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6867200000028

第28章 管理学第五公理:系统思考公理(2)

(3)相互包纳。统一整体之中的各个部分之间是你包纳着我,我包纳着你,即在空间上的相互包涵,在因果上的相互依存,从而使其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甚至根本没有分界线存在,任何一个分界的断点连线都是只是一种臆想。

(4)相互渗透。统一整体之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存在于对方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依存对方的同时,又对对方的存在和发展起影响作用,因而不仅自己不能忽略对方,而且也让对方无法忽略。

这四种本源性联系相互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无缝连接以相互中介为表现形式,相互中介又以相互包纳为表现形式,相互包纳又以相互渗透为表现形式,相互渗透又以无缝连接为表现形式。正是这四种本源性联系的存在,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必须联系这个统一整体中的其它部分的实际,并为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作好安排。因而任何一个个体或局部都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其它部分和个体之上,必须善待每一个部分和个体,尊重认同每一个部分和个体的价值和地位。比如行事做人必须“慎独”,不能为所欲为。独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普遍联系才是绝对的、永恒的。不要以为没有外在监督,就可为所欲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传上·第八章》)

由此就有系统思考的普遍联系定律:在对事物的思考、判断过程中,越是充分考虑到事物间的无缝连接、相互中介、相互包纳、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就越是可能减少偏颇和失误。

五、贯彻普遍联系观念的关键点

贯彻普遍联系的观念,其关键在于主体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思维判断,都不能仅仅从主体我出发,必须在关注主体我的同时,关注主体我存在的背景和背景中闪动的能量。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否则一定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具体的关键点有以下三个。

(1)主体我存在的背景,也就是主体我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整体,是构成世界的内容本身。主体我在思考分析任何事物时,同时关注主体我存在的背景,也就是要求对它作六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对其整体风貌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它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表象把握本质;二是对其整体构成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它的内在结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性质和形式;三是对其整体各部分价值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它们与自我,与自我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存在于其中的人类本身是怎样的关系;四是对其整体过去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定整体各部分从何而来,曾经怎样;五是对其整体现实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整体各部分的现实特征如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六是对整体未来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整体各部分将向何处去,以及怎么去。

(2)在对主体我存在的背景有了准确完整的把握之后,全面关注把握主体我本身,以达成自知。这也就是要求对它作六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对我的身体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主体我自身的健康精力状况,明确还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的限制;二是对我的个性的评估,意在对自己与周围他人比较,分析判断自己长于什么,短于什么,其所长和所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三是对我的价值的评估,意在分析主体我所寻求的价值以及与能为周围他人带来的价值需求满足的关系,是有助于周围他人价值需求满足,带来相互关系的和谐,还是相反;四是对我的观念的评估,意在对主体我所持有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和依据进行分析判断,确定与社会整体的观念是否相容;五是对我的事业的评估,意在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分析判断自己所能追求和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六是对我的未来的评估,目的是在前面五个内容的分析基础上,对主体我的行为选择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确立自己的预期。

(3)关注背景中闪动的能量,也就是关注导致世界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是从更深一个层次对世界进行把握。它是以前二者为基础的,但又反过来,推动和提升对前二者关注把握的深度和质量。这就是对知其然之后的所以然作出分析判断。其内容也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其能量的风貌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导致世界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作用力的外在表现;二是对其能量的构成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可能导致世界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作用力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三是对其能量的价值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这种种作用力相对于自我、自我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存在于其中的人类本身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是有助还是有损;四是对其能量的过去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这种种作用力过去曾经呈何种状态存在和变化,以探寻其规律;五是对其能量的现在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这种种作用力现实是呈何种状态存在和变化的;六是对其能量的未来的评估,意在分析判断这种种作用力将来会呈何种状态存在和变化。

主体我作这种分析判断,也并非是出于好奇,而是为了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主体我存在和发展的机会。这三个方面总共十八个方面的内容评估分析越透彻,也就越能把握主体我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避免危害主体我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六、系统思考的发展变化定律

