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45

第145章 苏轼茶联讽老道

苏轼因上书论新法的不合理和缺陷,触怒了权贵,由开封府推官而调任杭州通判。不过苏轼一向心胸开阔,对宦海沉浮并不放在心上。一边处理好政务,然后政事之余,常纵情于山水,以遣愁怀。听说杭州西北一百余里的莫干山风景秀丽,他决定亲往一游。

这时正好春天时节,桃李盛开,惠风和暖。这天,苏轼游兴勃发,信步登山,但见林木蔽天,山涧飞瀑,小道曲折,景色清幽,不觉心旷神怡。他满山游转,兴致越来越高。转过山弯,突然发现一座飞檐红墙的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别有一番气势。他走得也有些困乏,便到观内客房休息。

道观的主持是个老道,他见苏轼葛巾芒鞋,衣着简朴,以为只是山野村夫来道观瞻仰,便指着一个圆凳冷淡地说:“坐!”又对道童说:“茶!”

苏轼见老道对自己态度轻慢,也不在意。他取过道童放在桌上的茶,呷了一口,觉得味道苦涩,便不再饮,转身同老道攀谈,询问道观的来历。老道一一告知。

通过交谈,老道方知来客精通庄老之学,谈诗论文,头头是道,不类凡夫俗子,颇为惊异。此时苏轼已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观景,老道便指着旁边的黑漆木椅说:“请坐!”又吩咐道童说:“敬茶!”道童一听观主吩咐敬茶,便知来客不凡,忙把苦涩的茶倒了,重沏一杯菊花茶奉上。苏轼正谈得口渴,也没客气,一饮而尽。老道见苏轼态度从容,谈吐不凡,有心结识,待他饮完茶,便彬彬有礼地问道:“适听高论,妙语如珠,使小道大开茅塞,获益匪浅。不知先生仙乡何处,尊姓大名?尚望明告。”苏轼回答说:“在下苏轼,西蜀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氏。”老道一听,方知这个葛巾芒鞋,衣着简朴的游山者,就是文才盖世、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连忙躬身赔礼:“适才不知学士驾到,小道有眼无珠,诸多简慢,尚乞恕罪。”说完,亲自端了一把日常坐的雕花金镂红木椅放在上首,恭敬地说道:“请上坐!”又连声吩咐道童说:“敬香茶!”苏轼见老道前倨后恭,知他是势利之人,也不谦让,端然上坐。道童见观主对苏轼如此敬重,连命自己敬香茶,便赶到书房,取出观主去年云游杭州时带回的龙井茶,重新沏上,恭恭敬敬捧给苏轼。苏轼才呷了一口,就觉得沁人心脾,不由精神一爽,谈兴更浓,从孔子问礼于老子,谈到三教源流,彦征博引,鞭辟入里,老道随声附和,哪敢再置一词。

这时,红日衔山,雀鸟归林,苏轼见天色不早,便欲起身告辞。老道苦留不住,便命道童马上铺纸磨墨,然后对苏轼说:“学士文才书法,海内尊仰。今日得识尊颜,实是三生有幸。乞请大笔一挥,手书一联,则山门增辉功德无量矣!”苏轼见纸已铺好,不便推辞。他想到老道先冷后热,前倨后恭,皆因自己薄有微名,如为山野村夫,怕是断然不会如此。觉得看破红尘的世外之人,竟然如此势利,未免有些可笑,决定借此机会,开导一下。他向来文思敏捷,略一凝思,便把老道对自己和道童说的三句话,缀成一联,写在红纸上: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见苏轼在联中隐含讽喻,批评自己不该以势利眼光看人,不由满面通红,又是惭愧,又是感动,便恭敬地对苏轼说:“学士开导,语重情长。小道不才,今后再不敢以衣冠取人了!”苏轼也自谦了一番,然后拱手一礼,告辞下山。

修身点拨

劝诫别人,可以用很多种方法,不过,劝也好谏也好,总归是点出人的毛病,说些让人不会舒服的话来。要是能将这些听来刺耳的话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便是难以接受的话,也会在情不自禁的一笑之下,变得可以理解吧。

能用调侃幽默来调剂生活,恐怕一直是苏轼经历几多官场风雨之后还能豁达开朗,走出一个丰富、多姿而又生意盎然的人生的秘诀之一吧。对于势力的道士,他能就地取材,恰如其分地写下一联,既点明了道士以衣冠取人的毛病,也暗含风趣使道士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