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6867200000010

第10章 管理学第一公理:人性本质公理(6)

主体我不仅有对于自身现境状况和前景状况的认知,而且还会对与主体我相关联的人和物进行好奇的感知和比较。李嘉诚的富有、普京的魅力、周润发的潇洒、冯巩的幽默……无不令与之相比的主体我感到不如的自卑。而只要这种自卑还没有把人压垮,他也也会被激励而努力以寻求改变。并且这种比较是无处不在,不仅与他人比,也与它物比。猴子有灵巧有力的四肢,长于攀援,行走悬崖如履平地。因而主体我面对猴子的攀援之能,会自叹不如,希望能像猴子一样。蝙蝠有雷达一样的双耳,任何黑暗都难以阻挡它的行动,长于亱行,星亱入谷升山不要灯。因而主体我面对蝙蝠的亱行之能,会自叹不如,希望能像蝙蝠一样。大象有强壮无比的四肢,尽管祼出身躯,狮虎猛兽也奈它不活,无论草原行走,还是雨林穿行,都永远从容。因而主体我面对大象的强壮之威,会自叹不如,希望能像大象一样。还有乌龟的健康长寿、雄狮的身壮力威、鱼鳖的水行无阻、鹰鹫的高空飞翔……无不令直接面对的主体我自叹不如。主体我总会从周围世界中感知到的万事万物中发现令主体我向往的能耐和本事。

所以,人存在活动的区域有多广,其所感知的空间就有多大,所面对的客体就有多众,这种比较就有多宽,其比较之后的不满足就会有多广。尽管主体我的价值观念会调节、淡化这种比较所造成的不满足,但这也仅仅是把这种不满足聚焦到特定的比较之上,并不能消除这种因比较而导致的不满足。人所特有的记忆、预期、反思能力会随时随地地把主体我投向这种无际的比较之中。所以,客体无尽,比较无穷,它有我无的比较也无边,不满足的追求也无限。

不仅无限欲望源自于我它的比较,自我超越也是源自于这种比较。无限欲望是主体我在我它比较中不断发现的相对于他人它物的不如和不足所激起的希望改变的意志。主体我的我它比较只有三种答案:一是他人它物不如我,因而自满自傲;二是我不如他人它物,因而自卑自惭;三是主体我与他人它物不分高下,因而自得自足。

所谓自我超越,也就是主体我自己与自己比较而确认的现在的自我对往夕的自我的超越。主体我自己与自己比较,也只有三种答案:一是有所发展而使现在的自我超越了往夕的自我,这就是自我超越,体现的是主体我的发展和进步;二是有所退步而使现在的自我落后于往夕的自我,这就是自我的衰微和堕落,体现的是其主体性的消亡和萎缩;三是没有发展也没有退步,主体我仅仅维持了与往夕的自我相同的状况,这就是其主体性发展的停顿。

自我超越与无限欲望二者又是紧密关联的,自我超越的力量来自于无限欲望比较的自卑自惭。感知到不如他人它物的主体我会不断寻求达成不如不足的补偿,主体我越是寻求这种补偿,就越是会不断达成自我超越,使自我日新日异。确知他人它物不如我而自满自傲的主体我会止步于自我的现状,这则是主体我迷罔和失去方向。确知主体我与他人它物不分高下而自得自足的主体我会自甘在发展上停顿,并由在发展上停顿而最终走向衰亡。

但自我超越与无限欲望二者所基于的自我意识的构成内容是不一样的。引向无限欲望的是主体我与他人它物的比较,在此所比较的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现境信息,是主体我所感知到的我它现实的比较。稳步向上的自我超越是基于自我意识中的前景信息,是现实中的主体我与记忆中的主体我,以及现实中的主体我与可预期的主体我的比较。但自我超越则是一个不间断努力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现状感知的不如之差,而且是对行为努力过程感知的不如之差激发他的努力。这种努力的驱动力又直接是前景信息为主体我提供的达成不如不足补偿的途径和可能。没有达成不如不足补偿的途径和可能,主体我也就没有信心作对应的努力,他也就会放弃努力。

