,不能一再忍让,而丢了自己的本性。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的容许,不能为了留用人才,而不顾原则,一味退让,这样只能使他们越来越变本加厉,以至于最终可能会超越领导的职责,不听领导者的领导。

拓拔弘用奴当刺史

北魏孝文帝拓拔弘,见定州不安定,要朝中大小官员给他物色一个能够镇守定州的将领。

不久,众官员向他推荐了十多个镇守定州的人选,其中有个多年侍候皇帝吃饭的赵黑使拓拔弘很感兴趣。

拓拔弘早就听说过赵黑这个人,这个人与众不同,是甘肃凉州人,汉族,奴隶出身。他在皇宫里经常给人谈古论今,喜爱讲少年立志、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名人和历代兴衰的故事。还能主动调节皇宫中侍从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冤家对头和好。他还能写文章,背古诗,博才多学。只是由于朝里官员有民族成见,见他是汉人,一直没有重用他。这次经人推荐,引起了拓拔弘对赵黑的兴趣。

拓拔弘亲自宴请赵黑,对他说:“我听说你会讲故事,今天,我正闲着,请你吃饭,讲故事给我听吧。”赵黑虽然知道拓拔弘平易近人,但从未与他一起进过餐,今天突然请他吃饭,说什么也不敢。他说:“我是下人,陛下要听故事,我站着讲就是了,共同进餐不是我们这种下等人能做的。”

拓拔弘站了起来,强压赵黑坐下,说:“我又不是老虎,怕我吃掉你吗?一起吃饭,你边吃边讲,才能把故事讲得好一点,讲得多一点吗!我边吃边听,才能听得好一点吗!”

赵黑这回放心多了,果然坐下来,毫不拘束地与皇帝边吃边讲起故事来。

赵黑滔滔不绝地讲夏禹治水、商鞅变法等故事。拓拔弘听得津津有味,说:“你果然记忆力强,还能讲讲治国安邦之道吗?”

赵黑说:“下人哪敢与陛下谈论治国之道呢?不过,从历代各朝兴亡盛衰的故事看,治国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基,农以水为命。任何一个帝王必须纪律严明,才能无敌于天下。所有文武官员必须严于律己,严守法纪,用贤纳谏,深得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之鉴啊。”

拓拔弘想不到小小一个侍从,竟然口若悬河,说出这样一番见解来。,定让赵黑去担任镇守定州的重任。随即对他说:“你通古今,给我镇守定州去吧。赵黑又惊又喜,他原以为皇上今天只是随便找他聊聊,不想带来如此重任,他当然为自己的升迁感到高兴,但又想到自己身份卑微,又是汉人,真有些害怕从命,便连连拱手谢绝,说:“我出身卑贱,难以从命,刚才小奴所说,纯属酒后胡言,请陛下恕罪。”

拓拔弘说:“我用人只看德才,不分出身和民族。现在给了你权,如果将来有人不服,我还会扶助你,你不必担心啦!”赵黑仍旧顾虑重重,怕拓拔弘言而无信,不敢受任。

这时,汉人厨师端来一碗菜上来,不料菜里调进来一只苍蝇,厨师惊惶失措,唯恐皇上责备,向皇上磕头认罪不止。只见拓拔弘亲手用筷子把苍蝇夹出来,说:“没有什么,苍蝇又不是你有意放的。”过了一会,这个厨师又端来一碗热汤来,由于厨师心情紧张,不小心将热汤洒在拓拔弘的身上。厨师立刻跪在拓拔弘面前,请罪。不料拓拔弘把厨师扶起来,笑容满面地说,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点小事,何必放在心上呢。

赵黑见皇上这样尊重下人,器重汉人,体贴下情,大受感动。在拓拔宏再次提出要他接受重任时,他声泪俱下地说:“陛下这样尊重我们下人和汉人,我不敢违命了。我一定镇守好定州,报答皇上厚恩。”

赵黑当了定州御史后,为定州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了百姓生活,对驻军也进行了严格整顿,军民关系融洽。定州一天比一天富强,侵犯之敌也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孝文帝对定州的变化非常满意,给赵黑奖励了一千五百石谷物和五百匹帛,并将他提升为大将军,晋封为王,统管北魏军队。用人点拨拓拔弘能够重用赵黑,是因为他具有把自己摆在与普通平民同等地位的风度。他通过与赵黑共餐的形式,很快使赵黑对皇上产生了平易近人的感觉,赵黑才能毫不拘束地谈古论今,拓拔弘才能发现赵黑的满腹经纶。而通过拓拔弘对厨师的两次宽容,使赵黑坚定了接受重任的决心。

