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温州人
6874500000033

第33章 学套路(8)

草根英雄之所以让人佩服,一是因为他们有志气,有组织,胸怀大志。温州人虽然出身“寒微”,但他们从不自卑,从不小看自己,他们以信心和恒心,凭勇气和志气,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为之震动的辉煌业绩;二是因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温州人从不沾沾自喜,更不胡作非为,而是竭尽全力完成从小生产者向现代化生产者的转变,不仅注重事业发展,更注重自身体质的提高。成了真正的时代英雄;三是因为是草根,就暴是无法,办事明明白白,干事踏踏实实。温州人创业凭的是真本事,靠的是前无古人的真功夫,同时又秉承了中华民族节俭致富的传统美德,视信誉为事业发展的第一命脉,通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创造了草根经济的奇迹。所以,从今天的经济发展来看,草根才是主流。

(十)适者才能生存

温州人是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

匹配才最合理

温州人走的是草根发展之路,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自如单纯而平等,赚钱致富,摆脱贫困。所以,温州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意识。当外界还在为“姓社姓资”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信“民以食为天”的温州人想的是怎样能生存,怎样能富裕。因此,他们就在其他人争论、犹豫、折腾的时候,悄悄地开始创业了。而且,从最初的创业一直到今天,他们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他们不仅发展得很快,而且后劲十足。

温州人是否做某项生意,既不看领导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是看现实中需要不需要,现实中能不能做得通,能不能挣到钱。只要是现实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在别人看来,现实条件也约束了他们的发展;可温州人就是能另辟美径。比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一个农民城;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农民的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所需要的产品;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给自己找资金;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曾经被斥之为私有制的样板,但是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解决了规模小的问题。

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温州经济的成功有些“不合理论”。因为温州的企业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于其他地方的私营企业,但居然比同行有活力,效率高很多。这也是温州经济最神奇和神秘的地方。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杨轶清用“匹配”这两个简单的字来解释。他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企业组织无所谓优劣,产业层次也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关键看匹配。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体系里,成熟的模式并不见得就是效率最高的,原因就是不匹配。温州人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

温州的创业之路虽然“低级落后”,但却符合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明白这个阶段什么样的形式最好,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最能适合自己的发展。

温州是一个先天资源和后天资源都比较贫乏的地方。所谓先天资源贫乏,是指温州一无煤,二无油,三无矿;所谓后天资源贫乏,指国家对温州的投资自建国以来一直很少。因此,温州人要发展经济,只能靠从“小打小闹”的小作坊起步。

温州企业小,百亿规模的企业很少。产品也“小”,生产的只是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之类的东西等,全部是一只手拿得走的东西。技术含量,资金门槛都很低,在全球经济大环境和中国现实条件下,但就是有竞争力,谁也竞争不过温州人。

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温州就像一个大工厂,市场就是物资配送中心。在温州乃至浙江,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生产互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者由专业化协作的方式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而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本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优势,避免大企业病。

比如正泰集团,95%以上的零部件在本地采购,而且在经营上一直短期占压供应商货款。对正泰集团和1200家协作厂来说,形成了这样一条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中神奇地完成了一次次交换和社会分工。在宁波,90%的空调配件都可以在当地采购,这也催生了当地2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甚至海尔、海信等也不远千里来宁波采购配件。

温州经济形成了独特的、有效的竞争机制。温州这种协作很独特,是以下一级上百家工厂竞争为基础的,这比日本企业更具活力:由于中国企业家族独立性强,协作厂与成品厂不是依附关系,因此只要一个零件厂的技术进步了,也许500家成品厂都可以享受到。这样,一个协作群好比小鸟集合成的鸟群,有如乌云般的形体又有小鸟的灵活性。而日本的经营方式中,大厂的各个车间是没有竞争关系的,而温州打火机各个厂却好比日本厂的各个车间,车间之间有竞争,从而避免了大公司内耗巨大的同病。