这种超越的方式有三个:一是发现人有我无,直接改变我之所无,以有人之所有而超越原有的自我;二是改变不了我之所无,就创造人之所无,以弥补我之所无,以超越原有的自我;三是创造不了人之所无,就创造我之以往所无,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而超越原有的自我。

所以,越是深化对自身及其相关联的人和物的认知和比较,自我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就集聚得越多越广泛;而自我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集聚得越多越广泛,就越是会使主体我感到自我缺失的差距;而主体我越是感到自我缺失的差距,就越是会集聚主体我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并在从现境到前景的转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行为努力达成改变。由此就有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定律:人越是深化对自身及其相关联的人和物的认知和比较,就越是会使主体我感到不满足,而越是不满足,就越是努力满足,就越是超越原有的自我。在现实中,自我超越的自我发展也就是这样实现的。

十二、无限欲望之源分析

欲望、需求、需要和价值四个概念的内涵几乎相同,都是主体我的一种取舍意志的表现,体现的是主体我对于特定存在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但各自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欲望突出的是主体我的意愿,表现的是一种想望的心理状态。需求突出的是特定存在与主体我的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舍之则主体我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的事实。需要突出的是主体我为达成其存在和发展而对于特定存在的取舍关系,舍之其主体我的存在和发展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境。价值突出的是主体我对于特定存在的肯定性评价,更多的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判断。所以,只要没有作特别界定,四者就是可以互换的等一概念,如果叠加就是两种内涵的相加和强调。

由前文可知,欲望之所以无限,是因为可供主体我面对、想象、差别、选择、利用、修整的可对象化世界无限,主体我进行我它比较的对象范围无限,因而自己可能感知到的缺失和不满足也就无限。除了丧失了感知世界万物能力,无法进一步拓展对象化存在的人之外,是不可能停止在某一点上的。所以,道德学家认为欲为万恶之源,但倡导的“节欲”、“寡欲”很难见效,“清心寡欲”成为一种少有的美德,其原因也就在此。所以,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这就是一种愚民而使民的有效措施,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是沿这条思路实施统治的,甚至不仅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前尚且如此,甚至现在我国的有些党政领导人和朝鲜当政者还是如此,视民众知识信息的拓展为洪水猛兽,禁闭以使远隔。所以新闻自由、结社自由、居住自由等等民权在好多政权下都被无理地剥夺了。因为新闻自由、结社自由、居住自由等等会拓展主体我的对象化世界,让民众感知的缺失和不满足增加。事实也是如此,如果能限制住主体我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就控制了其对象化世界的范围,也就限制了其比较的范围,其感知的缺失和不满足也就会变得有限了。

主体我的无限欲望尽管无限,但其内容都可归入有、能、善三大类。如果细分则会发现,仅仅只有其中的少数可能完全满足,而更多的却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的完全满足。

1·有的价值需求

有的价值需求涵盖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另外还有心理平静的需要。但只有安全和心理平静这两个需要是可以完全满足的。所谓安全的需要,就是相对于主体我存在有外在力量的威胁危及其肌体的存在和健康以及所拥有的财物的完整性和完好性。这种威胁和危机只有“有”和“无”两种状态,所以是能够完全满足的,无也就是安全的需要的完全满足。所谓心理平静的需要,是不存在会导致主体我心理不平的他人故意伤害以及伤害后的补偿不足情况。所以只要不存在他人的故意伤害,或者被伤害获得了足够补偿,主体我也就必然有心理不平存在。如果存在他人的故意伤害,或者被伤害后没有获得足够补偿,这相对于主体性高度觉醒的人而言,其损害一点也不比刀子捅出血来轻,它会让人发疯、发狂,不顾一切地寻求报复,甚至会选择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无奈策略。但他人的故意伤害是否存在,或者被伤害后是否获得了足够补偿,只有是与否两种状态,因而是可以完全满足的。