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够礼贤下士,争取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到他们当中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还可以激发人才的献身精神,一举多得啊。

唐太宗按功绩封授官爵

公元627年,在唐太宗平定天下后的第一天,唐朝皇宫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天还不亮,文武百官就来到大殿外等候。唐太宗上朝后,文武百官按照尊卑顺序依次站在大殿两旁。唐太宗先命令内侍宣读对诸位功臣的封赏。受封功臣的名单宣布之后,唐太宗对群臣说:“朕论功行赏,恐有不周之处,望诸位爱卿直言相告。”唐太宗话音刚落,大臣们就议论开了。淮安王李神通,自以为功劳最大,又是皇上的叔父,应该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唐太宗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排在第一,并任他们为宰相,感到十分不满。尉迟敬德也居功自傲,觉得封赏不公。

李神通大步走到大殿当中,向唐太宗道:“关西起兵,倾覆隋朝,臣首先举兵响应。多年来臣跟随陛下出生入死,戎马倥偬,荡平天下,功劳如何?可是定勋封爵,却把武文弄墨的房玄龄、杜如晦放在我头上,臣实在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唐太宗听了李神通的话,毫不客气地说:“反隋义旗初举,叔父您首先起兵响应,有首创之功。但是,在山东与窦建德的两次交战中,您一次几乎全军覆灭,一次望风而逃,连连失败。房玄龄、杜如晦辅助朕运筹帷幄,提出平定天下的大计,论功行赏,理当第一。您是我的叔父,身为皇亲国戚,怎么能够功微而取高位?朕又怎么能徇私情而滥行赏呢?”李神通不语。

接着,唐太宗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刘邦那个时候,有功劳的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他们一个个都被刘邦寻个理由治罪了。每逢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对刘邦的做法表示不满,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向刘邦这样,要保护我的功臣。但你们却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并不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真珍爱,免得将来后悔!”

听了唐太宗的这番话,李神通和尉迟敬德起初的傲慢一点都没有了,反而内心忐忑不安,都为刚才的傲慢悔恨不已。于是,赶紧给唐太宗磕头谢罪,当即表示悔过之意,其他官员听了,也都心悦诚服。

封赏完毕,唐太宗回到后宫。有几个近卫侍臣没有得到官职,跪在他的面前说:

“当年陛下做秦王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忠心耿耿地跟随您,侍奉您,随您出生入死,共谋大业。想不到今日天下已定,陛下您却把我们忘记了!”

唐太宗仰天长叹,说:“你等在我身边多年,几经生死,朕怎么能忘记你们呢?人君办事,应当公道。朝廷设立的大小官职,都是取食取衣于百姓。设官是为百姓办事,朕封官爵,量功而授,如果诸位看我有不公正之处,请直言不讳!如果你等想凭借着是我秦王府的旧属,因为长期侍奉我而要索取官职,这实在是太不体面了。朕也不敢以远近亲疏,个人恩怨,将官爵私自馈赠。请诸位体谅我的心情!”这几个人听了,从此在也不敢再提封赏的事情了。

用人点拨

奖赏,就是通过表扬、赏赐等手段,对做出贡献的人才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奖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奖励的公正性。公平地衡量人才,实事求是地评估人才,这可以为用人提供正确的根据。心中存私就会出现偏差,就不可能正确地评估人,就会为用人提供错误的根据。

同时,适当的奖赏,也是笼络人心的好手段。让人才死心塌地地跟随你,这样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为你作出更多的贡献。

唐太宗容忍罪臣留后

唐太宗不只对待功臣关怀备至,对待罪臣,在绳之以法的同时,也动之以情,叫你死而无怨。

侯君集,也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后来被绘像凌烟阁上。他居功自傲,又颇贪婪,在平定高昌国时,未经奏请,将一些无罪的人收为家奴,又私自取去高昌国的大量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将士们也学着主帅,纷纷窃盗,侯君集因自己都这么干,也就不好管束自己的手下,于是他的军队名声很坏。他班师回朝后,他的这些作为就被人揭发了,唐太宗很是生气,当即把他关进了大牢。

侯君集的家人多方营救,上下打点,终于保住了侯君集的性命。但是自己的官职却被降了好几级,而且他私自索取的财物也被皇帝没收了。侯君集为此很是不满,心中怀恨在心,从而萌发了背叛的念头。于是就与那个荒唐之极的太子李承乾搅混在一起,鼓动他闹事,他曾伸出粗壮的大手,对太子说:“这双好手,当为殿下效力!”