发展变化观念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没有哪个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和一成不变的。系统思考的这一观念,在佛教中发挥到了极致。佛教理论中强调的从“缘起性空”到“性空缘起”的循环,就是这一观念的完整体现。所谓缘起者,也就是因果关系链上的上接事物作用力的因缘和合,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下端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性空者,也就是因果关系链上的下接事物——被作用物,在众因作用下,原有本性因其支撑的因缘的离散而失去后形成新的本性。外部环境构成物促变作用力常在,这就是缘起无时;事物永远存在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性空无疑。外部环境构成物常在而又被外部环境构成物促变作用力不断驱动,存在物的本性也就无时不在变化。所以,在佛教中没有不变的本性,甚至它因此而否定事物本性的存在。

佛教把因果关系绝对化,并且否定事物本性的存在,这是偏颇。没有事物的本性存在,事物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不存在。事物本性的存在是人对事物认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其本性也就无法认知,无法被人对象化为客体,那也就只能是臆想中的存在。事物存在本身就是其本性的存在,否定了事物的本性,就不免坠入不可知论的陷阱。佛教的因果理论又特别强调因缘的存在和作用,是因缘聚合而成物。而因缘聚合所成之物本身又成为新物之缘,所以是缘中又有缘。这种缘的存在本身就可揭示其本性。缘缘之间存在的稳定联系也就是物的本性本身。只要能对缘本身认知,对因缘所成之物也就能认知。所以,可以说佛教的因果理论对发展变化观念的把握是精到而深刻的,它不仅描绘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而且揭示了其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所以,对应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特性,就有了系统思考的发展变化定律:对事物的思考,越是把握其缘起与性空的关系,越是从动态的、变化的角度分析判断,就越是能避免偏颇和失误。

七、贯彻发展变化观念的关键点

贯彻发展变化观念的关键是盯住变、把握变。发展变化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时间改变世界,是因为随着时间变化世界在发展变化。历史改变观念,是历史发展变化的现实否定了原有观念的偏颇。世界上无物无处无时不在改变。但变仅仅是一个事实,要使其观念对应,形成发展变化观念,行为选择体现发展变化观念,这则需要在分析判断世界万物时,盯住变、把握变。盯住变、把握变也就成了避免思维失误和偏颇的重要途径。

所谓盯住变,就是要超越眼见为实的眼见欺骗。眼睛看到的都是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形式,是在它相对不变的时间里,发现了它的存在和存在方式。所以,这种看见往往就欺骗了眼见的主体我,把其思考探索的关注点集中于不变的相对静止状态。盯住变,就是从变处看,从变中发现对象化存在的存在方式,这也就是通过把握作用于对象化存在的众缘来把握对象化存在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从对象化存在背后发现其存在的本质,只有这样这才能发现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只有以这样的立场和角度看待对象化存在,才能看到这种对象化存在的本来面目,才会不被其相对静止状态的假象迷惑。

所谓把握变,就是对对象化存在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有一个准确的感知,从对象化存在的表象进入到本质,在把握对象化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础上,明了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速度,进而把握由它的发展变化带来的关联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发展变化。有了对对象化存在这种把握,主体我才能对应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对应其变来选择行为的方向和方式。刻舟求剑蠢就蠢在不知时空在变。

贯彻发展变化观念除了要求在对事物的思考判断过程中,要盯住对象化存在的变、把握对象化存在的变之外,还要让思考判断事物的观念方法对应发展改变。思考就是量度,没有长度的尺子难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分析判断事物的观念僵死不变,也就难以发现事物的变化。世界每分每秒都不一样。但只有随世界发展变化而改变观念才能看见和把握这种变化。戴着灰色眼镜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主体我意识眼镜的灰色也就是原有的观念本身。历史会让人们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观念,但并不能让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应形成不同的观念,这就是一些人把原有世界的颜色涂到了自我意识的眼镜上,再把眼镜上的灰色涂给了世界。