所谓生理的需要是人作为动物的存在而具有的本能,包括吃、穿、住、行等。它相对于一般动物也是完全可以满足的,但相对于主体性已经觉醒的人而言,就不再是可以完全满足的了。因为主体我的主体性觉醒,使之有记忆、能预期、会反思,这就使他形成比较的意识,吃不仅有饱饿之分,还有可口与否之分;穿不仅有冷暖之分,还有漂亮与否之分;住不仅有存身与否之分,还有宽敞与否之分;行不仅有方便与否之分,还有舒适与否之分。可口与否、漂亮与否、宽敞与否、舒适与否,都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可口了还有更可口,漂亮了还有更漂亮,宽敞了还有更宽敞,舒适了还有更舒适。所以,人的这些生理需求也是无法完全满足的。

2·能的价值需求。

能的价值需求涵盖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交是有人愿与之交,其前提是拥有社交资本,会为人所求。尊重是被社会他人看重,其前提是自己拥有过人之处,别人不行我行,别人不能我能。认知是以决疑解难为目的的,认知对象是无限,有限的是自己所拥有的认知能力。自我实现是主体我潜能得到发挥,本事能耐得到社会他人的承认。其前提仍然是自己有所能。如果细分,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能力。它包括工作能力、处事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拥有了这些能力,主体我就能左右逢源,事事顺心。它们都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能力没有最大,只有相比更大。二是信赖。它表现为社会他人对主体我的行为的理解和认同,能获得他人的真诚合作,以成就事业。它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没有最大的信赖,只有相比更大的信赖。三是智慧。它表现为能明辨是非、透彻事理,不为假象所惑;并且既好奇又能自释其奇;同时又聪明过人,巧计妙方连珠,不为他人所难。它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没有最聪明,只有相比更聪明。四是勇敢。它表现为具有充分的自尊和威武不屈,敢于直面人生,面对困难和大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有“天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耶”的壮志和气概。它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没有最勇敢,只有相比更勇敢。五是服众。所谓服众也就是社会他人对主体我的遵从、依从、服从。它表现为或是德高望重,社会他人尊敬爱戴,愿追随其后,效力马前;或是智勇双全,社会他人视之为希望和未来的象征,愿意服服帖帖,听从号令;或是权大势重,社会他人战战兢兢,除了惟命是从,别无选择。它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没有最服众,只有相比更服众。

3·善的价值需求。

善的价值需求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审美的需要,但内容远比审美的需要丰富。审美是主体我对于对象化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认定,是主体我的记忆、预期、反思能力的一种实现,体现的是他对于对象化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的合理性被认同。他对于对象化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的合理性,是其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从他的特定价值观念出发做出的判断。所以审美需要的满足也这就是他的价值观念被社会他人认同。其具体内容可分解为艺术审美和政治参与两个不同的方面。

所谓艺术审美,也就是主体我对于其对象化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性质的评价和认定,是他所作的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应该与否、重要与否、爱恨选择的确认。作为一种需求,体现的是其价值判断是否得到众人的认同和顺承。它也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其价值观念只有更广泛、更加被认同和顺承,没有最广泛的认同和顺承。

所谓政治参与,也就是主体我把他的价值判断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即直接运用他的价值判断对社会的存在进行改良和改造的实践。这就是中国理学家所说的知行合一,但这里的行不是主体我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整体的行为。是他对于社会认知的思想观念被社会认同、顺承后全面付出诸实践。在此不仅是以他之所是为是,而且是社会活动实践以他之所是为准,以他之所是设计社会、改造社会。而对于抗拒设计和改造者进行批判鞭挞,让社会全面顺从其价值判断。它也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其价值判断只有更广泛地被顺从和实践,没有最广泛地被顺从和实践。

十三、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