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027

第27章 二十七年心血的结晶

蕲州东门外的瓦硝镇上,有座不大不小的房屋,门前挂的“济世良医”黑漆招牌,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四周脱落了不少,几个金字早就退了色。

这就是当地第一流名医,曾在北京皇家太医院当医生、在武昌楚王府兼管“良医所”的李时珍家宅。李时珍辞去官医之职,宁愿在民间行医。

近几个月来,李家举族上下,很少有人外出行医的。他最得力的助手庞宪、三个儿子和四个孙子都日日夜夜伏案在桌,忙碌不休,原来他们都是为《本草纲目》最后定稿。《本草纲目》内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大部,六十类目,共收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的医药百科全书。全书一百九十万字,插图一百一十幅,在当时中国和世界都是罕见的巨著。李时珍一个人编是很累的,因此抄写、绘图、核实材料和出处等等,就落在子孙和学生头上了。

李时珍端正地坐在书案前,在审读最后的一份定稿了。小辈们不时地把抄誊好的文字或插图送上来。他看着这热气腾腾、秩序井然的工作情景,心里真是又喜悦、又激动。虽然此时挂牌行医的李时珍已经61岁了,但眼看这部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编写,花了27年心血的医书即将完成,感到自己是尽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但要救死扶伤,而且要把自己几十年行医经验结出来的硕果,一代代地传下去,使后人少走弯路,造福于民。书架的每个层次,都被书稿塞得满满的:那都是他多年来所积的草稿和修改稿。为了使这部书充实、完整,他曾经作过二次大规模的修改,每一次修改,几乎是重起炉灶,推翻重写。在书案上,堆着几尺高的本本,那是他手写的材料,有一部是从古书里摘抄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经过再三思考、存疑和判断的笔记,现在这些材料,又都经过反复核实、鉴定,修饰和整理为最后的定稿。

“爷爷!你看这幅白花蛇图,可是这样描吧!”第四个孙儿李树本走上前来,送上一幅画,虽然还打着双髻。但也能帮助做些描图杂作。“画得倒不错,不过你还是疏忽了些?选“李时珍认真地指着插图说,“这是家乡的白花蛇,它的明显标记就是在肋下有24个小块斜方格子花纹的毒蛇,而你却只描了20个小块方柏子花纹,少了四块,另外,你把蛇的眼睛画成一条线,也不对。”“白花蛇少几块方格子花纹有啥关系?”李树本嘟着小嘴说,“何况我画是条死蛇,死蛇总是闭上眼睛了的。”“哈哈!你就不知道了,各地都有黑质白花的蛇,唯有我们家乡的这种蕲蛇,胁下才有24小块花纹。”李时珍笑着说,“你说得也对,蛇死后是闭眼的,可是你又弄错了。只有蕲蛇死后睁开眼睛,这就是它和所有白花蛇不同处啊!”小孙子非常惊服老祖父的渊博学识。

李时珍心里明白,他所以能够辨别家乡所产的白花蛇和其他地区白花蛇的区别,那还是25年前的事了。蕲州山野里,有三样特产。是每年须拣选最佳的上贡给皇帝的。一样是竹子,名为“蕲竹’,一样是艾叶,名为“蕲艾”,还有一样是白花蛇,名为“蕲蛇”。李时珍的父亲、医生世家的李言闻写过一篇《艾叶传》,李时珍很感兴趣,他也想仿照父亲的模式为蕲蛇立传著说。开始,他只从药贩处观察白花蛇。后来才弄清,那些蛇是从长江南岸购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蕲州的白花蛇。要看真正的蕲蛇,只有到城北龙峰山。李时珍为此跑了多次龙峰山,他目睹了白花蛇吃石南藤以及被人捉捕的情景。捉蛇人捕到蛇后,破腹去肠,洗涤干净。截头弃尾,屈曲盘起,扎缚烘干等制作过程,他都看清了。

他写了《白花蛇传》,通过对白花蛇的考察,使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过去医书中有出差错的,就是因为作者没有亲自对药物进行一番实际、认真的调查。当时,他在行医中感到古代流传下的各种“本草”书籍,像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朝苏敬《新修本草》以及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徽编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都已不能满足当前医学、药物学发展的需要,他决心编一部新的“本草”医书,而这部“本草”必须是比较完整的。

李时珍为了写好这本书,想起了司马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之谈。行路是书本知识的发展和检验,只有把大自然当作书木本来读,才能获得新的认识,才能有所进步。他就是这样行万里路去探索大自然和不断请教有实际知识的农民、樵夫、猎户等下层民众,纠正前人书上记载的失误、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写《本草纲目》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充实和补充,终于成为一部总结中国两千年来药物学的传世名著。

修身点拨

为了百姓的健康,李时珍辞去朝廷任命的官医职位,宁愿在乡间行医救人,这就是李时珍的伟大理想和志向。不仅如此,李时珍还立志在医学方面著书立传,希望将自己的医术永远地留给后人救治百姓,为此他不惜亲自四处走访取经,不耻下问,最后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