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6873700000041

第41章 汇率上升,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关注国际贸易要学的金融学(1)

汇率:博弈乱局中的焦点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7月21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议论纷纷。那么汇率为什么如此牵动人心呢?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又有什么不同呢?

汇率说白了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如在实行金币本位制度时,英国规定1英镑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纯金;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900‰,即含金量23.22格令纯金。根据两种货币的含金量对比,1英镑=4.8665美元,汇率就以此为基础上下波动。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做法,以法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但是纸币的情况就不同了,它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

那么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进出口的差额是主要因素。出口是把本国的商品或服务卖给国外,是收入外汇(创汇)的过程;进口则是用外汇购买国外的商品或服务,是付出外汇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比进口额多,出现贸易顺差,相应这个国家挣的外汇就多,花的外汇就少,也就是外汇供给多,需求少,这时,外汇的价格——汇率自然要下跌,该国货币也就相应升值。这几年,我国面临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因此也面临着升值的压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比进口少,出现了贸易逆差,相应挣的外汇少,花的外汇多,外汇供给少,需求多,这时,外币汇率自然会上升,该国货币可能就不怎么值钱了,面临着贬值的压力。

资本的流出流入差额。当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入多于资本流出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资本项目顺差,也就是外汇供给多,需求少,外币汇率自然会下跌。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出多于资本流入,这个国家就会出现资本项目逆差,外币汇率就有上升的趋势。

利率差异也是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自由。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比其他国家的利率高,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涌进来,兑换成这个国家的货币以获取更高的利息,这样,就会推动这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反之,如果这个国家的利率比其他国家的利率低,其货币就有贬值的压力。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会影响汇率。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相对于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其货币自然有贬值的压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比其他国家低,其货币就有升值的趋势。

人们的心理预期也是影响短期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认为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令人担忧,或者政治局势不稳定,预测其货币不久会贬值,就会纷纷抛售该国货币。结果,该国货币雪上加霜,大幅贬值甚至爆发货币危机。

政府对汇率的干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汇率。比如1985年,美国正承受着高额的财政和贸易赤字,而美元升值又加剧了其贸易赤字,于是美国联合西方强国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定”,各国政府联手拿出200亿美元投入外汇市场购买日元,结果美元大幅贬值,日元大幅升值。

再来说说我们现在执行的浮动汇率体制。浮动汇率制的正式采用和普遍实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元危机进一步激化后开始的。

当一个旧的体系破裂时,并不意味着一个完善的新体系就已在眼前。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来替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是未能达成协议。在没有人能设计出一个新体系的情况下,金融世界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浮动汇率体系阶段。从1971年史密森协议到1973年浮动汇率体制确立,这是一段充满了尝试与失误的时期。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摸索恰当的汇率水平,而且所有人都尽力想在这种新的和陌生的环境中维持稳定。就在史密森协议不久之后,世界曾一度竭力支持这一新的平价关系,该关系被称为“中心汇率”。但这次这种体系缺少黄金支持下的美元这一必要的基石。只要主要经济大国的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差异没有消除,为恢复固定平价体制、中心汇率或不论其他什么称号的体制所做出的努力实际上都终将归于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20国委员会的新论坛为重建一个可持续的汇率体制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但国家利益的冲突粉碎了所有达成一个早期协议的希望。1973年秋,第一次石油危机改变了全球资金流动,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种制度可以替代浮动汇率体制,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重返固定汇率体系的希望了。

浮动汇率将通过没有政治意义的供求法则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必须放弃其国家特权去选择某一汇率。一个国家也没有通过采取干预行动来支持自己的货币的义务,这样就可以避免清算问题了,因为市场力量将强迫经济自行调整。因而只要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使浮动汇率体制合法化即可。黄金必须摆脱其官方价格的束缚,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实施国际监督的机制,以防止浮动体系被滥用于获取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和1973年晚些时候的石油冲击交织在一起,持续了很长时间,才使以浮动汇率通货为特征的国际货币运作体系建立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条款的修改又给浮动通货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而在70年代末,它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学术思想、政府政策以及银行的实际操作,以至于那些渴望在更大范围内或更普遍的基础上实行固定汇率的说法统统被否定了。

然而,人们对实际运作的满意程度并未随着改革的进展(指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而有所提高。恰恰相反,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在战后是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也高得惊人。道路崎岖不平,所有货币指数都显示出不详的信号:汇率波动巨大,世界储备和各国货币供应的快速增加,以及高水平的利率。那种人们所常常期望的,当世界适应了浮动汇率后,汇率和经济状况都会稳定的希望开始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一路走来的汇率决定理论