后来,侯君集和太子的阴谋被识破了,太子和侯君集都被抓了起来,唐太宗亲自将他传来,对他说:“你是有功的大臣,我不想让你去受狱中官吏的侮辱,因此亲自来审讯你。”

侯君集先是不承认,唐太宗召来了证人,将他谋反的前后经过一件一件陈列出来,又出示了他与太子往来的密谋信件。侯君集理屈词穷,只好认罪。

太宗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说:“君集立过大功,饶他一条活命,你们看行吗?”大臣们都不赞成,唐太宗长叹一声说:“只好与足下永别了”。说罢泪如雨下。

侯君集后悔莫及,临刑的时候,对监刑将军说:“没想到我侯君集会落到这个地步!可我早年便追随陛下,在平定异族时也立有大功,请求陛下能留下我一个儿子,以保全我侯氏这一门血脉!”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像侯君集这种谋反的人,不只要满门抄斩,而且要祸及九族。可唐太宗网开一面,赦免了他的夫人及儿子的死罪,只是流放到岭南。

侯君集一家感念唐太宗的大恩,虽然被流放,但是毫无怨言,而且侯君集的后代后来都非常地忠于朝廷。用人点拨侯君集屡次犯下大错,唐太宗都极力帮助他,保全他的性命。可见,唐太宗是个很讲情义的君主,越是这样的君主,越容易赢得大臣们的忠心。对于犯错误的大臣和属下,如果他们确实很有才能,或者曾经立下大功,那么就可以适当地惩罚一下,继续用他们。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地感激你。

在现代管理中,也需要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上级和下属之间不要那么泾渭分明,人都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领导者多关心下属,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唐太宗用人取其长

贞观二年,有一天唐太宗和右仆射封德彝在花园里散步聊天。唐太宗突然问右仆射封德彝说:“国家达到安定的根本,只在得到人才。近来我命你举荐贤才,我并没有见你给我举荐一个人。治理天下,事情极为繁重,你应分担我的忧虑与辛劳,你不给我举荐人,我把治理国家的重任托付给谁呢?”封德彝连忙回答说:“陛下,我虽愚昧,但是对于您的旨意也不敢不尽心去办理。但是,现在我真的没有发现有特殊才能的人。”唐太宗说:“前代的圣明君主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用其所长,不像别的朝代借用人才,都是在当代选拔人才。难道你打算让我梦见傅说、遇到吕尚然后再治理国家吗?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能的人,只是我们没有用心的去发掘他们、了解他们罢了。”这番话令封德彝感到很惭愧。

,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应当舍其所短,用其所长。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能,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识别能力。世称太宗明于知人,善于用人,从史实看,确实不假。

贞观晚年,唐太重总结了自己的用人经验,指出:“用人之道,特别不易。自己说是贤,未必尽善,众人都说坏,未必全恶。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去,则为祸始。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

唐太宗用人正是知人善任,使人如器,舍短取长。贞观二年、王眜升任侍中。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文彦博、戴胄与王眜共同主持朝政,常因此而侍宴。有一次,唐太宗对王眜说:“你识别审察的能力强,尤其善于谈论,你今天就对房玄龄、魏征、李靖在座的这些人都品评一下吧,你还可以自己衡量一下,看看你比他们哪个贤能?”王眜并不推辞,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处理国事,知道了没有不办的,我赶不上房玄龄。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我不如魏征。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我不如李靖。陈奏事情,详细明白,传达圣旨,上禀下情,坚持公允,我不如文彦博。处理纷繁事务,各项事情务必认真兴办,我不如戴胄。至于荡涤污浊,表扬清廉,痛恨邪恶,喜好善良,我比他们几个人要稍稍强点。”唐太宗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而在座的所有大臣也都点头称是,认为王眜说得不错,把他们各自的特点都概括得一点不差。

当时,唐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下。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地处理国事,知道了没有不办的。”

唐太宗当时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己见上述,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用人点拨唐太宗用人的特点是知人善任,使人如器,舍短取长。每个人才都有所长,有所短,只有掌握了他们每个人的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强项,给他们安排工作,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