大鸟会被击垮,而鸟群却击不垮,因为它有形又无形。比如家族企业的“金乡徽章厂”,它以100台压力机、50台烘箱控制了成品规模,一有订单就分包给同乡,上百家企业,订单减少就分散掉100个工人,这100个工人凭技术还可以在其他小规模徽章厂找到工作。这里任何一个厂都可以接规模惊人的订单,只要将一部分订单转让即可。这种方式使温州即使在宏观经济最差的情况下也能高速发展。

再比如慈溪大唐的袜业,一个镇8000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每家都谈不上是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分工明确,易于联合,合起来好比规模庞大的企业,任何订货量都能消化,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人民币。同时,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同样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不需要改变时,大会小会开不停,协调各种关系,因为利益所使,温州各个行业间能主动适应并成熟起来。

这相当于将大企业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一个、甚至几个、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每个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产权明晰和自负盈亏。这也是温州人自觉中形成的,如果而为不一定能出这样的结果。

以台州摩托车配件行业为例,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只生产一个配件,甚至只生产一颗螺丝钉,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相当高;而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由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同时还降低了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整个台州地区摩托车生产的总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与此类似的还有嵊州的领带业,便宜得令人吃惊,在北京大商场标价800元的领带,在那里只要20元。这种低成本使得温州人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1998年,日本有一家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的打火机企业,不服气温州人为什么将打火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将日本、韩国的厂家逼到了破产的悬崖边。他们就派出一个经贸考察团造访温州,目的只想揭开一个谜:温州打火机的零售价凭什么只是日本打火机的1/10?

在温州最负盛名的大虎打火机厂,老板周大虎的介绍令日本人差点晕倒:可样一个电子点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产一只成本为人民币1元,周大虎的进价是1毛钱,而为大虎厂提供配件的家庭企业生产成本更是只有1分钱。日本考察团离去时,一个个面如死灰,回家后,只有将打火机厂关门大吉。

自己的路自己走

一般情况下,人怎样走路是由自己的头脑指挥的,而不会受他人的控制。温州人在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上也是一样,不看书上的教条,不听他人的指挥,而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这种教科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在现实中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也是“落后、低级”的家族企业却能够比跨国公司更有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温州经商、办厂蔚然成风,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结果是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人人都是企业家。对于这种一哄而上办企业的局面,有人担心会因为过度竞争而大面积死亡。然而正是这种一哄而上,形成了温州不少产业不可比拟的竞争力。

比如温州的防风打火机刚具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成品厂就从500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2500家倒闭,又只剩下500家,但由于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行业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

1998年,柳市也爆发了这种“亡命”竞争,近千家企业进行了一场价格大战,70%在亏损线下,300家企业倒闭。这种竞争形成了在全球都无可比拟的核心能力,使温州企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好看的鞋子穿起来不一定不舒服。同样,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模式并不见得是最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模式。一个典型的温州民营企业,开始起步时,小企业、小商品、家族化都是别无选择中最优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高山峡谷有小城,有城就有温州人”。有人说温州人可怕,可怕在什么地方呢?温州人的可怕首先就是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自然哲学意识。他们不做高深的理论探讨,坚信“民以食为天”,总是用最简单、最直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赢得生存空间、获得财富。

敢为人先,就意味着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是温州人最突出的个性特征,也是温州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不因循守旧,敢想敢干,努力抢占市场先机。务实的温州人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生产纽扣、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等。因此当别人还在观望时,他们就已经获得财富,并开始进军新的领域,并成为领军人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越是本土化的,也越具有比较优势。最好的老师,不是GE(美国的大公司——通用电气),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就是实践。

成就了温州商人乃至浙江商人的最大秘密,就是他们更贴近中国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更能把握这个市场的脉搏。虽然是草,但却有根,而且深深扎进厚厚的“本土”层。他们采用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经济模式。纳爱斯集团总裁庄启传说的好: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一定不能成功。

温州人的创富故事,明显是可以让所有人学习和模仿的。他们不像有特殊海外关系的粤商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难以模仿。温州人就像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可以学习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一学就会的商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