2008年4月10日有这样一条新闻: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以6.9920改写了汇改以来的新高纪录。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

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而2008年以来短短的3个多月中,人民币汇率升幅也达到4.27%。

那么,汇率为什么这么重要?汇率决定理论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对当时的汇率机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和黏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不过在这里我们不做讨论,重点要讲的是汇率决定理论的演化史。

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我们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对货币的兑换比率问题做了细致分析。他给出了货币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概念。他认为君主可以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作为金属的银与作为货币的银两者之间数量的比例;用作货币的各种金属的比例;每个货币的重量与成色;赋予每个货币上面所说的想象价值。他把货币在这四种关系上的价值叫做绝对价值。每个国家的货币同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较时的价值叫做相对价值,相对价值以绝对价值为依据,通过兑换而建立,依据是商人最广泛的估价。因此货币的兑换率确定了货币当前的暂时性价值。他还分析了汇兑平价,指出,如果法国的同成色、同分量的银币能够在荷兰换到同数量的银币,就叫汇兑平价。高于平价,本币汇兑价高,反之则汇兑价低。

到此为止,所介绍的汇率理论所处的时代都是各国普遍实行贵金属本位制,其中以金本位制最为典型。在这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被普遍认为是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几乎就是铸币平价论,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上。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经济持续增长,后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汇率研究,结合了从金本位制到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实际,有5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值得重视。他们是戈森、瓦尔拉、阿夫塔里昂、卡塞尔和凯恩斯。比如瓦尔拉就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决定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汇率是据以作出的汇款的反比,两者互成倒数。这是因为,汇率实质上是任何一个地区的货币的一个单位或货币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个地区照付时的价格。他还指出,汇率有一个固定限度,即单位黄金的运输成本。他给出了汇率的一般均衡条件,当任何一个地区对任何另一个地区的外汇率等于这两个地区各自对任何第三个地区的外汇之间的比率时,就可以实现汇率之间的全面平衡,当全面平衡受到干扰时会通过套汇活动使其恢复均衡。

利率平价思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利率平价理论真正形成的标志是凯恩斯1923年完成的《论货币的改革》。当时频繁的汇率波动与货币贬值、金本位制的变化,使国际货币发生了很大变化。凯恩斯抛开了传统的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理论,研究新形势下的汇率问题。他把汇率本质看成是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一笔资金可以投资于国内,也可以投资于国外,对外币需求是因为对外投资。投资是利益比较的结果,投资产生了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收益比较。这样凯恩斯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即远期汇率理论,远期汇率决定于短期存款利差,并围绕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后来经其他经济学家发展,利率平价理论逐渐成熟起来,其基本思想是: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远期外汇水平必定等于利差。这是因为人们可以无风险地购买外国债券。因此当投资者在本币债券与外币债券之间选择时,一旦远期汇率升水小于利率差额,人们就会抛售外币债券而购买本币债券,资金流入国内而使利率降低;反之则相反。因此,人们的套利行为使资金自由流动,最终消除各地利率偏差,使实际利率均相等。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如果国内外利率相等,则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相等,即远期差价(升水或贴水)等于零;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远期外汇差价必为升水;如果外国利率高于国内利率,则远期外汇差价必为贴水。

这一时期其他几位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值得重视。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的汇兑平价说是建立在金本位制度上的黄金平价说。他认为当对外债权和债务接近相等时,到期外国汇票的价格将大致等于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汇率围绕这个平价,受供求关系影响上下波动。马歇尔是第一个区别了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引起货币贬值不同的人。他指出,一国货币汇率定值是偏高还是偏低,应当用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关系来衡量,并不是所有的货币贬值都能刺激出口,只有当诸如因政治恐慌引起的资本外逃而使汇率下跌进行时,汇率定值高低才会刺激出口。一旦资本外逃停止,汇率立即调整,恢复到两国购买力对比的基础上。俄林则认为,影响外汇供求的任何事情都能影响汇率,包括基本条件、货币政策、资本转移等方面的变化。

参透购买力平价的奥秘

《TheEconomist》推出的“巨无霸指数”,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如果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值2美元一个,而在英国1英镑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为1英镑兑2美元。如果当前市场汇率是1英镑兑1.7美元,那么英镑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且此理论认为未来汇率将趋向于2美元兑1英镑的平价汇率变化。

这个小故事简单地解说了购买力平价的意思,那么购买力平价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货物和劳务)的价格比率,也就是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