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028

第28章 朱熹拜师求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间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流传千古的诗句,是南宋大才子、大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的。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徽州婺源人。

朱熹是一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理学家。后人将朱熹称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三座丰碑之一。孔子号称第一座丰碑。他集唐虞三代以来学术之大成;郝玄(东汉著名学者)号称第二座丰碑,集汉学之大成;朱熹集宋学之大成,号称第三座丰碑。

朱熹从小聪明过人,刚刚学会说话,父亲朱松就指着天空告诉他说:“那是天。”可是,小朱熹并没有满足什么是天,还想知道天以外是什么?他接着问父亲;“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呢?”这一下子把他父亲问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八岁时,朱熹开始从师读书了。他那聪明好学,勤思多问的态度表现得更加明显了。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完一遍后,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别的孩子胡打乱闹,唯独朱熹在沙上地上,用手指在沙土上仔细的画着什么,一会儿大人来了,发现他画的是连大人都难以明白的周易八卦图。

十四岁时,父亲病逝了,从此家境变得艰难起来,少年的朱熹不得不投靠父亲的朋友刘子羽门下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以教师为职业,但教师的收入极其微薄,家里仍然是一贫如洗。尽管常常揭不开锅,但他却以苦为乐。学生看到老师生活如此窘追,就把煮熟的米饭,熬好的菜汤端给他吃。

朱熹以教书为职业,但仍刻苦学习。他父亲的朋友们大多是有学问的人,家里藏书很多,朱熹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读书机会,凡是书房里有的书,他见一卷读一卷。他颖异超人,才华横溢,被乡里人称为“神童”。

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朱熹考取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可他仍感到自己学问不足,决心拜一位最有学问的人为师。

当时,福建延平有一位远近驰名的学者李侗,几年前,朱熹去同安县任主簿的途中,曾去拜见过他。李侗知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朱熹非常渴望得到这位老师的指导。现在他想拜李侗为师,他深知李侗不会轻易地接受一个学生。为了求师深造,几天来,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最后,他想:只要心诚好学,李侗会收我为学生的。

于是,朱熹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决心步行去见李侗。当时李侗在延平,朱熹在崇安,两地相隔几百里,山水阻隔。路途艰险,可是一心一意拜师求学的朱熹也顾不得这些了。他决心已下,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前往。他觉得这样做,正是表达自己的诚心诚意。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朱熹疲惫不堪的到了延平。

当天夜里,朱熹来到了李侗的家。为了不打扰李先生,朱熹就在李侗家的大门外打起盹来。清晨,李侗出门散步,见在路边打盹的是曾来拜访过自己的朱熹。急忙问道;“朱进士,你从哪里来,怎么睡在这里?”朱熹听见李先生问他,急忙整理一下服,恭恭敬敬地给李侗行个礼,说:“先生早晨好,我从祟安来。”“你是进士了,为什么不坐轿乘驮?芽”李侗有些吃惊地问。朱熹诚恳地说:“我是特地来拜您着为师的,怎能骑马坐轿呢?请收下我这愚鲁的学生吧!”朱熹的话。语真情切,诚意感人。“先别说什么拜师,快到家里去。”李侗把朱熹引进家门,让他洗漱就餐。

朱熹换了衣服,吃了饭,精神倍增,就滔滔不绝地同李先生谈论起禅学来。李侗见朱熹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就严厉地批评说:“你谈的都是些空话,现实问题却懂得很少,这样求学不行啊!”说罢连连摇头不语。

朱熹一听这话,“扑通”一下,跪在李先生面前,说:“李老师,您说得对,从现在起,我就改掉夸夸其谈的毛病。收下我吧,收下我吧!”李伺见朱熹说得很诚恳,又愿改掉缺点,就收下了他。

从此,朱熹就在李侗门下为生,起早贪黑地用功读书。实在太累了,就趴在书桌上打个盹,算是睡觉了。李侗见朱熹勤奋好学,有时还有新见解。越来越喜欢他。还特意给朱熹起了个字,叫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涵的人。

朱熹在李侗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终于成为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把朱熹比作孔子,认为朱熹和孔子一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辛弃疾对朱熹的学问与人格,更是钦佩不已,写下了“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朱熹著述丰富,有《四书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及《朱文公文集》等传世。

修身点拨

所谓集大成者,也并非一出生便满腹经纶,朱熹少年时足够聪明,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自大,为了实现自己拜访名师的梦想,朱熹采取了常人难以做到的方法,最终使得老师收下了他,而得偿所愿的朱熹从此更加刻苦虚心,终于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而他的文学上的造诣和对后人的影响,更是足可比肩孔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