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78

第178章 司马光训儿倡俭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他认为节俭是人的可贵品德。他身为宰相,但生活节俭淳朴?熏为官正直无私,两袖清风,除俸禄外,不谋取外财,就是有俸禄,还经常周济他人,还常教育他儿子要学会俭朴,反对奢侈。

司马光为使子孙不忘节俭,在晚年时专门为儿子司马康写了一篇家训,教育儿子养成节俭的美德。他说:“我们家本来清寒,世代以清白的家风相承继。我从小就不喜欢奢侈,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服装,我觉得很难为情而不肯穿。20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参加皇帝赐的宴会,别人很高兴地戴上皇帝赐的花,我可不愿戴。同考的人说,‘这是皇帝赐的花,不可违抗。’我这才不得不戴了一朵。我平生只求吃饱穿暖。众人都以奢靡为荣,我心独以俭素为美。别人都耻笑我,说我简陋,我却不以为这是缺点。孔子曾说过,因为俭约而有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对于有志追求真理却又以吃粗食穿破衣为耻辱的人,不值得和他谈学问。”

司马光赞成古人“以俭为美德”的行为,给儿子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故事。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然位居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粗布做的被,别人对他有“公孙布被”的讥语也不在意,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而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没有喂过粟。然而西晋的石崇,虽然官仅为侍中、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还常与贵戚王恺争强斗富。有一次,石崇与王恺比试,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障,长达50里,王恺自叹不如。后来他在“八王之乱”中被杀身死。还有西晋武帝时的何曾,每天吃饭就得花钱一万,还嫌没有好菜吃,结果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司马光教育儿子要向张知白、季文子等人学习,以石崇、何曾之流为借鉴。要求儿子不但自己要节俭,还要把节俭作为家风世代相传。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太疲劳,他回答说:“先王曾经说过,死是生命的归宿。”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他的儿子深受启迪。

这一切,对其子孙的影响很大。后来,司马康做官时廉洁奉公,口不言财,也被称为一代廉士。

修身点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那些富裕人家过度放纵子女,没能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使得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反观海外一些成功企业家,虽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严格要求,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懂得艰苦奋斗,懂得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