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大学子美文·博雅之思
6898300000038

第38章 祭奠

percent

不知不觉中,渐渐地爱上了那丝指尖轻轻细吻键盘流动出心底那纷乱思绪的感觉。记忆中,看起来似乎对许多外物都无所谓的我,虽然那么容易留恋所有属于我的感动和感伤,但却总羞涩于拙劣的笔触,不愿甚至是不敢黑纸白字的为自己留下些什么。

现在已经大不如前了,不知是否是真的不在乎了,还一个真实的我已成为世间除情感以外我惟一的奢求。

总以为文字就是拿来祭奠一些什么用的。或流连,或尘封;或喜悦,或失落;或踌躇,或彷徨;或清醒,或盲目。可是祭奠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反思,沉淀,回味,遗忘?是否终究还是为了祭奠而祭奠呢?即便挤牙膏似的寒碜出枯竭的酸文,可这酸毕竟还是酝酿出来的。

这个世界又开始喧闹沸腾了,稚嫩、朝气、满心欢喜的新鲜笑脸扩散在整个空气里。相比之下的成熟、老练只是标志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岁月缔造沧桑。

最大的资本是年轻,可以去闯;最大的缺陷是年轻,必须去学。有时会哀怨放纵让无情的光阴从眼前消逝,即使扼腕也不会后悔,毕竟是自己的选择,自甘堕落也是活出真实的我的一个方面。

女排称王了,不是披荆斩棘,而是一路踏着荆棘,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新老交替,时光荏苒,四年的磨砺自不用多说,只是想提一个现象:女排姑娘们顽强的意志是建立在泰然处之的陈教头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男子汉气概之上的。姑娘们挥洒精彩的同时,风度翩翩的陈教头微笑依旧,平静依旧,这种儒雅而刚强的气度折服了观众,威慑了对手,鼓舞了队员。没有这份风度,女排艰苦的训练乃至决赛的翻盘都没有精神保障。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窃以为女排的精神支柱当陈忠和教头莫属。然而他真是这么刚强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毫无疑问,但他是男人的前提是:他是人。

坎坷折磨着他,也打磨着他。他哥哥不幸去世,一次车祸夺去了前妻的生命,就在他随队打悉尼奥运会时,老父又因脑溢血不幸身亡,母亲有病在家,由姐姐照顾。一系列的打击加上带女排的巨大压力,曾经也一度想辞职隐退。再刚强的人内心也都会有软弱的一面吧。但在场上,无论输赢,陈教头都会保持笑容,给队员强烈的信心,因为他懂得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即便自己当时没有足够的自信,也要让最前线的人拥有必胜的信念。

朋友问我自己认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其实是两者交织,感性和理性两个灵魂的胶着。因为感性,不货缺浪漫;因为理性,不匮乏思考。或许感性表现出来更显得自然,虽然直接,却显幼稚;理性往往压抑感性,却显明智、成熟,不足在于表现出一种伪装的真实。所以,中庸一些看的话,理性稍占主导,兼辅以感性以助之,可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从记事起,就不断修正判断,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总觉得凡事都应该有个是非曲直、前因后果,甚至现在还是持有这种观点。有时却慌乱而不自信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对是非曲直的断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往往结果各异,这实属正常,而又想人都是片面的,既然都有各自不同的判断,那么是否意味着这是非曲直本来就难以甚至是不能断定的?

其实这并不重要,只要保证自己长期绝大多数时间内保持思维清醒的状态,时常反思,时常借鉴别人的优秀思想(当然,这里说的“优秀”也自然是在自我判断的基础上的),保持思路新陈代谢,这样就能够一直自信地坚持自己的判断。

于是我明白了祭奠的意义。我总喜欢反思,但不愿动笔,加之不清晰的思路,只能抓住一些点来归纳体会,并且直接抛弃思路的想法,对反思,对总结归纳都非常有意义的。毕竟,感悟都是零碎的,条理不清的。

就这样,为了祭奠明天的过去,为了活出思考着的自我,宁愿放逐出令我倍感陌生的笔墨,整理那些属于我的流浪着的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