八、系统思考的相互制衡定律

相互制衡观念强调,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既要受到其它事物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会给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带来影响,施加作用,形成制约。因为世界构成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不规则地相互渗透咬合在一起,这就是普遍联系定律所界定两种本源的联系形式的体现:相互包纳关系是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你包纳着我,我包纳着你,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甚至根本没有分界线存在。相互渗透关系是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存在于对方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发展变化不同向、不同性、不同速,谁也发展变化不了。这就是制衡。构成世界的各部分发展变化方向相同、范围相合、速度相适,其各部分发展变化才有可能,世界整体发展变化才有可能。这种相互渗透咬合关系就决定子事物之间的制衡关系是相互的。甲乙两个事物,在甲事物制衡乙事物的过程中,甲事物本身也受制于乙事物。仅仅是甲事物制衡乙事物,乙事物仅仅受制于甲事物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并且其制衡作用的力也是等量的。之所以制衡作用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是因为不同事物承受制衡作用力的方式不同。吸纳制衡作用力,也就与制衡作用物溶合而共同发展变化,抵制制衡作用力,也就与制衡作用物对抗而同归于尽。火车在铁轨飞驰,是车轮吸纳了铁轨的制衡作用力,顺轨道运动。如果侧切轨道,就只能是轨和轮都磨毁。

人作为进化为顶级阶段的有意识的存在,可把面对的存在都对象化为客体,并且能让对象化存在成为能为其所用的存在。尽管如此,但仍然不能超越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意识到制衡关系的存在之后而自主地顺应制衡的力量,接受制衡,并在接受制衡的过程中把制衡的力量转化为可为我所用的力量。对于实实在在的制衡力量并不会因为主体我对它视而不见,它就不存在,它的作用力丝毫不会因为他人的忽视而降低和减少。因而超越制衡关系,也仍然只能是碰壁。所以,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我行我素,截然超越和凌驾于他人和它物之上。任何不同的事物,彼此之间都存在有相互制衡关系,能凌驾于其上超越于相互制衡关系的就不是物,而只能是老子所说的道。道是生出万物的根源,但它不是物本身。所以只有道才能不受其它物存在的制衡和影响。相互制衡本身就是道。不明白这一点必然会受到来自道的惩罚。

由上述分析可得到系统思考的相互制衡定律:在对事物的思考、判断过程中,越是完整地把握事物间相互渗透咬合的相互制衡关系,就越是可能减少偏颇和失误。

九、贯彻相互制衡观念的关键点

贯彻相互制衡观念,绝不是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它物的制衡力量,事事处处与他人作对,与它物作对,阻人之所欲成,碍物之所前进。否则,就是自作贱,让人所厌,并最终为人所制,为人所弃,被对象化的存在所克,被对象化的存在碾得粉身碎骨。一物克一物,一物降一物,自己不是能克物之物,能降物之物,最终被物所克、所降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即使自己是能克物之物,能降物之物,也难逃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悲惨后果。

所以,贯彻相互制衡观念的关键是思考主体避免把制衡力量与敌对力量划等号,而是主动地接受制衡,借力于人,顺人之意。其途径有四个:

(1)溶合制衡力量以为我所用,把制衡力量转化为有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力量。这不是借力打力,而是不违逆制衡力量的双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寻求的是主体我和对象化存在的共同发展。

(2)看清制衡的力量,分辨“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明白自己和对象化存在的力量对比的实际,避免硬碰硬,不作无谓牺牲,在不能克敌制胜时,选择退让,“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以动制静,以柔克刚,揉磨制衡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柔向着至坚驰骋不已,则水滴石穿。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可选择向大山走去,最后让大山也被我踩在脚下。

(4)自我不断改变,主动接受制衡,躲避制衡力量。如孙子所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军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